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部電影叫《拯救大兵瑞恩》,六名士兵不惜冒險來到前線,拯救一名普通士兵瑞恩,因為他是家中四個孩子中惟一幸存的。最近,又一出拯救行動在伊拉克上演,可是這次拯救的對象不是美國士兵,而是一名菲律賓勞工,因為他是家中八個孩子的父親。這次拯救的方式也不是把士兵派上前線,而是從前線撤出。更不同的是指揮這次行動的不是高大威武的美軍指揮官,而是一名纖弱的女子。她,就是菲律賓總統阿羅約。
46歲的卡車司機克魯斯7月7日被伊拉克武裝組織綁架,綁架者宣稱菲律賓必須在7月20日之前從伊拉克撤軍,否則將處死人質。此時,菲律賓總統阿羅約仍然堅持決不撤軍。美國駐菲律賓大使也警告阿羅約,向敵人下跪只能發出錯誤信號。
在克魯斯的家鄉,30多個親友跪在門口祈求上蒼的保佑。家家戶戶掛起了盼望親人回家的黃絲帶,克魯斯的子女在門前立了一塊大紙牌,上面寫著:“阿羅約總統,我們一家人懇請您保證克魯斯的安全!”菲律賓人也紛紛走上街頭,用蠟燭為克魯斯祈禱。
7月10日,阿羅約接見了克魯斯的妻子,鄭重承諾菲律賓政府將搭救克魯斯。六天之后,菲律賓政府宣布,已經撤出了51名駐伊士兵中的八名,其他士兵不久也將撤回。此后,當克魯斯再次出現在電視熒屏上時,他身上沒有再穿那件預示死亡的橙色囚衣。
阿羅約這次承諾用撤軍換人質,無異于在進行一次冒險的“后空翻”,如果翻好了,當然會擺脫困境,但如果翻不好,后果也將不堪設想。這一點,半個多月前剛剛宣誓連任的阿羅約不會不知道。
6月30日,阿羅約發表就職演說:“讓我用平實的話說,從現在起到六年后我期滿卸任,我只有十個目標。”會場內,阿羅約的支持者為繼續擁有一位全世界最美麗的總統而感到自豪。但會場外,反對派的抗議聲不絕于耳。反對派認為,這位身高僅1.5米的女子沒有能力領導一個擁有8000萬人口和7000多座島嶼的國家。大選中還有舞弊行為。人質危機帶來的挑戰更是始料未及。
最新民意調查顯示,49%的菲律賓人同意撤軍,而50%的人不同意撤軍。同意撤軍的人認為人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不同意撤軍的人認為如果輕易向綁架分子妥協,無疑會使菲律賓政府失去信譽和顏面。
只做正確的事情,不考慮其他,這是阿羅約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而什么才是正確的事情,當然阿羅約心里有一桿秤。去年,當阿羅約決定向伊拉克派兵的時候,她就是用這句話力排眾議,而如今,當情況有了180度的大轉彎,阿羅約還是要用這句話再作為撤兵的理由。
阿羅約的發言人回答說,促使菲律賓做出決定的不是別的因素,而是國家利益。這筆政治賭注無疑是巨大的。因為就在菲律賓表示愿意撤軍后不久,一名保加利亞人質遇害,保加利亞政府此前表示決不撤軍。頓時有人驚呼:菲律賓是在獎賞恐怖分子,帶了個不好的頭兒。與此同時,菲律賓國內反對派批評阿羅約當初不顧百姓安危執意派兵的聲音也一浪高過一浪。阿羅約進退兩難。
但也有人說,阿羅約不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她看到的遠遠超出了人質事件本身。熟悉阿羅約的人都知道,阿羅約記憶最深的一句話就是他父親所說的,菲律賓的根本問題是貧困。
2003年,阿羅約訪美時,有記者問她,阿布沙耶夫恐怖主義組織是不是阿羅約面臨的最大挑戰,阿羅約回答說,菲律賓最大的問題仍然是貧困,因為貧困才產生了恐怖主義。
一年前,當阿羅約不顧國內反對,表示將向伊拉克派兵的時候,大批進入伊拉克的還不是軍隊,而是菲律賓的勞工。這些勞工向國內寄回外匯,維持著在菲律賓家屬的生計。據統計,菲律賓海外勞工的數量已經超過800萬,這些勞工能否安全地工作,直接關系著阿羅約反貧困戰略的實現。
在外人看來,阿羅約還有一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小“秘密”,那就是她和印度尼西亞現任總統梅加瓦蒂“像姐妹一樣親密”,因為阿羅約的父親馬卡帕加爾和梅加瓦蒂的父親印尼前總統蘇加諾關系就形同“親兄弟”。
40年前,無論是菲律賓還是印尼都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時期,如今,當年兩位總統的女兒又分別成為總統,這不光能用巧合來解釋,而是寄托了兩國國民渴望安定、再次走上高速發展道路的愿望。也許這是今天我們介紹的阿羅約的救贖之外的一點感悟吧。
7月20日,當最后一批菲律賓人道主義援助人員撤出伊拉克,克魯斯被安全釋放。
阿羅約的救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菲律賓的國家利益如今因為人質事件被放到了一根平衡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