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擴散安全倡議:攔截能阻止武器擴散嗎?
Jofi Joseph(美國前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軍控和防擴散問題顧問)
《今日軍控》
2004年6月刊
美國軍控協會出版
“防擴散安全倡議”是個多邊情報共享項目,它將合作行動與協同演習結合起來,以阻止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在該倡議下,核心國家組成多邊合作的小集團,既沒有組織框架和條約協定,也不尋求集團的最大化和普遍性。盡管各成員國竭力在現有國內、國際法授權范圍內執行攔阻任務,同時鼓勵以靈活方式拓展合作領域,但仍被指責為“違反國際法”。美國應采取措施完善防擴散安全倡議,包括:將該倡議從一項特別的防擴散嘗試改革成一個更加機構化的組織;將美國與利比亞、巴拿馬達成的協議作為美國與其他類似國家達成協議的典范,敦促其他成員國簽訂類似協議以使倡議更加多邊化;爭取中國和俄羅斯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尋求通過安理會授權,將攔截范圍擴展到國際水域和國際空域。 李慶春 摘譯

俄羅斯的南亞政策
Martin Malek(奧地利國家防務研究院研究員)
《亞洲觀察》(雙月刊)
2004年第3期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
當前,俄羅斯在南亞地區主要有兩大利益:第一,使該地區特別是印度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多極化棋手”,以此牽制美國霸權;第二,防止伊斯蘭極端勢力在該地區卷土重來,威脅俄羅斯南部安全。出于以上利益,俄羅斯的南亞政策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印度是俄最優先考慮的國家,通過俄印軍事技術交流,俄羅斯希望印度成為有影響力的大國,從而為國際政治的多極化做出貢獻,并平抑中國崛起對俄羅斯造成的地緣政治壓力;第二,俄羅斯雖然希望改善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但基于冷戰時期的宿怨以及巴基斯坦在縱容恐怖主義上的歷史污點,俄巴關系改善舉步維艱;第三,俄羅斯希望擴大其在阿富汗的政治、經濟、軍事影響,在地緣政治上平衡美國在中亞的影響,并防止阿富汗再次成為“恐怖主義搖籃”。
張繼業 摘譯
日本安全保障應有的面貌

田久保 忠衛(日本杏林大學客座教授)
《世界周報》
2004年8月17-24日刊
日本時事通訊社出版
今年是日本自衛隊和防衛廳建立50周年。日本面臨著如何增強軍事力量和完善軍事戰略的問題。日本原“統和幕僚會議”議長栗棲弘臣曾提出“自衛隊應該和天皇縮短距離、加強首相指揮權、提高幕僚會議議長職責、將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制定有事法制和加強國民愛國心等”16條建議。當前日本在安全保障問題上的種種作為,實際上是在順著栗棲弘臣提示的道路前進。同時,布什政府也希望“日本強大”,布什上臺之前的《阿米蒂奇報告》就曾指出,“日本自己限制集體自衛權的行使違反了日美同盟(的準則)”。今年7月阿米蒂奇又指出,“為了國際社會的利益,日本應加強軍事力量,否則將很難進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列”。美國的慫恿對日本的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霍建崗 摘譯
民族主義的崛起
Paul Starobin(美國《國家雜志》資深編輯)
《國家雜志》(周刊)
2004年7月3日刊
美國《國家雜志》出版社出版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在當今世界政治舞臺上呈崛起之勢,并將重塑21世紀的世界政治圖景。在俄羅斯,普京利用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整合已分裂的國內社會,并構建真正民族意義上的“俄羅斯”;在美國,9.11的慘烈使美國人民“團結在星條旗周圍”;在阿拉伯世界,“半島”電視臺強大的視覺沖擊以及美國對伊拉克的入侵強化了泛阿拉伯民族的凝聚力。民族主義就像一把雙刃劍,它既是國家進步與發展的原動力,又是民族災難與戰爭的始作俑者;民族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無論是“窮國”亦或“富國”,民族主義都存在于政治舞臺的角角落落。因此,試圖通過“全球治理”超越民族主義只是空中樓閣,民族主義將成為未來世界政治的主旋律。張繼業 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