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一條爆炸性新聞從莫斯科衛星城杜布納(Dubna)飛向全世界——在全球青年環保論壇大會上,稚氣未脫的成都少女李斯璇在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多名與會者中脫穎而出,成為聯合國12名青年環保顧問中最年輕的一員。
從藝術到環保,愛的內涵一模一樣
今年17歲的李斯璇是成都市鹽道街中學的高三學生、四川電視臺“金色年華”欄目主持人。她的環保“生涯”是從8歲那年愛上繪畫開始的。爸爸媽媽常常帶李斯璇到郊外寫生。每當置身于青山綠水之間,李斯璇就常常想,要是自己生活的城市也如此優美那該多好啊。“城市就是城市,怎么可能有藍天白云,小鳥啁啾呢?”她的想法讓母親好笑。“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愛護環境,且在城市里栽花種草,怎么不能讓城市留住藍天白云,讓綠樹留住小鳥啁啾?”李斯璇很有信心地對母親說。從那以后,李斯璇在生活中總是以是否環保來要求自己,平時所畫的作品也多與城市環境有關。她的畫作曾經在法國“國際少兒畫展”展出,并榮獲法國拉法(LAVAL)市市長親筆簽名的證書。因為李斯璇的繪畫作品獨具一格,1997年,她作為“四川省少兒美術團”的一名成員,前往荷蘭參加中國藝術節。藝術節結束時,她與小朋友們隨訪了法國、德國、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家,每到一處,她都深深感受到那里的人們環保意識非常強。回國后,人們發現李斯璇對環保傾注的感情已漸漸大于繪畫,于是便善意地取笑她。李斯璇卻覺得這樣沒什么不好:追求藝術的人往往都是美的追隨者,而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也是一種美的追求。從藝術到環保,內涵都是追求美呀!
“智能環保天橋”
讓她成了全國環保名人
我國的土地有限,不可能像歐洲、澳洲國家那樣拿出大面積土地來綠化,因而李斯璇自歐洲歸來,就一直尋思著怎樣改善自己所在城市的生態環境。2001年夏,她從國外一份環保雜志上看到了一種立體綠化的理念,在同班同學張瀟竹、夏璐的配合下,嘗試著設計一種適宜我國國情的城市環保方案——智能環保天橋。這種環保天橋集行人通行與休閑功能、音樂水景功能和人文景觀功能于一體,以最大限度地體現其人性化、時尚化、科學化和適用化。比如在設計天橋的垃圾箱方面,不僅對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機的、無機的垃圾進行了分類,而且在不可回收的有機垃圾箱上還專門為口痰和口香糖開了個通道——一個小口,小口下方安上自動裝置,當口痰或口香糖掉進小口的時候,機器會自動地用紙將口痰或口香糖包起來;又比如在水的設計方面,采用了人工注水和天然雨水相結合并讓其循環流動的方法,使其既潤澤綠色植物,又扮靚音樂水景;對天橋綠色植物的選擇也費了好一番心思——栽種的植物既要能適應氣候,又要四季常青,她們開始選擇的是油麻藤,但到成都青石橋花卉市場調查后得知,有一種新品種的爬山虎植物四季常青,而且很少落葉,于是她們選擇了這種植物;同時,天橋上還設計了別具一格的燈光、電子觸摸地圖、網絡電話;甚至環保天橋還考慮了太陽的高度角……諸多考慮只是為了讓天橋能夠改善區域小氣候。3個女孩子關于這座天橋的設計可行性論文寫了厚厚3大木,近10萬字。接著,她們又產生了大膽的想法:將這座天橋做成一個模型。在成都一家模具公司的幫助下,她們奮戰兩個多月,2002年初終于將那座天橋模型漂漂亮亮地做好了。模型做好以后,她們3人將自己的成果拿到了學校展示,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一片驚呼。“這么優秀的設計,為什么不拿到中央電視臺‘異想天開’節目科技創新擂臺賽去參賽呢?”一位老師建議說。于是她們將作品寄給了中央電視臺。讓她們受寵若驚的是,經專家評審,“智能環保天橋”獲得科技創新制作全國一等獎。一時間,她們成了全國中學生環保名人。
熱心環保讓她走上國際論壇
2003年春,當“非典”撲面而來,李斯璇心想:自己作為一個環保愛好者,能做些什么呢?經過幾個月的深入調研,她用英文寫了一篇題為《從SARS看環境與疫情》的論文,并及時將它發給了聯合國副秘書長特普費爾。她在這篇6000多字的論文中分析了“非典”產生的原因,與環境的關系,“非典”與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等變形病毒的關系,最后她在論文中強調道:“自然資源好像是全人類的公共產品,很多人對待它的態度就像是搭乘公共汽車,貪得無厭地索取、無節制地改造已經破壞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態平衡,環境污染、濫開濫采、人口膨脹,都給各種病毒提供了可乘之機……環境是一種財富,健康也是一種財富,發展經濟應綜合考慮人文、環境、資源3個因素,那種片面地把破壞環境看作是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的觀點是大錯特錯的。”
2003年6月27日,李斯璇意外地收到了一封來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信,信中寫道:
“親愛的李斯璇:我們拜讀了你的《從SARS看環境與疫情》,這篇論文是特普費爾先生轉過來的,它是你的大作!同時,特普費爾先生還順便轉來了關于你的簡歷,以及你的智能生態天橋的一些資料。我們欣喜異常,雖然俄羅斯TNUZA國際環保青年大會的出席代表已經圈定,但仍希望你成為一個非常出色的該屆大會的代表候選者!”這封熱情洋溢的信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俄羅斯TNUZA全球青年環保論壇大會組委會副主席寄過來的。看過信后,李斯璇習才明白,雖然特普費爾日理萬機,在收到她的電子郵件時沒有給她回復,但卻一直在關注著她的成長,關注著她的環保事業。
17歲女孩榮當
聯合國青年環保顧
2003年8月21日,作為此次世界青年環保大會惟一的一名中國代表,李斯璇踏上了前往俄羅斯的旅程。此次會議,她同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多名世界環保青年討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長期政策,并制定規劃。她發言的主題是“停止形式主義演講,開始實質有效行動,用心做環保,用愛做環保”。此次會議的另一個主題是選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新一屆青年顧問委員會成員。而要當選聯合國青年環保顧問的條件很苛刻:必須要有流暢的英語交流能力,熾熱的環保愛好和環保工作經驗,超強的組織策劃能力,以及腳踏實地的為人處事作風。
李斯璇上臺演講時,講了一個關于煙囪的有趣故事:“我為什么想成為聯合國青年環保顧問?是因為自己有這份熱情,這份熱情自八九歲時就有了,那時候我每次看到煙囪時,都想一下子跳上去,然后用自己的屁股堵住煙囪……”她精彩的2分鐘演講結束之后,下邊的代表們頓時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紛紛夸獎她的演講生動有趣、真摯感人。因為李斯璇在會議期間的出色表現以及精彩的演講,人們紛紛將選票投給她,使得她從120多名與會代表中勝出,當上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地區青年環保顧問,與澳大利亞一位男青年一道執掌亞太地區環境規劃與環境保護的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