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語第一冊《秋魂》一文中《秋景》一節的第三自然段里有這樣的內容:“……黃鶯啞了,不知飛到了何處;蝴蝶躲了,變成蛹藏到了地下;花兒謝了,向大地收回了那紅裙綠衫;楊柳枯了,灑給大地一片片冷漠……”
語段中的“蝴蝶躲了,變成蛹藏到了地下”一句有科學性的錯誤,它不符合生物學的科學規律。為什么呢?我們知道,昆蟲分“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而蝴蝶是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完全變態后的成蟲,它產卵后不久便死去,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同時也完成了一次生命周期。它的后代又會進行“卵、幼蟲、蛹、成蟲”的新一個周期。這樣周而復始,而決不會“變成蛹藏到了地下”。
誠然,文章用了大量擬人手法,還用了許多排比、設問、反問句,這些精練而形象的語言展示了秋的靈魂和神韻,反映了作者對秋的深刻的理解,是一篇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濃厚感情的寫景散文(或許應該叫散文詩),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同時也給我們以美的享受,是很值得一讀的。
但是,作者利用“黃鶯啞了”、“蝴蝶躲了”、“花兒謝了”、“楊柳枯了”這樣的句式構成了一組排比句,無非是想表達雖然“黃鶯、蝴蝶、花兒、楊柳”都是“薄情者”,而“秋”卻“淡然一笑”,以“不薄情”來展示自己博大的胸襟和仁慈的情懷,然而把帶有科學性錯誤的“蝴蝶躲了,變成蛹藏到了地下”一句放在文中,是否顯得太牽強了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瑕點。
也許有人說:“它是散文,可以這樣寫,以增加文采,但如果是說明文就有問題了。”而我卻認為,無論是散文還是說明文,都不應該把這一帶有科學性錯誤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摘自《語文教學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