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事業源遠流長。可幾千年厚厚沉淀的歷史能給人留下深刻烙印的不過是:一人、一制、一尺、四書,即孔子、科舉制、戒尺、經史子集。而我單要講的是那把尺。
中國古代教育的尺,不長,不短,不粗,不細。師者持尺破風而落,學生的手心便留下血印一道。取名為“戒尺”,約略是取“引之為戒”之意;而至于為何要打在手心,約莫是在“心”字上,方為學生牢記在心。這尺是用來罰的,關鍵在于為師者下手的輕重了。鄒韜奮先生不就是在父親威嚴的戒尺與母親疼惜的淚水中背出《孟子見梁惠王》的嗎?雖說,戒尺之制,從上古沿襲至今早就不合時宜了。但罰抄、罰站、罰跪等等便捷好行,可以收到薄施懲戒以儆效尤之功效,且暗合“依法執教”,故這種變相的戒尺之制就“腐而不朽”了。“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無論如何,教養之責,是非常重要的。
滿臉稚氣的孩童,是所有學生中最渴望被賞識的一個群體。老師無意中的贊揚,稚兒會無比驕傲地向父母炫耀。于是,他們會努力做得更好,渴求老師、家長甚至同學更多的贊揚與賞識。他們在不斷的激勵中完善自己的行為,成熟自己的心智。如果說,古代教育的戒尺是用來鞭策、激勵學生的話,那么賞識教育更是一把無形無影懸掛在心靈上的戒尺。適當的賞識,令處于發展成熟期的孩子,更有勇氣和希望。對一個充滿斗志與力量的人來說,成功已為時不遠。
但對于教育而言,賞與罰都必須在一定的尺度之內。過猶不及。過分的賞,會令學生驕傲、虛浮、恃寵而驕,缺乏腳踏實地、刻苦努力的精神;過分的罰,會令學生畏懼、膽怯、自卑,對自己感到失望和迷茫,心理充滿壓力,以至于畏葸不前。
執尺的人是“師”,被量的人是“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公則生明,愛則生威。教師是學生的活教材。言傳身教,朽木未必不可雕。法國思想家蒙田說“在開啟一顆脆弱的心靈,一顆為了榮譽和自由而鍛煉的心靈時,我反對一切粗暴行為”。但是,如果懲罰是為了削剪細枝末節,保證主干的茁壯成長,這種善意的懲罰應力加贊揚。培根說:“人的個性像野草,需要不斷修剪移栽”。不是嗎?你看那釘子,受打擊越重,進步越快。
當然,懲罰也有學問:懲罰要事出有因,要因人而異,要有情有理。懲罰學生,沒有嚴厲的訓斥、粗暴的打罵,只是“苦其心志”,刺激他發奮自強,然后“增益其所不能”。但懲罰絕不等于體罰,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視,讓學生覺得難堪,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懲罰是柄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這一點必須意識到,弄不好會傷害人要用必須因人而異,適可而止,恰到好處。
當賞識與懲罰并為一把尺的時候,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這把尺就是教育的成功力尺。懸在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這樣一把尺:警戒之尺、激勵之尺、希望之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