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聞娛樂化現象,引起了媒體理論界和實踐階層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就新聞娛樂化的諸種表征而言,所謂新聞娛樂化,其實就是新聞傳播主體無論是在內容選擇上還是在制作形式上都努力將休閑娛樂元素引入到新聞節目的制作中去的一種傾向和手段。
新聞娛樂化現象起于上世紀40年代,最早從報業產生。當時正是廣播的黃金期和電視初創期,面對媒體激烈的市場競爭,西方報紙為求生存,開始改變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向日常娛樂方向轉型。電視新聞節目娛樂化的最早嘗試應屬1968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推出的一檔具有全新理念的新聞雜志節目《60分鐘》。它的制片人唐·休依特說《60分鐘》“是要開創一種與傳統的一本正經的問題(issue)探討和一板一眼的新聞播報不同的電視節目形式,要用‘講故事(stories)’取代‘探討問題’”。①經過“像好萊塢包裝電影那樣”對現實進行的包裝,《60分鐘》報道的新聞事件和黃金時間播出的故事片相差不大,有情節、有沖突、有懸念,主持人或記者常常像偵探一樣追蹤事件的原委。《60分鐘》獲得巨大的成功,同行們紛紛效仿并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發揮。而新聞的娛樂化制作模式進入中國則是上世紀90年代的事情。
新聞娛樂化在中國的實踐雖并非盡如人意。但是,不管怎樣,新聞娛樂化在中國大地上落戶并且逐漸走向繁榮,卻是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
具體說來,是當下中國特定的社會人文背景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催生了當代新聞的娛樂化功能。
首先,新聞娛樂化一個主要的著眼點就是要為普通市民階層的日常休閑生活提供娛樂消遣服務。當下中國,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三分天下。然而在此之前,從建國后到80年代,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一直是當時社會文化格局的主導和主體,大眾文化鮮見自己的領地。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隨著文化體制的調整、國外各種人本主義哲學思潮的涌入,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逐漸形成了主流、精英、大眾文化三分天下的格局。尤其是在大眾消費市場上,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話語力量日漸式微,而大眾文化卻因為對普通平民階層的關懷而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青睞。關注個體的生存境遇,關注生命意義的完善和生存質量的提高,成為大眾文化制勝的法寶。為了爭取最大量的消費群體,傳媒也不得不正視大眾文化消費的現實,選擇融入大眾文化并推動大眾文化發展的一些要素。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媒體的娛樂化傾向便有了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市場化運作要求媒體必須按市場規律辦事,這決定了媒體不可能再依靠國家有限的財政撥款包攬一切,必須向市場要飯吃。廣告便成為各類媒體的主要收入來源,對受眾數量最大化的追求成為媒體的目標。而普通市民階層既是受眾也正是一個龐大的媒體消費群體。傳媒在堅持新聞的基本特性如真實性、貼近性、相關性基礎上,努力嘗試信息的傳遞能融入到接受主體的日常生活文化中去。可以說,媒體市場化的嘗試是新聞娛樂化發展的一個深刻的現實依據。
當代新聞娛樂化傾向不僅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它還折射出了傳播理念和新聞價值觀念的變化。
首先,我國傳統的傳播理論認為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喉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在確定“喉舌論”這個功能定位的同時,也就認同了傳播行為作為“傳播主體對接受主體說”的單向行為。傳播主體傳播什么,受眾就得接受什么。單從對接受群體的“受眾”概念的指稱,就已經埋下了“被動接受”的伏筆。在這個理論中接受群體的主體意識是無足輕重的。隨著社會群體普遍的主體意識和民主意識的高漲,這種運作模式顯然不能滿足信息消費者的要求。而新聞娛樂化將觀照點更多地投射到普通人身上,投射到人們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去。看似休閑、娛樂、通俗的新聞,對受眾的潛移默化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這個意義上,本文更傾向于將接受群體稱之為“接受主體”,而非“受眾”。新聞傳播也由宣傳本位向新聞本位回歸。
其次,傳統的新聞價值觀念只強調新聞的教化功能和信息功能,而媒體的娛樂功能仿佛只是流行歌曲、電影電視、暢銷小說的事情,與新聞報道毫無干系。事實上,在當代大眾傳媒中,媒體的信息功能和娛樂功能二者合流的傾向日益明顯,新聞也可以供人歡娛,娛樂節目也可以同時提供信息。新聞娛樂化的傳播實踐為新聞報道又增添了新的價值元素。特別是一些新聞故事在進行深度報道過程中,經過文學化、戲劇化手法的策劃,呈現出具體、感性、靈活的特點。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報道過于抽象、刻板、理性的整體風貌,為當代新聞迎來了清麗的新面孔。同時,新聞報道中文學手法、戲劇手法這些娛樂元素的運用,還為接受主體提供了審美欣賞的愉悅。《今日說法》的成功經驗就在于運用故事化手法結構節目,并運用多種敘述技巧進行包裝,從而使故事生動引人,最終讓接受主體在輕松愉悅中感受了法的力量。新聞娛樂化傾向符合當代受眾新聞信息接受的心理。
再次,新聞娛樂化現象還將引起我們對于新聞屬性的重新思考。在市場經濟中走新聞娛樂化發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在于人們對于新聞商品特征的認同。作為新聞,它應具備新聞的基本性質、原則和價值,以保持其新聞歸屬;作為商品,它必須具備商品的基本條件,具有價值、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傳統的文化思考,認同一方則意味著對另一方的舍棄。因此,在實際運作中,人們不得不將二者的對立最小化,盡可能二者兼顧。如果我們將新聞文本從本質上認同為既是新聞又有商品的屬性,兩種屬性同時同等存在,新聞和商品兩種規律都要發揮作用,就引出了新聞娛樂化過程中的“多律”原則。偏廢商品原則,新聞媒體將難以維持生計;而若偏廢新聞原則,則意味著對新聞嚴肅主題的背叛,新聞也就不能稱之為新聞而應是其他什么東西。
我們肯定新聞娛樂化存在的合理性和貢獻,并不意味著它就完美無缺。實踐中,新聞娛樂化帶來的問題和負面效應也是不容忽視的。例如,硬新聞比例減少和軟化問題,例如商業炒作、花邊新聞、小道消息泛濫問題,例如有些新聞格調不高、低俗媚俗問題等。這些都將是我們在審視新聞娛樂化取向后所應著手解決的問題。
注釋:
①饒立華、楊鋼元、鐘新電子媒介新聞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