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實踐中,應重視對學生“問”的意識、“問”的習慣和“問”的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和強化這種意識呢?
一、鼓勵學生敢問
中學生尤其是高中生不愿意主動發言,大部分是由于年齡增長心理發生了變化,教師應弄清原因區別對待,不要急于求成。一般來說,教師創造了平等和諧的對話情境,學生是有話可說的。即使學生不愿意說,也不必著急,要循循善誘,或書面交流,或先鼓勵部分學生發言,再慢慢帶動大家,只要能提出問題,首先應該鼓勵,然后再慢慢提升問題的質量。
經過教師的鼓勵、幫助與教育,學生對于自學和聽課中遇到的知識難點,不會做的習題,哪怕是一個詞語、一句不懂的詩文,也敢于問同學或教師,而不是聽之任之或馬虎了事。教師可以在初次接觸文本時鼓勵學生提問;可以在深入學習文本時誘導學生提問;可以在教學結束前留出適當時間讓學生提問;可以鼓勵學生課后提出問題,師生一起討論,并將新問題引向課外或后繼課程等。敢問,這是學生學習重要的心理前提。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敢問”只是問題意識培養的第一步,單單“敢問”是不夠的,還應該讓學生“會問”。
(一)針對文章體裁的不同提出相應的問題
文章的體裁不相同,我們要探究的側重點自然也不同。所以,讓學生先考慮文章的體裁再提出問題,不失為一種簡便易行的好方法。例如,學習古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問思考。
1.針對詩歌定位提問。如:所讀古詩到底是屬于哪一方面內容的(邊塞征戰詩、即景感懷詩、懷古詠史詩等等),從中表現的是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相思、惆悵、寂寞、歡樂、仰慕、憂國憂民、懷才不遇等等)。
2.針對內在意象提問。古詩很講究以形象說情、說志、說理。形象、場景一般是展示內在形象或內在意象的借物(借體),如曾鞏《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學習該詩時,可以引導學生提出“‘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這個外在形象有何深刻寓意”這樣的問題。
3.針對表現手法提問。古詩中,作者肯定會運用一些相關知識,包括表現技巧、描寫、表達方法和辭格等知識。學習古詩時,可以結合詩句直抒胸臆、托物言志、以景結情、虛實相生等特點提出相應的問題。
4.針對語言特色提問。例如,王維《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細讀詩意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王維的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點?試結合具體的詩句加以說明。
(二)提供高質量問題的范例
有關研究表明:學生提問喜歡模仿教師的行為方式。如果教師在引問過程中能經常為學生提供高質量問題的范例,學生就會在教師引問的潛移默化中學會這些問題的發現以及思考的范式,從而縮短自己產生有創新性問題的時間。
1.針對疑惑點提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惑點,往往是他們學習的動力所在。如《祝福》中對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寫,多次有關阿毛的故事的重復敘述,四嬸的三次“你放著罷”的告誡,這些疑惑點都寄寓著作者深切的感情和獨到的用意,值得我們好好啟發探討,不可忽略。
2.針對綜合點提問,即對文本所提供的一些相關信息進行重組、整合,提出問題。如《祝福》中,有關魯四老爺書房的描寫,是魯四老爺性格的綜合點:魯四老爺是“講學理的老監生”,是魯鎮的“文化之魂”,是鎮上最有身份的人,但他書房的擺設卻暴露出他的虛偽、慵懶。作為一個講理學的,他的書房卻供著被儒家斥為“異端”的道教徒陳摶老祖的“壽”字。在別人的眼里,他是一臉的“儼然”,但書房里的對聯脫落了他卻不去收拾,整個書房給人一種頹廢、沒落、衰敗的印象。這些都為下文情節的發展作了暗示和鋪墊。因此,教學《祝福》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這個綜合點設置一些問題進行思考。
(三)讓學生明確提問的具體要求
1.不要為提問而提問。提問是學生積極思維的結晶,是思維成果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而非教學任務。要避免使學生形成一種錯誤觀念,認為提問是課堂發言的必需,每節課都得有所表示。
Z.不要一疑就問,每疑必問。讓學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再提問,那些能通過自己努力,或借助工具書,或通過相鄰同學互相咨詢、討論得以解決的問題,則不必提出。這樣,可避免學生的問題流于膚淺和表面化。
3.問題的表述要盡可能清楚明白。清晰的表達不僅可使問題明朗化,還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為問題的深入探討和解決提供契機。
(四)點撥學生解析問題
提問的熱情一旦被點燃起來,學生自會提出很多的問題,而所提出的問題勢必良莠不齊,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中提煉出最有價值的問題來分析。教師既要把重要問題的價值點評到位,讓大家意識到問題的價值并受到啟發,同時又不能損傷其他同學的自尊心。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能夠提問,標志著他對文本有大致的理解,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總是思維的結果,而有創意的問題還是創造力的體現。所以,閱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通過研讀文本發現問題,通過解決問題培養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