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1月4日,格魯吉亞總統選舉結果初步揭曉,格魯吉亞民族運動黨領導人薩卡什維利獲得95%以上選民的支持。同日在選舉后,薩卡什維利舉行了記者招待會,闡述了格內外政策立場,并表示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的確,薩卡什維利在艱難時刻出任總統,面臨領土分裂、經濟衰頹、腐敗猖獗和平衡大國外交等多重問題,真可謂任重而道遠。
還算平穩的政權更迭
2003年11月底,素有“高加索銀狐”之稱的格魯吉亞總統謝瓦爾德納澤被反對派以“逼宮”的方式趕下臺。這位前蘇聯外長,在上世紀90年代初回到家鄉格魯吉亞后,曾收拾殘局,力挽狂瀾,并于1995年、2000年兩次以絕對優勢當選為格魯吉亞總統。然而2001年底,格魯吉亞就曾爆發了一次政治危機,謝瓦爾德納澤被迫解散政府。危機后,一些多年追隨謝瓦爾德納澤的政治家都加入了反對派陣營,當時俄羅斯媒體就提出,格魯吉亞的“謝瓦爾德納澤時代”正在結束。根據此次危機前的一項民間調查表明,格魯吉亞有近75%的民眾對謝瓦爾德納澤的領導表示懷疑,社會不滿情緒主要來自經濟的落后和腐敗的蔓延。而在這場危機中,領導反對派的“鐵三角”———薩卡什維利、布爾賈納澤和日瓦尼亞三人都曾受到過謝瓦爾德納澤的提攜,但后來卻成為最反對他的人。
表面上看,政權更迭的直接原因是由議會選舉引發的政治危機,但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所講,謝瓦爾德納澤辭職是由于他在內政、經濟和外交方面犯下的一系列錯誤所致。
國家面臨“破產”
格魯吉亞多年來經濟發展低迷,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格魯吉亞獨立后,由于與前蘇聯各國的經濟聯系中斷,國內經濟缺乏投資,能源、原材料匱乏,經濟一直下滑,生產平均每年下降26%左右。1995年,格魯吉亞發行了新貨幣,經濟衰退得到暫時的遏制,但全國經濟規模只相當于1990年的20%~25%。但值得慶幸的是,1996年~1997年,格魯吉亞經濟出現了恢復性增長,其中1997年GDP增長近11%。
在謝瓦爾德納澤執政的頭幾年,他平息了格魯吉亞動蕩的局勢,并領導市場經濟改革,所以人氣很旺。1993年,他曾表示過要辭去國家最高領導職位。但辭職消息一傳出,首都第比利斯就有大批群眾游行對他表示支持,要求他撤回辭職決定。到2000年前后,獨聯體各國經濟均逐漸走出低谷,開始恢復。但格魯吉亞的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俄羅斯,甚至落后于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國民經濟每年只有4%~5%的增長率,人民生活水平難以改善,平均工資只有20多美元。
2003年8月,格魯吉亞國家銀行主席表示,格魯吉亞已無力償還欠巴黎俱樂部的外債。目前,格外債總額約為20億美元,而格的外匯儲備只有兩億美元,國家面臨“破產”之危。與此同時,格魯吉亞的“影子經濟”猖獗,占國民經濟的40%以上,貪污腐敗現象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對現狀感到厭倦,對未來感到渺茫。
獨立傾向嚴重
領土分裂問題一直困擾和制約著格魯吉亞的發展。阿布哈茲自治共和國和南奧塞梯自治州都主張脫離聯邦而獨立。謝瓦爾德納澤執政初期,曾平息了格魯吉亞內戰,并與阿布哈茲達成和談協議,制止了一場可能導致成千上萬人喪生、大批難民流離失所的戰爭。盡管他曾許諾解決格魯吉亞的領土分裂問題,但卻無能為力。格魯吉亞當局與阿布哈茲于1994年簽署?;饏f議后,雖已進行了多輪談判,但始終無法達成任何妥協。阿布哈茲已在獨立道路上漸行漸遠,與俄羅斯聯系日益緊密。2003年以來,俄阿之間互通了鐵路,俄羅斯還向許多阿布哈茲人頒發了俄護照。對此,薩卡什維利表示,格魯吉亞和阿布哈茲應采取切實步驟和平解決這一問題。
南奧塞梯也明確表示希望加入俄羅斯,與北奧塞梯合并。另外,潘基西峽谷一直盤踞著車臣殘匪,他們時常制造恐怖事件,對俄羅斯的邊界安全造成了威脅,挑釁格魯吉亞中央政府的統治。2002年俄羅斯與格魯吉亞關系曾因此十分緊張。俄羅斯曾威脅格魯吉亞,如果他們不能打擊該地區的恐怖分子,俄羅斯將采取單方面行動。國家四分五裂的狀態,也使民眾對政府感到失望。
搖擺的對外政策
在經濟發展遲緩、領土糾紛頻仍的同時,格魯吉亞搖擺的對外政策也使這個國家處于尷尬境地。
近年來,格魯吉亞奉行了一邊倒的親西方政策,密切與美國的關系,并明確提出加入北約的目標。美國也十分看重格魯吉亞作為里海石油外運通道的重要戰略地位。格魯吉亞獨立以來,美國已向其提供了超過1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并在9.11后借反恐之名實現了在格魯吉亞的軍事存在,加大對格魯吉亞的滲透力度。但是,由于格魯吉亞經濟改革進程緩慢,腐敗現象嚴重,政策也具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美國對謝瓦爾德納澤表示失望,轉而扶持更加親美的反對派。2003年9月,美國已經開始削減對格魯吉亞經濟援助的力度。此次政治危機爆發,正是由于美國的支持,反對派才有恃無恐,堅決要求謝瓦爾德納澤下臺。謝瓦爾德納澤辭職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西方的“背叛”感到傷心,他認為美國駐格大使邁爾斯及索羅斯的基金會策劃了導致他下臺的政變。
格魯吉亞的親美政策也造成了俄格關系矛盾重重:格魯吉亞要求俄撤出駐格的軍事基地,但雙方談判多次都無法達成一致;格魯吉亞對俄羅斯暗中支持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的獨立也十分不滿;俄羅斯嚴厲指責格魯吉亞當局對潘基西峽谷失控。因此,在格魯吉亞出現政治危機后,俄羅斯權衡利弊,認為并沒有必要支持謝瓦爾德納澤。對俄羅斯來說,最重要的是保持格魯吉亞的穩定局面,因為一旦格魯吉亞出現動亂,將對俄羅斯南部邊界的安全構成威脅,并且加大俄羅斯解決車臣問題的難度。因此,危機一出現,俄羅斯便持中立態度,呼吁各方在憲法框架內解決問題。薩卡什維利在談到格俄關系時表示,格新政府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與俄建立友好關系。據悉,他上任后出訪的第一個國家將是俄羅斯。
閱讀背景
薩卡什維利觀點鮮明、敢說敢為的格魯吉亞政壇新星
在格魯吉亞議會選舉風波中,有一張年輕的面孔活躍在群眾示威的集會上、反對派沖擊議會的最前沿、與謝瓦爾德納澤進行最后談判的圓桌前以及進行總統選舉的演說中。他就是此次格魯吉亞“不流血革命”的組織者之一———35歲的政壇新星薩卡什維利。
曾就讀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律專業的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1995年當選格魯吉亞議會議員,后被謝瓦爾德納澤任命為司法部長。2001年辭去司法部長之職,組建“民族運動”黨。在2004年1月4日的總統選舉中獲勝,當選為格魯吉亞新一任總統。
薩卡什維利是一位激情洋溢、充滿革命精神的年輕政治家。在議會選舉風波中,他充當“前鋒”,并向民眾發表大量演說;在競選總統期間,他廣泛會見社會各階層代表,提出種種改革措施,這都使他深得民心。他決心要對陷于嚴重危機之中的格魯吉亞進行大規模改革———行政改革,打擊腐敗,打擊走私活動和黑手黨,穩定稅制,建立起良好的經濟環境。關于分離問題,他的態度強硬:格魯吉亞必須恢復領土完整,如果和平談判不能實現,那么我們將訴諸武力。
薩卡什維利在政壇上大獲全勝還得益于布爾賈納澤、日瓦尼亞兩位實力派人物的鼎力支持。他們三人可以說是“世交”,“從童年起已十分相熟”。他強調,“我們的聯盟十分牢固,任何力量都不能破壞它”。
在格魯吉亞與俄羅斯、美國的關系問題上,薩卡什維利有明確的主張。他表示格將與俄美保持平衡良好的關系。他認為,格魯吉亞不是俄羅斯的附庸,但承認“格經濟和政治利益與俄密不可分”,將與俄建立“相互尊重的睦鄰關系”。薩卡什維利十分重視格美關系。他明確表示,“格美關系將不斷加深,而格俄關系是跟隨其后的。格魯吉亞在安全保障方面將更多地借助于美國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