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群十二三歲,長相不同,性格各異的男孩女孩走進同一個教室時,一個新的班集體就誕生了。作為一個班集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班主任,如何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班級氛圍,使學生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健康茁壯成長是班主任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欣賞每一位學生,贊揚每一位學生,是在我多年德育工作中,最得意的一種做法。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階段,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嬰兒的需要主要是生理需要,到了青少年時期就產生了尊重的需要,而尊重的需要一旦受挫,就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軟弱感、無能感,就會使人失去信心。十二三歲的孩子正處于這樣一個需要尊重的階段,這一階段也是他們個性養成的關鍵時期。這時的他們既敏感又脆弱,總是拿自己與別人相比,但又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因此,這一時期的他們十分注重別人尤其老師對自己的看法,一旦別人或老師的看法與自己的愿望相悖,他們的自尊心就會受到打擊,自卑心理也就隨之產生。
很多情況下,一些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很嚴,期望也很高,但由于不了解學生的心理,對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表現出來的不足往往持批評、否定的態度,對后進生尤其如此。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抑制了他們的積極性,其結果適得其反。欣賞教育則是從“人無完人,人無全才”的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努力去發現和挖掘學生的長處及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褒揚和肯定,使學生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
我班有一位男同學,學習成績平平,其他方面也不突出,但有一次在做基本功訓練時,我發現他的字寫得不錯,于是我馬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贊揚說:“你的字寫得很好!”下一次做基本功訓練時,我又贊揚他說“這一次比上一次寫得更好!”我看到他的眼中閃現出了異樣的光彩,馬上又不失時機地說:“有這么好的字,可要讓它派上用場啊!”從此,他自信心大增,只要班上有與寫字有關的活動,他都主動去承擔,學習成績也較以前有了提高。我班還有一位女同學,家在農村,其經濟非常困難,平時沉默寡言,不愛與同學交往,集體活動也很少參加,但她的學習成績很好。在一次班會上,我說了這樣一段話:“某某同學來自一個貧困的家庭,但她在逆境中仍然刻苦學習,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樣的同學多么值得我們敬佩呀!我希望班上的同學都能向她學習,我也希望某某同學能以堅強、樂觀的精神來面對困難,你應當堅信:貧困不是恥辱,你的背后還有老師和同學們,我們大家一定會給你幫助和支持的。”從那以后,她與同學的交往增多了,臉上也常常帶著微笑,對班級的工作也積極主動了。在校園文化藝術節上,她一個人就報名參加書法、演講、下棋等多項活動。一個樂觀,積極向上;對生活充滿信心的女孩從此走入到了我的視線里。
未來的社會是一個充滿了競爭與挑戰的社會,一個自卑、軟弱的孩子是難以適應這個社會的。欣賞教育就是在讓學生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走出自卑的心理泥潭,為他們將來能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去迎接競爭與挑戰作好充分準備。
欣賞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養成自信、自尊、自強的個性,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富有創新精神。馬克思認為:當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才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創造力。學生在老師欣賞、鼓勵的目光下學習和生活,其內在的潛能和積極性就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他們也會不斷地向更新、更高的目標進發。
用心去欣賞你的學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師范學校)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