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開篇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把這句話延用到國際形勢的觀察上,似乎正說明各種力量消長、利益離合原本是一種常態。然而,21世紀來臨后,這一消長與離合的大勢突然提速,使人們對即將到來的變化困惑不已,新年之初作形勢展望時尤其如此。去年(2003)伊始,海灣戰云密布,圍繞著對伊動武的國際大辯論正未有窮期。跨過2004年門檻,我們發現世界仍在加劇重組之中,熱點和亮點頗多。當然,對中國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找準自己的立足點。
全球戰略態勢
美國會進入一個相對的收縮期。對伊拉克的權力移交,是否能確保局面不致失控,這是對美國的一個嚴重考驗。美國已經把伊拉克設定為“在中東的核心地帶建立全球民主革命的一個轉折點”,它無論如何“都不能允許伊拉克民主失敗”。但是,華盛頓顯然對突破自越戰以來的自律底線、派軍隊在外國領土上“建立民主秩序”的巨大風險估計不足。現在全球的反美勢力都集中在伊拉克戰場上與美軍較量,有組織的暴力活動與抵抗外來干涉的民族道義性結合在一起,使美國繼續處于軍事占領?穴穩定局勢?雪與權力移交?穴還政于伊?雪的兩難境地。此外,隨著美軍和其他盟軍傷亡數字持續上升,國內輿論的主調已悄然變化,新保守主義代表人物在對外決策中正在失勢。最重要的是進入大選年后,布什政府決策的基本出發點只能是求穩助選,不給民主黨候選人提供攻訐的口實,以確保連任。因此,如果不發生全球性的重大逆轉事件,今年美國的總體態勢可能較為內斂,對外少一些單邊出擊,重視彌合聯盟內部的分歧,爭取多邊合作。這就為進一步穩定中美關系提供了可能。對中國來說,就可以將機遇轉化為推動雙邊互利合作的新起點。
歐盟可能繼續成為一個亮點,加速其外交與安全的一體化進程。特別是在安全領域,隨著其安全戰略的出臺和聯合快速反應部隊的建立,歐盟的軍事聯合將翻開嶄新的一頁,形成對北約事實上的“釜底抽薪”。雖然離完全取代后者尚有不短的距離,但歐洲的防務獨立已具有了雄厚的思想和社會基礎,近來的歐美齟齬多少折射出這種離心之勢。歐洲人是漸行漸遠的大玩家,最后總能弄出美國人難以阻擋的理由讓它“落入”具有某種深遠目的的“圈套”。現在,世界上能夠挑戰美元霸主地位的歐元已經有了,下一步歐洲人勢必會組織經濟聯合政府來與它的央行“正常地打交道”,再往后恐怕就該收成員國的外交、軍權了。所以,我們不能低估出現一個歐羅巴聯邦的最終可能。從現在就要在雙邊(特別是中國與法德軸心)和多邊(中國—歐盟)等多層面和歐洲人擴大交流,深化合作,決不能因為歐洲的統一過程繁瑣復雜就降低交往的熱情與執著。只有實現雙邊與多邊的良好互動,相互促進,才能“維護中歐總體關系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俄羅斯的穩定是今年國際觀察的題中之義。關鍵要看“霍多爾科夫斯基震蕩”持續多久。最近有傳言俄一些巨富在密謀把普京總統趕下臺。且不說其真偽和可能性有多大,有一點是肯定的:俄政府整肅寡頭對國家經濟和政治的控制,還要兼顧國際和國內的投資信心,任務十分艱巨,斗爭非常復雜。此外,俄羅斯的反恐形勢極為嚴峻,恐怖活動的頻率在迅速升高,事發地點越來越接近俄政治中心,與俄政治進程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因而今年俄內部穩定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反恐斗爭的進展。我們要堅定地支持俄聯邦政府在打擊寡頭和恐怖主義等方面的政策和行動,鞏固中俄戰略合作關系的政治基礎。俄實現內部穩定和恢復經濟,對中國的發展和穩定有著重要意義,對與中國毗鄰的中亞地區的穩定與安全也有重大意義。
全球反恐
伊拉克戰爭?穴包括阿富汗戰爭?雪并未有效地解決反恐和防擴散兩大國際安全難題,相反卻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某些潛在矛盾,朝核問題浮出水面,恐怖主義分子開始對較親西方的阿拉伯國家?穴沙特阿拉伯?雪、伊斯蘭國家?穴印尼、土耳其?雪下手,還點名威脅日本、韓國以遏阻其派兵駐伊的決定。這些跡象表明,恐怖活動正在由松散出擊向更加組織化、政治指向更明確的方向發展,恐怖擴散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全球反恐斗爭面臨與恐怖勢力之間更大范圍和更高烈度的較量。恐怖活動是全球性公害,打擊恐怖主義是國際社會的一致目標,也完全符合中國的安全利益和內部發展需要。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反對霸權主義,抑制單邊主義政策而對國際反恐合作有所懈怠,對反恐斗爭的緊迫性有所低估。
朝核危機
朝鮮核問題不是孤立的,它是殘留在半島的冷戰安全架構在后冷戰時期面臨強大沖擊的反映。實際上,隨中美關系和中韓關系先后于上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實現正常化,南北關系已明顯緩和,1953年停戰以來的對峙格局已開始解體。因此,90年代初第一次核危機的形成和解決是朝美雙方?穴雖然美方未曾設想,后來也極不情愿?雪對改變冷戰框架的初步嘗試。但是,好景不常。雙方的戰略判斷都出了問題。美國以為朝鮮的體制遲早要像東歐和蘇聯一樣垮臺,朝鮮后來遇到的嚴重經濟困難更堅定了美國人的看法,所以美國一直沒有形成完整的對朝戰略,根本未曾設想過與朝徹底解除對抗關系;朝鮮則在1994年以后的戰略緩沖期間,低估了美國國內政治的復雜性,放慢與美關系正常化的步子,還搞了“大浦洞”中程彈道導彈試驗,為美強硬派提供了口實。所以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美朝之間還出現過一次導彈危機。盡管在克林頓離任之前雙方實現了高層互訪,修補了關系,但很快又被布什政府的強硬政策和新一輪危機所代替。
朝鮮問題的實質是美朝之間的敵對與互不信任。面對美國的遏制政策,朝鮮一方面用核問題迫使美國與之談判,另一方面也以此來威懾美國的動武可能。朝鮮核問題只有通過朝鮮棄核、美國棄武并與朝關系正常化,進而以國際條約的形式正式結束朝鮮戰爭,解決朝鮮的安全關切和經濟發展問題,才能一勞永逸地消除半島的安全危機。當然,如何實現南北統一和處理美軍地位也是與美朝關系正常化緊密關聯的兩個問題。總之,雙方圍繞朝核問題的斗爭絕不會在短期內偃旗息鼓,改弦易轍。
穩定的朝鮮半島對中國利害攸關。我們的整體戰略必須從全球、地區、雙邊和國內政治、經濟等多層面利益出發,反對和抵制一切危及半島穩定的主張和舉措,最大限度地運用外交、經濟、人文資源保證穩定,推動和談。中國不能搞施壓和制裁,因為一切根本的改變都來自內因,外部強加的變化永遠是短命的;中國也不能無限地挑大梁,唱獨角戲。半島問題的最終解決要靠多邊機制的促進和支持,靠美朝務實地改變彼此的想法。
臺海局勢
毫無疑問,兩岸關系屬中國的內政,用什么方式解決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最終是中國人說了算。但是,兩岸的長期分離又在一定程度上是外國勢力干涉和阻撓的結果,能否和平地結束兩岸的對立并最后實現統一,也會反作用于中國的對外關系和地區的穩定。所以,我們思考臺灣問題時還不得不將它與國際形勢聯系起來。
2004年3月,臺島的“總統大選”結果就要揭曉,緊接著其未來四年的大陸政策也必然會出臺。我們的最低目標是要爭取使兩岸關系不跳出治權?穴“誰代表中國”?雪之爭的軌道,決不允許對方通過“修憲”等手法將未來的兩岸關系滑向主權?穴“兩國”、“一邊一國”?雪之爭。事實上,兩岸分離50多年來,中國的主權從來沒有分裂過?穴雙方都在憲法中承認“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雪,而是主權的行使出現了分離。現在島內的“臺獨”勢力叫囂“修憲”、“防御性公投”等,實際上就是圖謀從法理上改變兩岸之爭的焦點,用治權的分裂混淆人們的視聽?穴陳水扁在其美國的演說中就竭力用“臺灣是民主制度成功的國家”來包裝?雪,改變中國主權的既存的統一。
能否保持海峽局勢的穩定,當然不僅取決于兩岸的政策,有時也與一些重大的國際因素有關。最近,美國官方針對“臺獨”、“臺獨公投”等問題作出了明確反對的表態,對遏制臺灣當局的分裂傾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俄羅斯和其他一些大國也均重申了反對“臺獨”的立場,同樣為兩岸關系的穩定營造了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因此,展望2004年國際形勢的時候,我們要特別將中國與美國等大國的關系聚焦在臺灣“大選”的前后,要爭取它們的對臺政策也安全過關,最終形成一個反“臺獨”的國際統一戰線,保證選后的政局、政策有利于臺海的和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