課程改革把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視為改革成功的重要標志。那么,語文的教法與學法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
一、科學的教法是高效學法的向導。
學習語文,學生往往是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為此,語文教師必須致力于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課堂教學的方法很多,我針對自己善于與學生交流思想、情感的特點,常使用課堂六步教學法:定向——自學——討論——釋疑——總結——延伸。
1.定向。教師提出或引導學生從文章體裁、考試說明等角度確定課文的學習重點。2.自學。學生根據既定的目標,參閱一定的學習資料,給課文作批注。3.討論。學生在自學后把自己的見解或疑問在學習小組內交流。4.釋疑。組長提交小組成員無力解決的疑難問題,教師或其他學習小組成員解答。5總結。學生自行梳理知識點,在腦中“過電影”或口頭陳述,也可由教師作結。6.延伸。教師出示類文賞析題,進行遷移性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
語文教師科學的教法有兩個重要的基礎,一個是具備較強的一般能力,一個是具備較強的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聯想和想像能力等)強,才可能有好的教法運用于語文教學實踐中。一個教師要使自己有一套好的教法,除了要有較強的一般能力外,還必須有較強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強,方法才能優化,成功才有保證。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應該是具有閱讀、寫作的基本能力和技巧,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
二、高效的學法是科學教法的目標。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看書寫文章”,其目標就是讓學生“會讀會寫”。所以,在處理教法與學法的關系時,必須以學法指導為重點。具體說來,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
(一)教學生學會繪制語文知識樹。
我們知道,零散的知識總是很難記準記牢,可是一旦在頭腦中形成了一棵系統完整的知識樹,卻能老遠就看清它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要求初中生按聽、說、讀、寫四類,畫出語文知識樹,讓他們從系統論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問題,知道語文知識的總體結構,了解自己每天所學的知識在整個語文知識體系中所占的位置,再根據自己的實際制定各個階段的學習目標。
為適應高中生自學能力較強的特點,我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把語文教材的讀寫訓練分成以下三種二十類,然后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尋找相應的題目進行練習,減少了不必要的重復,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1.語基。(1)詞語辨用;(2)病句辨析與修改;(3)語句的銜接;(4)句式變換與仿寫;(5)語段壓縮與擴展。
2.閱讀。(6)詩歌的意境;(7)文言文詞義推斷;(8)文言虛詞運用;(9)文言文信息篩選;(10)文言文句子翻譯;(11)現代文重要詞句含義的理解;(12)文章內容要點的歸納;(13)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14)文章的藝術特色。
3.作文。(15)審題;(16)立意;(17)選材;(18)結構安排;(19)語言特色;(20)表現手法。
(二)教學生學會探求知識規律。
任何事物,只有認清了它的規律,才能掌握它。學生要獨立思考,迅速地領悟某一課題,就必須掌握有關這一課題的規律性知識。例如我教學篇章結構時,就從單篇具體分析出發,把具有相同特點的篇章加以抽象歸納,并找出組織材料的規律。
1.并列式。文章的各部分互為并列,如《金黃的大斗笠》:通過“風小雨稀”、“風大雨急”、“風雨交加”三幅風雨圖的描繪,表現生活的歡樂和純真的童心。
2.領屬式。文章的內容層次間有領屬關系,如《談骨氣》:先以“我們中國人都是有骨氣的”總領全文,而后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方面加以論述。
3.串珠式。用一條紅線貫穿全文始末,如《春》:以喜春、頌春之情作為行文的線索。
4.連環式。各環相套,一環連一環,如《守財奴》,圍繞保住和騙取繼承權展開一個連貫的情節:搶奪梳妝匣子——誘騙繼承權——看守藏金室。
5.層進式。文章各部分有層層推進之意,如《“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資本家的走狗”——“喪家的”“資本家的走狗”“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歸納出文章結構層次的常見類型,學生就找到了打開各類文章結構層次這把鎖的鑰匙了。
(三)進行放開性實踐,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半扶半放”的語文教學過于長久的話,勢必影響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所以,教師要敢于大膽放手,多給學生提供嘗試性學習的機會。我經常指導學生互改作文,按以下十個方面寫出具體的評語,效果頗好。
1.格式是否正確。2.卷面是否整潔。3.錯別字幾個。4.有幾處病句。5.標點明顯錯誤的幾處。6.中心是否鮮明、集中。7.文章的選材。(1)是否圍繞中心;(2)是否有真實感;(3)是否有典型性。8.文章結構。(1)層次是否清晰;(2)過渡是否自然;(3)首尾是否有創意。9.表達方式是否符合作文題目的要求。10.語言是否簡潔、流暢、生動。
學法指導的宗旨是培養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葉圣陶語)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加強學法的指導,決不能把學生視為做作業的機器,裝知識的容器,而必須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較為寬松、活躍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學會”,讓學生“會學”,從而使語文教學逐步達到“不需要教”的理想目標。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