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問近20多年來登上“世知”封面最多的人是誰,那一定是薩達姆;如果問20多年來名字在“世知”上出現最多的人是誰,薩達姆肯定是其中之一。因為他不斷地制造著新聞,不斷地成為新聞的主角,不斷地吸引著全世界的眼球。但是當他這次再次成為新聞主角的時候,我們卻不想再讓他充當“世知”的主角了,我們只是把他以前擔綱主演在“世知”上演的一幕幕大戲來一次“演出海報回顧展”,算是對他、也對“世知”有關他的報道進行一次“盤點”。———主持人手記
兩伊戰爭爆發兩伊爭端由來已久,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薩達姆與霍梅尼之間的不和,對兩國戰端突起,不無影響。1975年,薩達姆與巴列維時代的伊朗關系轉好后,即下令驅逐在伊拉克流亡十余年的霍梅尼出境。對此,霍梅尼一直耿耿于懷。霍梅尼上臺后,一再宣稱要把“革命輸出到一切穆斯林國家去”,要推翻伊拉克現政權。為此,薩達姆十分惱火,曾指責霍梅尼是對海灣和阿拉伯的“最大威脅”,聲稱要收復被伊朗占去的伊拉克土地。薩達姆與霍梅尼之間的不和,加上兩國的領土、宗教、民族等矛盾,終于導致了兩伊武裝沖突的爆發。張鳳山
———1981年第21期
薩達姆亂世家族1995年8月8日,薩達姆總統的兩個女婿———工業礦產部部長兼軍事工業委員會主席侯賽因·卡米勒·哈桑中將和其兄弟、特種部隊司令兼特別安全機構主席薩達姆·卡米勒·哈桑中校突然攜妻室出走約旦,這從背后給本來就度日艱難的薩達姆總統以沉重一擊。卡米勒兄弟不僅是薩達姆的親屬,也是伊拉克多年來出逃的最高將領。伊拉克政權因此面臨著又一場嚴峻考驗。
海灣戰爭前后,薩達姆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從親屬以及家鄉提克里克家族中選拔了一大批人組成了效忠他的可靠的安全體系。這些人基本上分成三個體系:薩達姆的父系親屬、母系親屬、子女體系———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及三個女婿。他們分別掌管軍情局、總統府情報處、阿拉伯復興黨、總統府特別衛隊等國家安全、情報、軍隊等要害部門。薩達姆利用家族勢力的內部矛盾、甚至利用他們之間的相互傾軋來交叉掣肘,牢牢把握著最高權力。吳毅宏
———1995年第18期
從海灣危機到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當地時間凌晨2時40分(北京時間7時40分),美國、英國、沙特、科威特開始了攻擊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代號“沙漠風暴”。
美國在進行軍事行動前進行了周密的策劃和充分的政治準備。美國獲得了聯合國安理會678號決議允許于1月15日之后對伊拉克動武,此后主動提出美伊高級領導人進行會談,甚至在接近1月15日的1月9日還實現了美國建議的貝克與阿齊茲在日內瓦的會談。總之美國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表明自己做了“最大的和平努力”。柯 斯
———1991年第3期
第二次海灣危機在中東地區,在薩達姆·侯賽因身上,什么事情都可能發生,任何不留余地的預測都可能落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一次,他是沒有通常意義上的退路了。美國的目的并不只是讓核查進行得順利一些,而是根除薩達姆的權力基礎,杜絕其東山再起。也就是說,目前的核查危機只能有兩種出路,而且殊途同歸:要么薩達姆主動一退到底,要么戰爭迫使他一退到底。
薩達姆·侯賽因面臨著最后的考驗,他肯一退到底嗎?商裔———1998年第5期
第二次海灣危機在中東地區,在薩達姆·侯賽因身上,什么事情都可能發生,任何不留余地的預測都可能落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一次,他是沒有通常意義上的退路了。美國的目的并不只是讓核查進行得順利一些,而是根除薩達姆的權力基礎,杜絕其東山再起。也就是說,目前的核查危機只能有兩種出路,而且殊途同歸:要么薩達姆主動一退到底,要么戰爭迫使他一退到底。
薩達姆·侯賽因面臨著最后的考驗,他肯一退到底嗎?商裔———1998年第5期
伊拉克戰爭前伊拉克擁有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擁有大面積水量充足的可耕地,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它所帶來的雄厚資金,擁有文化素質較高的人民,如果按照70年代至80年代的速度發展,伊拉克現在應該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在經歷了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局部戰爭之后、在經歷了聯合國十年嚴厲制裁之后,是如何生存和發展的。2001年7月,我來到了伊拉克。
初到伊拉克,盡管我知道不可能看到《一千零一夜》中那個富麗堂皇的巴格達,因為它毀于蒙古人的鐵蹄;也不可能看到欣欣向榮的巴格達,因為它飽受戰爭的摧殘,但我仍感到現實中的巴格達與我想象中的相距甚遠。巴格達仍舊很大,街道上車水馬龍,人們熙來攘往,當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汽車雖然不少,但不是缺燈就是少玻璃;店鋪雖然照常營業,但商品卻非琳瑯滿目;建筑物雖然看不到彈洞槍眼,但大都顯得破舊。這里幾乎沒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沒有現代化的商場超市,也沒有充滿活力的網吧。我總覺得巴格達不像一個大國的首都,倒像一個與現代社會脫軌的、放大了的鄉鎮。
在巴格達,我切身體會到了什么叫貨幣貶值,什么叫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在巴格達,無論是在十字路口還是商店門口,總會遇到乞討的兒童,在巴格達,我沒有去過醫院,不知道藥品如何缺少,但我在大街的藥店里,卻發現了80年代生產的早已過期的藥品。芳萱
———2002年第18期
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2003年12月13日于當地時間晚8點半左右在他的家鄉提克里克被捕。
被捕時的謎團
電視畫面顯示薩達姆被捕時,已盡失一國總統的威風,展示給世界的,是滿臉的疲憊。閃爍不定的眼神表明了他的窮途末路。從一國元首淪為階下囚,是由于身邊人的背叛和出賣?
謎團1:美軍在逮捕薩達姆時是否使用了麻醉氣體?
謎團2:被保鏢出賣?
謎團3:“線人”為第二任妻子?
謎團4:薩達姆為何沒有選擇自殺?
謎團5:薩達姆到底何時被抓?
審判薩達姆成難題
難題1:究竟由誰來審判薩達姆?
伊拉克臨管會表示有意由伊拉克特別法庭審判。伊朗和一些人權組織希望由國際法庭審判,英國則主張由伊拉克人民審判。法國期待公正的審判。
難題2:是否對薩達姆判處死刑?
美國總統布什認為應該將他判處死刑。英國則表明不會參與死刑審判。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呼吁對薩達姆進行公平和公開的審判,并表示不支持對薩達姆用死刑。伊拉克臨管會成員沙拉比15日表示,薩達姆將在數周內受到審判,一旦定罪,他有可能被判死刑。
難題3:如何審判?
目前,如果由現存的臨時政府司法部門負責審判,其公正性和合法性將被懷疑。如何判決薩達姆,是一個涉及伊拉克民族和教派矛盾的敏感問題,而且與美國國內政治、國際政治環境密切相關,暫時很難下結論。
美國給薩達姆定了幾大罪狀
罪狀1:戰爭罪行。
罪狀2:違反《日內瓦協議》,草率處死數千名伊朗戰俘。
罪狀3:對平民使用毒氣。
罪狀4:對庫爾德人和什葉派穆斯林進行種族屠殺。
罪狀5:入侵科威特期間對科威特人犯下了人道主義罪行。
罪狀6:殺害伊拉克反對派人士并使用酷刑。
不同反響
薩達姆的被捕在世界有人歡喜有人憂。特別是阿拉伯人民此刻的感情是復雜的。
反響1:受到壓制的什葉派穆斯林和庫爾德人對此表示高興;美國總統布什無疑是最大的贏家;曾為伊拉克宿敵、但又與伊拉克有著特殊關系的伊朗表示欣喜;德國、法國和英國表示歡迎薩達姆被捕。
反響2:薩達姆的效忠者及其殘余勢力仍不放棄抵抗。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的一位領導人表示,美國將為這一錯誤行為“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游蔚然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