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亞洲經濟的總體情況是:上半年突發事件甚多、經濟增長放慢,下半年有利因素增多,經濟增長加速。全年來看經濟表現不錯,仍然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亞洲發展銀行預測,2003年東亞的經濟增長率為6.1%,略低于2002年的6.5%;南亞為5.8%,高于2002年的4.2%。
東亞經濟2003年三季度走強
東亞經濟(不包括日本)2002年開始出現周期性復蘇。但是,這一過程因上半年的伊拉克戰爭、高昂的油價、地區恐怖主義的威脅,尤其是“非典”的傳播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而放慢,經濟增長率從2003年第一季度的將近6%下降到第二季度的3%。隨著美日經濟復蘇加快、中國經濟強勁增長,加上東亞各經濟體自身內需的有力推動,第三季度東亞大部分經濟體經濟恢復到一季度的水平,并呈現出進一步走強的趨勢。
東亞股票市場整體在2003年也有較好的漲幅。雖然第一季度表現疲軟,但從第二季度起,由于投資者對東亞地區經濟和企業收益的預期上升,股市不斷上揚。二季度以來,泰國、印尼、韓國的股價分別上漲了78%、60%和44%,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的股價大約上漲了25%~35%。只有中國股市因國有股政策方面的不確定性、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真實業績的懷疑等因素而表現得不盡如意。
中、越、泰最快、新興經濟體欠佳
在東亞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是中國、越南和泰國,估計2003年的GDP增長率分別為8.5%、7%和6%。出口的大幅增長、強勁的內需以及投資的推動是它們經濟迅猛增長的主要原因。1~10月,中國和泰國的出口分別比2002年同期增長了32.8%和14%?熏而越南的出口在頭11個月比2002年同期增長了22%。中國2003年的經濟增長有明顯的投資拉動特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4%;泰國近兩年來投資穩步增長,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一個新動力,這一表現在受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東南亞國家中獨樹一幟。
而東亞新興工業化經濟體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2003年的經濟表現欠佳。新加坡、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受到“非典”的嚴重影響,第二季度經濟都為負增長。除了“非典”因素外,新加坡上半年經濟的大滑坡還受到國際電子產品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韓國雖然沒有被“非典”感染,但民間消費不旺、設備投資停滯、朝核問題不明、勞工糾紛等眾多因素使其經濟高速增長的勢頭被遏制。此外,韓國經濟還出現了內冷外熱的怪現象。一方面,從6月份到11月份,出口連續六個月呈兩位數增長,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國內消費和投資陷入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嚴峻的局面。
出口是亞洲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2003年東亞其他經濟體對中國的出口繼續大幅增加,中國在東亞地區重要的貿易地位和對東亞經濟的推動作用更加彰顯。1~10月份,中國從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韓國的進口分別比2002年同期增長了60.9%、53.5%、53.3%和53%。中國的“大進大出”進一步推動了生產過程的國際分工。在廉價勞動力基礎上,中國成為了全球產品的重要組裝地,而其他東亞經濟體發揮了重要部件供應商的作用。另一方面,隨著東亞大部分經濟體對中國的出口迅速增加,中國對它們的貿易逆差也迅速擴大,幾乎抵消了中國對美國的貿易盈余。中國對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的貿易赤字從2002年中的360億美元躍升到2003年中的530億美元,對日本和東南亞也開始轉為不斷擴大的貿易赤字。
近兩年來,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東亞地區也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得益于較低的利率、財政政策的刺激、以及金融機構對消費者信貸的增加等因素的刺激,在過去的一年半里,私人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在印尼和菲律賓超過1/3,在泰國超過1/2。在多變的國際經濟環境下,私人消費的強勁增長有助于東亞經濟抵御外部波動的沖擊。
政府宏觀調控能力越來越強
面對國內外種種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因素,東亞經濟體政府靈活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刺激經濟增長,顯示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越來越強。最近兩年來,泰國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成效比較顯著。自2001年他信政府上臺后,便采取積極措施刺激內需推動經濟復蘇。政府向農村提供發展基金、提高農民和普通百姓收入的舉措有力地推動了私人消費,而降低利率和銀行貸款保證金比率也刺激了投資。11月份,泰國又通過了新的預算案,決定在2003/04財年增加1790億泰銖(約45.9億美元)的政府開支,繼續支持國內的投資增長并提升投資結構。東亞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由于處在艱難的結構轉型期間,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并易受外部因素沖擊,為了阻止經濟下滑,各經濟體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靈活的財政貨幣政策。例如,“非典”爆發后,新加坡和香港特區政府各自推出包括減免稅費、提供政府擔保貸款等措施,投入數以億計的資金。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競爭力,新加坡降低了雇主上繳中央公積金的比率。韓國則采取了降低了收入和銷售稅、增加政府開支和基礎建設投資、對設備投資給予稅收刺激以及降低銀行隔夜利率等措施。
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成為一種新的競爭手段
亞洲大部分經濟體是以外向型為主的,出口是亞洲地區的重要經濟命脈。近年來,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受阻,特別是2003年WTO坎昆談判的失敗更促使了亞洲國家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作為一種新的競爭手段。新加坡在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中一馬當先,2003年分別與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等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此外,中國與泰國簽訂了在《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期收獲”方案下加速取消關稅的協議,內地與香港簽署了《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協議,印度和東盟簽訂了加強經濟合作的框架協議。10月份在東盟10+3峰會上,東盟10國領導人簽署了《巴厘島第二協議》,勾畫了到2020年建成“東盟共同體”的藍圖。中國還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成為首個非東盟成員簽約國。臨近歲末,在自由貿易協定方面一向行動遲緩的日本也加快了步伐,宣布將從2004年起首先同東盟成員中的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三國開始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同時還宣布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總體來看,今年東亞區域合作出現了非常活躍的局面。
南亞經濟步入復蘇軌道
得益于正常的氣候條件、強勁的外需以及政治安全環境的穩定,南亞經濟在2003年步入復蘇軌道。對于農業人口眾多、農業產值占國民經濟份額很大的南亞地區而言,好的農業收成對GDP增長至關重要。2002年由于惡劣的氣候使農業生產遭受重大損失,南亞地區的經濟增長受到很大影響。2003年正常的季風使農業生產恢復,農民收入增加,消費信心增強。外需和內需的雙軌拉動使南亞的GDP增速2003年可能達到5.8%。印度經濟可謂“在雨中歡唱”,印度工業聯合會預測,2003財年,印度農業和工業分別增長7.5%和6.3%,占印度經濟半壁江山的服務業有望增長7.5%。而2003財年巴基斯坦GDP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1%,是過去六年來增長最快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