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道,即用理性深化新聞報道,是對新聞揭示出其更深層次意義的報道,其基本特征是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從而揭示出它對明天的意義。時下,新聞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不僅表現為信息量的容量多寡之爭,快、新、活的時效質量之爭,更表現為新聞報道是否有鮮明理性思維傾向和深刻程度之爭。在這場競爭中,深度報道是報紙宣傳絕對的優勢,只有報紙才能充分發揮這個優勢,展示其獨有的魅力。
多側面、多角度、立體化地觀察和分析客觀事物。
歌德有句名言:“獨創性的一個最好的標志就在于選擇題材之后,能把它加以發揮,從而使大家承認壓根兒想不到會在這個題材里發現那么多東西。”深度報道所特有的魅力是它能夠用豐富多彩的角度反映變革的時代,從而開闊人們的眼界。比如:反映經濟現象,不是就經濟論經濟,而是不斷運用理性思維規律,不斷變換思考問題的角度,從同一種現象反映不同的本質,從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現象抽象推斷出其共同本質,促使人們對問題的認識不斷地深入新的方向、新的領域。《河北日報》1997年5月5日第八版發表了一組可讀性很強的深度報道,題目是:《有名無量的困惑》。這組報道引人注目的是立體化采寫手法和新穎獨特的編排形式,它把屬于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性質的兩個企業“綜合”到了一起。“露露”苦于“有名無量”,推行資產重組卻步履艱難;“三鹿”則通過低成本擴張,坐上了全國同行業的頭把交椅。看上去是兩個不相干的新聞事實排列到一起,但卻讓人感覺又非常緊密,似乎成為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這種排列、這種對比,加之對新聞事實整個發展過程科學、辯證地分析,使得讀者對這兩個問題引起深入的思考,這便成了讓人關注、且耐人尋味的新聞。眾所周知,河北省的名牌飲料是露露牌杏仁露。露露的規模有限,雖然廣告投入不少,但卻“有名無量”。借此,其他“雜牌”杏仁露廠家便乘虛而入,搶占市場,嚴重影響了名優產品的聲譽和企業效益。記者對這個新聞事實,立足于宏觀角度綜合思考,感悟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把“露露”被人仿冒事件與市場競爭、重復建設及結構優化等經濟現象聯系在一起,透過“露露”現象挖掘全省工業經濟中存在的問題——結構不合理、重復建設帶來的不良后果。記者通過對大量新聞事實的調查采訪,深入探討了“露露”為什么難以擴張、重組,挖掘出地方保護主義是如何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等深層次的全省乃至全國都帶有普遍意義的癥結。
用動態的眼光,從相互關聯中把握事物的發展過程。
系統論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處于一定的結構系統之中。同一事物的過去、現在、將來相互關聯,不同事物也是如此。從這種關聯中去比較、鑒別、分析、綜合判斷事物的發展規律,往往會發現意想不到的東西。深度報道往往用縱深連貫的手法,把一個新聞事件置身于社會系統中,充分運用事物之間的關聯度,用動態的眼光,從相互聯結的整體中把握單一事物的發展過程,剖析新聞的前因后果。比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內外統一、開放的市場圖景將展現在我們面前,怎樣與國際接軌?接軌當中有哪些不適應的地方?在進一步開放、公平的市場環境中怎樣創造條件來促進發展?這一切都是我們應該嚴陣以待的問題。在WTO最為艱苦的談判中,“流通”問題是首當其沖的,也正是我國市場開放的“軟肋”所在。河北日報社記者抓住了這個新聞亮點,及時推出《藥店連鎖為何受阻》(見《河北日報》2001年12月22日至28日第二版)的一組深度報道,把神威大藥房連鎖受阻的新聞事實置身于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探討了阻礙藥品連鎖發展的癥結,分析了國內市場造成人為分割的原因不僅是企業行為,更是政府地方保護主義使然,進而揭示出更深層次的緣由是既得利益和短期利益作祟。這組報道,首先確定了加入世貿組織后國際國內市場環境這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用動態的眼光,推出神威連鎖受阻的新聞事實;其次,圍繞這個事實,從系統中鉤聯出一系列受阻因素,層層推進,事事審視;再次把深度報道的內核定位于“在中國有限的保護期內,如果各地政府仍然一味限制國內企業和資本進入當地市場,無異于作繭自縛,只有放棄眼前利益,變壓力為動力,抓緊時間,盡快讓不同類型的國內企業登上舞臺、占領舞臺,才能有足夠強健的身軀,迎接來自國際市場更猛烈的競爭風雨洗禮”這個高度。
對發生的新聞事實,站在大背景下,用理性層層分析,認識其本質內涵。
對新聞事實不能就事論事,應該站到一定高度上去鳥瞰,在大背景下去審視,用理性作宏觀分析,才能開拓出新的思路,發現新的矛盾、新的問題,總結出新的經驗,認識到新的內涵。
例如:報道邯鋼經驗,“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權”是河北廣播、電視媒體與多家報紙共同探討的一個熱門話題,而且角度單一,基本上都是圍繞著管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來評述的。但是管理是全方位的,不僅有管理內容、管理方式、管理手段 ,而且還有財物管理、無形資產管理、技術管理、知識產權管理等多種管理形式。作為深度報道,就應該挖掘企業在管理上獨具匠心的那些具有典型意義且帶有革命性的、啟迪性的做法及其本質內涵。《河北日報》于1997年2月12日一版發表的述評文章《換個角度話模擬》,就是記者用變通思維,豐富了邯鋼經驗的內涵,深化了邯鋼經驗的報道。邯鋼經驗是否僅僅屬于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范疇,它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到底是什么?記者沿著這條新的思路幾次深入邯鋼總廠、邯鋼分廠,考察模擬市場機制推行的全過程,調查的結果讓記者有了新的認識:邯鋼模擬市場機制的推行,為企業創造出驚人的經濟效益,也是邯鋼人始料不及的。同時,邯鋼人也產生著豐碩的精神成果,轉變了思想觀念,極大地煥發了員工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種精神成果與物質成果相比較,其意義更加深遠。企業在經營管理決策過程中,用機制來規范員工行為,在保證企業高效運轉且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員工素質和企業人才的使用選拔,并且這種影響、教育和重塑帶有基礎性和根本性,遠比單純的思想教化于人的影響廣泛得多、也深刻得多。邯鋼模擬市場機制的推行,從企業經營核算的角度看,市場是模擬的;但是從廣大員工的實際感受來看,市場競爭的壓力不是模擬的而是實實在在的。成本否決制度否決的也不僅僅是高成本,而是人們的舊觀念。實際上就是確立了一種新的利益分配原則,構建起一種規范的激勵約束機制,促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自己的思想意識、價值行為進行調整和校正。反過來,這種精神成果又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這就是機制與人的辯證關系。通過這種辯證關系才揭示出邯鋼經驗豐富的內涵。這篇述評用理性增加了它的深度,由此產生誘人的魅力,閱后讓讀者振聾發聵,拍案驚奇,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