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先生在《書屋》雜志今年第五期上發表的《用“無可奉告”博弈》中,有如下一段內容——
事情:蘇聯作家愛倫堡參加第一次保衛和平代表大會記者招待會。
記者問:“您怎樣看待蘇聯報上的一篇文章?文中說,莫里哀是個沒有才能的劇作家,在讀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劇本后尤其明顯。”
愛倫堡答:“……如果確實發表這樣的文章,那只能表明文章的作者在文學方面不是內行,也不很聰明。”
作者評述:蘇聯的奧斯特洛夫斯基與法國的大文豪莫里哀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身為作家的愛倫堡當然清楚。
蘇聯確實有位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非常著名,但他著名在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卻有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暴風雨所誕生的》(未完成)之創作,不過他從未從事過劇本創作,自然亦無劇本流傳于世。
但在蘇聯之前的俄國文學史上,卻有一位以劇本創作著名的奧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他一生為俄國舞臺提供了近五十部劇本,創造了幾百個人物形象,為俄國戲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有“俄羅斯戲劇之父”之稱。主要作品有《肥缺》(1857)、《大雷雨》(1860)、《沒有陪嫁的女人》(1879)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1868)等。他的劇本多以地主、商人、小官吏的家庭生活為題材,通過描寫他們在宗法制度下的家庭關系和野蠻庸俗的生活習俗,揭露農奴制改革前后俄國社會的腐朽和黑暗。莫斯科小劇院由于上演奧斯特洛夫斯基劇目而被稱為奧斯特洛夫斯基劇院。中國舞臺上已上演過《大雷雨》等劇作。
顯然,《用“無可奉告”博弈》的敘述,錯將俄國文學史上的著名劇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當成蘇聯文學史上的著名小說家奧斯特洛夫斯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