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占得碧潭深,仙柏沉沉翠百尋。
萬古青天涵太極,一泓秋水洗塵心。
——《碧潭·為劉世選賦》
這是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題給福建永春人劉天騏的贈別詩。
文征明(1470~1559),蘇州府長洲人。初名璧,更字征仲,別號衡山,人稱“衡山先生”。當時他與祝枝山、唐伯虎、徐禎卿號稱“吳中四才子”(或稱“蘇州四才子”,按民間較為流傳的說法是以周文賓易徐禎卿,實際上周文賓史無其人),名滿天下。祝枝山工書法,唐伯虎善繪畫,徐禎卿精詩文,而文征明則兼有其長,后世譽為“詩書畫三絕”。尤其是他的山水畫名重當時,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門生甚多,世稱“吳門派”。其詩學白居易、蘇東坡,有《甫田集》、《文太史詩》傳世。
“吳中四才子”中,唐伯虎與祝枝山在幼年即享“聰慧絕倫”之譽,而文征明則“生而外稚,八九歲語猶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后來,他分別拜在吳寬、李應楨、沈周等詩文、書、畫各有所長的名師門下,多年苦學,終于出落成一代才子。但是他的才華在科場上卻無用武之地,從弘治八年(1495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的近30年間,連續(xù)10次參加鄉(xiāng)試,連個舉人也未考中。而他“益肆力為古文詞”,功名無望,卻在當時的文人圈中享有盛譽。
嘉靖二年(1523年),因江蘇巡撫李充嗣的薦舉,年已54歲的文征明以“歲貢”身份晉京。在歲貢生考試前二日,嘉靖帝聞其才名,優(yōu)旨授翰林待詔一職,文征明遂開始4年在京為宦生涯。在此期間,劉天騏與他有一段交往。
劉天騏,字國祥,福建永春縣昭善里(今桃城鎮(zhèn)留安一帶)人。他“少聰敏,博學能文。嘉靖間,以歲貢赴京師,與文征明游,以詩賦相引重,名噪?yún)窍隆w,征明以詩贈之”。
文征明贈劉天騏詩即上引《碧潭·為劉世選賦》。(世選,即同年的歲貢生。高人,或指僧道、隱士,也可能指神仙。尋,古代八尺為一尋。)碧潭深邃,翠柏郁郁,水天一色,此詩描繪了兩人依依惜別之地——碧潭四周幽遠、寧靜、空靈的景致,不落一般離別詩的舊窠,而以“一泓秋水洗塵心”相勉勵,可知文征明與劉天騏并非泛泛之俗交,而確址志趣相投、“以詩賦相引重”的至交。
這首詩也很能反映出文征明的性格。在“吳中四才子”中,祝枝山與唐伯虎都以近女色出名,而文征明卻截然相反,雖然有些民間傳說或綺艷小說也將他刻畫成一個風流浪蕩的公子,卻與歷史上的文征明完全不符(香港電視連續(xù)劇《四大才子》中的文征明自稱文天祥之后,張口則“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最后更與寧王之女結為秦晉之好,更屬向壁虛構)。歷史上的文征明個性率真,處世高潔,嚴于義利之辨。如弘治十三年(1500年),其父文林卒于溫州知府任上,溫州府各屬縣贈銀千兩,文征明辭曰:“父親任知府,未貪取一毫,今不幸病故,可謂一生正大光明。我若接受贈銀,對不起死去的父親。父親堂堂正正去了,我作為兒子能不堂堂正正活嗎?”溫州吏民感激,特地建造“卻金亭”,以表文氏父子的高風亮節(jié)。嘉靖六年(1527年),文征明終因不滿官場昏暗,毅然辭官南回蘇州,“居家三十年,凡撫按諸公饋遺,悉卻不受”。平常百姓上門求字畫,他欣然予之,而有權貴奉金求索,則閉門堅拒。文征明的一生,正如他詩中所言的“一泓秋水洗塵心”,君子坦蕩,光明磊落。而劉天騏赴歲貢生試歸家后,“選教職,不就,卒于家”,不涉宦場,清貧以終,也可看出他與文征明相似之處。
(編輯/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