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南陽的讀者王妮娜來信說,她在閱讀一些有關環保問題的文章時,常常看到“綠色GDP”與“循環經濟”這兩個名詞,希望專家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知識。為此,我們組織了這篇文章。
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樹立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是對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現實國情所做出的重要判斷。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在全球化過程中,已逐漸成為國際制造業的轉移中心,電力、鋼鐵、機械設備、汽車、造船、化工、電子、建材等工業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這一新的重化工特征意味著我國工業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資源。從技術層面上看,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產生于三個方面:一是資源消耗過快;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過低;三是資源再利用率不高。有關資料顯示,中國經濟成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因此,在探尋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綠色GDP和循環經濟自然就成為人們的新期望。
科學發展觀統領綠色GDP
理論界提出“綠色GDP”已有一段時期,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使它的意義凸顯出來。綠色GDP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呼吁健康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GDP要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效利用資源緊密結合,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切入點。
什么是綠色GDP
GDP代表著目前世界通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統一標準。對于任何國家來說,經濟增長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經濟增長勢必消耗資源,經濟增長也往往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GDP是反映經濟發展的重要宏觀經濟指標,但是它并沒有反映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所產生的這些負面影響。而綠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礎上,扣除經濟發展所引起的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損失的代價。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
國際上對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研究與實踐始于20世紀70年代。挪威是最早進行自然資源核算的國家,芬蘭、墨西哥、日本、美國、法國、印尼等都開展過綠色GDP研究。目前,有些國家已開始試行綠色GDP,但迄今為止,全世界還沒有一套公認的綠色GDP核算模式,也沒有一個國家以政府的名義發布綠色GDP結果。
綠色GDP核算的復雜性
綠色GDP核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損失代價很難估價。比如森林資源,它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如果森林的采伐速度不超過森林的自然生長速度,森林資源總量就不會減少。但是,如果過度采伐,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就會減少。林地和林木資源耗減成本的估算也許容易些,但是,除了蓄養樹木之外,森林具有保持土壤、涵養水源、凈化空氣、防風固沙、旅游休閑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當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時,森林的上述功能勢必下降,從而相應的經濟價值也隨之下降,這種經濟價值變化的估算就不那么容易。
GDP與綠色GDP
綠色GDP只是可持續發展指標之一。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環境、社會三大系統的協調發展,綠色GDP只是在GDP的基礎上考慮了環境因素,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但它沒有考慮經濟與社會、環境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因此,它僅僅是反映可持續發展的指標之一,我們在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的同時,不能夸大它在反映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
建立起綠色GDP核算之后,并不是要取消GDP。其一,GDP是非常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在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檢驗宏觀經濟政策的合理性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二,GDP是綠色GDP的基礎,沒有GDP,就不可能有綠色GDP;其三,只有將綠色GDP與GDP進行比較時,才能清楚地看出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損失的代價。
總體來看,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構建研究已具有了一定的基礎。從2004年開始,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保總局已成立了綠色GDP聯合課題組,正在組織力量積極進行研究和試驗。綠色GDP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它給了我們美好的期許和開始。
循環經濟實踐科學發展觀
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戰略選擇,是解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手段,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何謂循環經濟
傳統工業經濟是由“資源—產品—廢物和污染排放”所構成的單向物質流動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自然資源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棄物大量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使得在整個經濟系統以及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循環經濟要求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3R原則)。
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世界發展進程的規律表明,當國家和地區人均GNP處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時,往往對應著人口、資源、環境等瓶頸約束最為嚴重的時期,而我國目前正處于這一時期,必須改變現行的經濟增長方式,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實現建立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去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能源、交通等問題已經發出警示:如果再不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尋求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那么,失去資源和環境依托的經濟增長就會后勁乏力,經濟大起大落的風險就會加大,經濟的較快增長也將難以實現。專家們分析預計,我國要想實現2020年GDP翻兩番的經濟發展目標,而又要保持現有的環境質量,資源生產率就必須提高4~5倍;如果想進一步明顯改善環境質量,資源和生產效率就必須提高8~10倍。顯然,在傳統的發展模式里,除非有大規模的技術突破,否則,這種設想是不太現實的,因而必須另辟蹊徑。循環經濟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要依靠政策法規作保障。中國雖然制訂了一些鼓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但至今還沒有這方面的法律,應盡快進行循環經濟立法,明確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納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疇。
發展循環經濟的國際實踐
20世紀90年代,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普遍采納,發達國家開始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作為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發達國家,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并取得了成功的實踐。目前,從企業層次的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實踐,到區域工業生態系統內企業間廢棄物的相互交換,再到產品消費過程中和消費后物質和能量的循環,都有許多很好的成功實例。據統計,當前發達國家再生資源的回收總值每年可達2500億美元,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日本是發達國家中循環經濟立法最全面的國家。從2001年4月開始,日本開始實施《推進建立循環型社會基本法》、《家用電器再利用法》等七項法律,目標是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社會規則,逐步走向“循環型社會”。德國是為循環經濟立法最早的國家。德國于1991年和1996年分別頒布了《包裝廢棄物處理法》和《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規定對廢物管理的首選手段是避免產生,然后才是循環使用和最終處置。在德國的影響下,歐盟和北美相繼制訂了鼓勵產品回收、綠色包裝等法律,同時還規定了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復用或再生的具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