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一
“空巢老人”:但愿悲劇不重演
據悉,75歲的中科院院士、被國際醫學界譽為“世界斷肢再植之父”的陳中偉教授,在上海獨居的家中意外墜樓不幸去世。又據報道,日前,在上海某居民小區又發生一樁令人感慨之事:一位老太太在家中突然去世,數日后才被人發現。據鄰居介紹,老人的老伴兩年前去世,子女平時也很少來。
這些悲劇的發生引發了人們對“空巢老人”(身邊無子女,又無他人照料的老年人)養老問題的憂慮。根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空巢老人”數量已超過2340萬。全國老齡委員會一負責同志估算,目前中國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已經占老人家庭總數的30%以上,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80%以上。
上海是我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空巢老人”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最新數據顯示,上海市約有100萬個“空巢老人”,預計2025年老年人口達到高峰期時,上海市將至少有80%以上的老人和子女“分居”。
《北京周報》最近也披露了北京“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據報道,根據調查,北京市2003年“空巢老人”家庭約為45萬戶,占全市老年人家庭總數的38%;“空巢老人”約為69萬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40%。當問到最為擔心的養老問題時,約為40%的“空巢老人”最擔心“生病沒錢治療”,30%左右的人最擔心“沒有生活費來源”。
“空巢老人”的出現與中國計劃生育的實施使家庭結構小型化有關,再有就是許多年輕人外出打工、經商、工作等,留下“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過著“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寂寥生活,他們最需要“三大保障”:經濟供養保障、醫療費用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另外,“空巢老人”的精神健康狀況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空巢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悵孤寂,行為退縮。他們對離退休后的生活變化不適應,不知該做些什么、怎么與社會交往。這些老人大都對子女情感依賴性強,向來有“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待到真正需要子女照顧時,兒女卻不在身邊,因此產生強烈心理失落,影響了老人的晚年生活。日前,對“空巢老人”的精神贍養問題也提上日程。
案例二
城市白領的困惑
作為一名來自中原小城的大學畢業生,小李滿懷著對大城市生活的熱愛與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留在了求學地——北京。大城市的喧囂使年輕的他血液沸騰,斗志沖天,在忙碌中感受著創業的快樂。但是,憂傷偶爾也會襲擊他一下。令小李感到擔憂的不是能否成功,因為他知道自己年輕、有“知本”,一定能在這個繁華都市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他擔心的是那“遙遠”的未來。
由于沒有爭取到留京名額,小李的戶口和檔案在畢業后被發回原籍,他目前所在的貿易公司只提供工資與國家的基本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雖然小李的薪水早就超過了他已經工作了30年的老爸。可是,他父親領到的是份“實實在在”的退休工資,足以保證在那個小城里的生活且不會降低生活水平。而小李的薪水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浮動的,與業績掛鉤,不要說是退休后,就是現在也不能保證總是“足額”。所以,小李擔憂自己在將來能否像父親一樣安享晚年。
學經濟的小李算了一筆賬,自己每年6萬元的年收入還有上升空間,有可能在5年內進入年薪12萬元的行列。看似可觀,即使按年薪12萬元的標準計算,以自己目前每月在吃穿、交通、娛樂、通訊上花費4000元的標準,就要花去收入的1/3,如果考慮到將來結婚生子養家糊口的費用,恐怕日常花費要占到年收入的2/3。剩余的1/3還要考慮買車、買房以及應付意外開支,刨去這些開銷,恐怕所剩無幾。小李知道,養老保險發放的養老金非常有限,不足以維持自己目前的消費水準,如果再要考慮到退休以后不斷增加的醫療保健費用支出,晚年生活可能入不敷出。所以,每當想起“遙遠”的未來,小李只能無奈地自嘲“我的未來不是夢”。
案例三
“退休農民”:“有了養老金就像多個兒子”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66歲的農民辛豐橋今天很興奮,上午他剛從區勞動保障部門工作人員手中接過了一個紅色的存折,今后憑這個存折就可以每個月從銀行領取87元養老金了。
從2003年9月21日起,青島市有1萬多名農民和辛豐橋一樣開始步入“退休農民”的行列,成為青島市農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的第一批受益者。
千百年來,孩子和土地是農村老人的主要依靠。辛豐橋有兩個兒子,以前的生活一直是由兒子負擔的。此次和老伴繳納養老保險的8000多塊錢也是兩個兒子支付的。“如今我和老伴都投了保,有了這個政策,年景孬好都一樣能領到養老金。從下月起,我跟老伴兩人每月能有174元的養老金,真跟多出一個兒子一樣啊!”
在中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和耕地的減少,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成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影響社會穩定的敏感話題。據了解,中國每年非農占地四五百萬畝,加上沙化、鹽堿化等自然減損,每年減少農業用地近千萬畝。莊稼地成了工業園,農民們開始務工,盡管收入不比耕地少,但養老的事仍是許多農民的一塊心病。
青島市城陽區1994年建區規劃占地六個村,八年間農民人均耕地由原來的0.7畝縮減到了0.07畝。由于土地的變更,從2001年開始,青島農民上訪政府“討說法”的事情屢見不鮮。2003年7月1日,青島市選在城陽區開始了建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的試點。只要年滿18周歲的農民都可以參保。農民每年繳費267元,連續繳納15年或一次性交足投保金后,女性農民年滿55歲,男性農民年滿60歲就可以每月定期領取養老金。盡管這對于相當多的農民來說仍然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辛豐橋卻說“這很值”。他算了一筆賬,前期投入的那些擔保金四年內就能領回來。
對于政府來說,更多考慮的是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否形成良性循環。青島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一官員說,根據試點的要求,除了農民個人繳納外,村集體和區財政也要對社保農民有一定補助。
人口的老齡化所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所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它大大超出人口學的范圍,給經濟、社會、文化、心理和精神均帶來重大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整個社會的氛圍如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人口的老齡化對經濟結構的影響如何?老年產業是否有利于人類的發展?老齡化對政治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如果政府過多地維護老年人的權益是否會損害中青年人的利益?我們將采取怎樣的社會保障制度去化解老齡化的沖擊?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這個話題未能涵蓋而又的確值得人們深思的重要問題,對此,我們將繼續保持關注。
最后,我們要特別感謝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教授,在編輯這組文章時,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發人深省的思索。
——編者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