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和一位聞名中外的英雄的名字相同,他是從唐河縣教體局退休的老教師——雷鋒。熟悉他的人說:“雷鋒老師不愧叫雷鋒。”幾十年來,他以英雄雷鋒為榜樣,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多次被評為“模范教師”和“教育戰線先進工作者”。
雷鋒老師今年68歲,他在辛勤執教的40年中,利用業余時間,筆耕不輟,相機不停,先后在《農民日報》、《河南日報》等數十家報刊上發表新聞稿件和新聞照片1800多篇(幅)。
雷鋒老師自幼就叫雷鋒。他幼年時與一家照相館為鄰,久而久之,對攝影產生了感情。1956年,他參加教育工作后,每月僅有24元工資。他節衣縮食,買了架“孔雀”牌相機。在課余和節假日里,把校園內外的閃光點照下來,投給報刊編輯部,從此走上了新聞路。據唐河縣志記載:“雷鋒是全縣第一個從事新聞攝影宣傳的人。”
1982年,雷鋒老師調到唐河縣教體局成人教育教研室工作,他先后幾十次到該縣源潭鎮掃盲教師馬景武家中,協助馬老師制作掃盲教具。
1995年底,雷鋒老師退休后,盡管身患腦血管硬化、糖尿病、神經衰弱等病,但他退而不休,白天奔波于城鄉,夜晚沖洗于暗室,一篇篇攝影佳作在《中國老年報》、《老人春秋》等報刊上發表。
2003年,在毛澤東同志“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發表40周年之際,一位同志為他拍攝的《雷鋒宣傳雷鋒40年干勁倍增》照片,被《中國老年報》、《老年教育》等報刊發表。雷鋒老師的事跡和英雄雷鋒一樣,走進了千家萬戶。
廣交朋友新聞多
我有幸當過農民、獸醫、農技員,在鄉政府當過扶貧專干、鄉長、黨委書記,這些經歷都是一筆寶貴財富,在結交朋友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如1999年7月,我到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曉坪鄉搞調查,見一橘農的柑橘落果嚴重,我在橘園里認真檢查分析后,告訴橘農:柑橘落果嚴重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紅蜘蛛多,危害果實;二是橘樹受旱,造成生理落果,應抓緊防治紅蜘蛛和澆水抗旱保果。橘農按照我的建議去做了,保果效果很好。當年,他的柑橘獲得豐收。那年初冬的一天,他提了一籃橘子,來到我辦公室,有點緊張地說:“送你一點橘子,一來表示感謝,二來想與你交個朋友。”我說:“不用拿什么東西來。今后,你有什么新聞線索能及時提供給我,就是我最好的朋友。”此后,他經常為我提供新聞線索。3年多時間,他為我提供新聞線索20多條。2001年,我發表在《人民代表報》上的《人大代表考“鄉官”》就是他為我提供的新聞線索,這條新聞還榮獲湖南省懷化市人大好新聞二等獎。還有位鄉干部對我坦言:“我最不喜歡為記者和新聞寫作者提供新聞線索,特別是批評性新聞的線索。但我對你破例,你采訪我,我愿告訴你,因為你早把我當朋友了。”我同他交成了朋友,是因為我下鄉與他一起閑聊時,喜歡談點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感受,為他指點實現人生價值的一些基本方法。他認為我很關心他。于是,我們成了好朋友,他也經常為我提供新聞線索。
交友越廣,受益越大,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朋友經常為我提供新聞線索,是我多寫新聞、多發表新聞的基礎。
追求“快樂新聞”
一位新聞報道員平均每年有100多篇文章在各類報刊上發表,幾乎每天晚上都在挑燈夜戰、埋頭寫稿。朋友問他這樣不覺得辛苦嗎?這位報道員的回答令人為之一振:我覺得很快樂呀!
“快樂新聞”源于對新聞工作的熱愛和不懈追求。“熱愛是生活的第一任老師”。熱愛新聞是產生“快樂新聞”的源頭活水。作為新聞報道員,對新聞工作要有一個積極心態,把它作為一項崇高的事業來做。新聞工作受主客觀環境影響,工作壓力和競爭壓力顯而易見。但“三百六十行,行行事艱辛”,我們要把新聞寫作的艱辛過程作為追求事業的快樂過程,始終抱著一顆進取心,克服為難情緒,視每一個“新聞點”為工作的“興奮點”,把新聞的需求當作事業的追求,變壓力為動力,通過自己辛勤的汗水換來豐收的喜悅和工作的樂趣。
“快樂新聞”當然也要注重新聞工作以外的東西。“快樂新聞”的背后是平時苦學習廣積累善觀察多思考,嚴謹的作風和求實的態度,這樣才能厚積薄發,練就敏銳的“新聞眼”,才能在寫作中一揮而就,提高中稿率,增強寫稿積極性。同時也要抱著一顆平常心,摒棄求名求利的思想,力戒浮躁,打牢根基。
明燈伴我行
1999年,我從師范學校畢業走進小學校成為一名畢業班的語文教師,從傳達室的桌子上我見到了《新聞愛好者》。
2001年,我被調往教辦室做通訊報道工作。因為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我感到越來越離不開《新聞愛好者》的指導和幫助了。從此,我對她更加愛不釋手,每期必讀。特別是“新聞大學”、“國內外新聞界動態”等欄目,使我仿佛來到了清澈的泉水源頭。
在《新聞愛好者》這位良師益友的幫助下,我的《“夏星”文學社結碩果》、《夏集鄉教師給自己留暑假作業》、《夏集鄉教育系統掀起向鄭培民學習的高潮》、《寫稿要耐得住寂寞》等文章都在刊物上發表了。
回憶自己走過的這段歷程,深深感到《新聞愛好者》對我的成長與進步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她就像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著我一步一步向前走。
官兵心中的“兵記者”
王寧是駐疆某部一名戰士報道員,他愛兵寫兵,宣傳官兵中的好人好事,被官兵們親切地稱為“兵記者”。
上學時,他學的是文科。入伍后他就發揮自己的特長,拿起筆投入到緊張的訓練生活中去。
采訪和寫作,他把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都投入進去。寫稿投稿洗照片,他又把自己的大部分津貼耗了進去。他一手拿筆桿子,一手拿相機,圖文并茂,雙管齊下。主任看好他,一紙調令把他調到宣傳股任專職報道員,他不負眾望,迅速扭轉了團里報道落后的局面。
他既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重視實際操作的鍛煉。理論聯系實際,他的寫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上稿率也居高不下,2002年他在《解放軍報》等軍內外報刊上發表作品80余篇(幅),很多優秀的官兵走進他的鏡頭。周末節假日,他愛和基層官兵們泡在一起。看看官兵們在忙些啥,聽聽官兵們說些新鮮事。一次二連一名戰士無意中說起指導員雷北猗關心愛護戰士學習成才的事,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專門來到二連,二連的戰士拉著他紛紛告訴他雷指導員愛兵的點點滴滴。事后,他采寫的長篇通訊在駐地電臺被采用。
入伍5年來,他因報道成績突出,被選改為士官,并入了黨,三次被評為“優秀士兵”、兩次榮立三等功、近日又榮立二等功,并被破格提干。
他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卻沒有一點驕傲自滿情緒,也沒有一點架子。他說他是官兵們心中永遠的“兵記者”。
老有所學 與時俱進
對于老年人勤奮學習,有人有不同看法,說什么“人都老了,不在崗了,學習還有啥用?”我不這么認為。學習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人生永恒的主題。我退休后,每年要訂閱6份報紙、4份雜志,沒事就看書、看報、寫文章,陶冶情操、充實晚年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筆者今年已73歲了,為什么對學習還那么有興趣?原因有四:我們這一代老年群體,許多人舊社會無機會讀書或讀書很少,深感遺憾。參加革命后拼命自學,才有成功之路。二是我們這一茬退休干部多是計劃經濟時期在崗位上工作的人,對目前經濟體制的轉換很不適應,最容易產生這也看不慣,那也有意見,很需要“充電”。三是我們這些老同志閱世深、見識廣、經驗多。但懷舊感比較濃,張口就是過去如何如何,容易沿襲舊的思維方式,難免表現接受新事物慢,習慣用老眼光看待新形勢下的思維特征。特別是退休后離開了群體,與外界接觸減少,信息來源不足,更需要加強學習。四是我從事新聞寫作40余年,長期養成學習看報的習慣。退休后組合成立了老干部通訊組,重操舊業,擔負著全市3400多名離退休干部和社會老人的宣傳報道任務,樂為“夕陽”鼓與呼。
只有老有所學,與時俱進,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搞新聞、作宣傳、寫文章,才能夠看主流、看成就、看發展、看進步、看變化、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確把握輿論導向,用手中的筆贊美新成就,與時代同呼吸,與黨的方針、政策同聲調,與社會同前進,老有所為,為黨為社會繼續奉獻余熱,再做新貢獻,做一名學習型的老人。
換個體裁 同樣出彩
眾所周知,新聞貴在“新”。如果通訊員錯過新聞的時效性,勸你不要輕易將這“舊聞”一棄了之,不妨換一種體裁和寫法,沒準兒會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我就有過這么一次經歷。
2002年9月中旬,長安區城管局的兩名城管協管員像往常一樣在石家莊市青園街清理違章占道商販時,發現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在擺地攤。當二人上前勸其離開時,老太太激動地說:“不擺攤兒我吃什么,都下午了,我還沒吃午飯呢。”兩位執法者聽說后一面勸慰老太太,一面買來燒餅和礦泉水給老人充饑。老人非常感動,主動撤離違章占道路段。其他占道的商販見狀也深受感動紛紛撤離了。
過了一段時間后經老同志的提示,我才匆匆寫出一稿,送給編輯一看,人家遺憾地說:“事挺好,稿也寫得不錯,但新聞貴在新……”見我一臉沮喪,編輯點撥啟發我:“新聞不成,你不妨換種體裁和寫法試試。”經編輯點撥后,我又瞄準言論,結合以上以情感人的執法事例,寫出了《“動粗”與“動情”》一稿。
此稿寄給《河北日報》省會新聞版,很快被刊發。這件事不過換了一種體裁和寫法,同樣達到了宣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