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29日,美國最具權威的報紙《紐約時報》刊發了支持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整版廣告,內容涉及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警察使用暴力手段對付反種族歧視示威的黑人學生。后經證實,廣告中有局部與事實有些出入。故此蒙哥馬利市負責管理警察局的官員L.B.沙利文(L.B.Sullivan)遂向該州法院提出控告,提出時報和四名黑人牧師刊出的廣告損害了他的名譽,犯有誹謗罪,要求賠償50萬美元。法院判決支持原告。《紐約時報》不服,向美聯邦最高法院提出上訴。1964年聯邦最高法院重審此案時撤銷了州法院原判,判定《紐約時報》不是惡意中傷,誹謗罪不成立,沙氏敗訴,時報得勝。
該案新聞媒體最終勝訴的最重要原因是最高法院提出并貫徹了“實際存在惡意”原則,即“政府公務人員指控因其公務活動有關的誹謗,必須有證據表明這種誹謗出自實際存在惡意,即惡意或蓄意中傷和對報道真實性已有懷疑仍輕率發表”。① “實際存在惡意”原則為美國新聞媒體批評政府及其官員的自由權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因為一般地說,政府及其官員很難舉證報刊具有“實際存在惡意”。
在美國,新聞自由雖已由《憲法》“第一修正案”提供了堅實保證,但在實踐上仍決定于人們對它的解釋。為了爭取新聞媒體揭露與批評國家、政府以及政府官員的權力,美國人民和新聞人士進行了持久不懈的努力,使美國各級法院作出了許多有利于新聞界的裁決。但最具有劃時代意義和里程碑性質的判例還是沙氏訴時報案,因為“實際存在惡意”原則使政府機構或官員針對媒體批評提出誹謗訴訟,事實上成為一種很難辦到的事情。
該案判決后,美國很少再有政府機構或官員起訴新聞媒體誹謗的案例出現,更罕有此類案件勝訴的記錄。但也有一些美國新聞倫理與法學研究者曾擔心該判例和“實際存在惡意”的原則會成為個別居心叵測、圖謀不軌者的尚方寶劍而胡揮亂砍并最終導致輿論監督與新聞自由權力的濫用。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擔憂有助于新聞從業者與媒體自身增強法律觀念,加強自律。在美國這樣一種極度推崇新聞自由、新聞獨立的國度里,看不見該法案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是不客觀的,但主觀臆斷地夸大它的負面效應更是不符合實際的。到現在,“實際存在惡意”原則仍是美國判決新聞侵權案的重要理論依據,并且絕大多數新聞從業者與新聞法學者都贊成聯邦最高法院對沙利文一案的裁決,因為從整體上看,該案的影響結果是積極面多于消極面、正面作用大于負面作用的,它有效地嚇阻了政府官員和公眾人物動輒以誹謗罪強加于媒體的企圖,為新聞媒體關注公益、監督政府提供了寬松環境。為什么后來的實踐發展沒有出現像個別人推測的那樣,以“實際存在惡意”原則為掩護從事誹謗性報道越來越嚴重的現象呢?究其原因,一般地說,任何一家報刊、電臺、電視臺如果不顧客觀事實,歪曲真相去進行誹謗,在媒體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縱使能僥幸躲過法律的制裁,興旺一時,也會最終由于不斷喪失信譽,失去公信力而被市場淘汰出局。這樣的結果是任何一家負責任的新聞媒體和有良知的新聞從業者所不愿看到和不能接受的。這就是“實際存在惡意”原則的消極作用一直沒被現實放大的重要原因,人們完全沒必要為此杞人憂天。
沙利文案雖然發生在美國,但對我國來說也不無啟發與借鑒意義。
紛繁復雜的客觀現實告訴人們,我們的新聞媒體所開展的輿論監督的歷程并非一帆風順。據資料統計,我國自1985年發生第一例新聞官司以來,已經有1000多名記者被告上法庭,有300多家媒體被推上被告席。在這些新聞官司中,多以新聞媒體和記者的賠禮道歉或敗訴而告終。其中幾個比較有影響的案例如游本昌訴上海《每周廣播電視報》和記者張弛案、劉曉慶訴羊慧明案、遲志強訴《溫州日報》及編輯李宣東案等都是如此。客觀地說,這些官司新聞界最終敗訴雖存在自身的原因,如沒有很好地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等,但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能像美國那樣引入“實際存在惡意”原則,很多新聞官司最終裁決,恐怕就是另一番景象。
1994年9月,《南方周末》、《羊城晚報》等多家報紙相繼發表了披露廣西北流市副市長梁某、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陳某等3名領導干部借赴深圳考察之機涉嫌嫖娼的新聞報道,后經上級主管部門調查,情況基本屬實,并對3人進行了嚴肅的黨紀、政紀處分。但此后3人仍以個別用詞不妥為由對文章作者和報道媒體提起訴訟。②
1999年12月,浙江《臺州日報》根據群眾反映和上級調查材料,在大量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發表了本報記者采寫的《農民四年要求村賬公開村官百般阻攔毀賬了事》一文。該報道基本上用事實說話,選材遣詞都非常謹慎。但2002年2月報道所涉及的莫某、林某、顏某等3位村官仍以報道侵犯了他們的名譽權為由起訴臺州日報社。③ “如果禁止報刊報道它所目睹的事實,如果報刊在每一個有分量的問題上都要等待法庭的判決,如果報刊不管事實是否真實,首先得問一問每個官員從大臣到憲兵他們的榮譽和尊嚴是否全由于所引用的事實而受到損害,如果要把報刊置于二選一的位置,或是歪曲事實,或是閉口不談,那么,諸位先生,出版自由就完結了。” ④言論自由、輿論監督不僅是黨和政府大力倡導的政府行為,也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法定權利。憲法將言論自由的初始權配置給了每個公民,新聞工作者只是由于職業的原因而有更多機會體現這種權利。一般情況下,只要他們不是故意或惡意濫用言論自由中傷別人并從中獲益,即使他們的權利損害了他人的某些利益,也應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障。依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如果我們能有一個類似于美國的“實際存在惡意”原則或案例,讓政府官員和公眾人物舉證新聞媒體及從業者在行使輿論監督時存在真正的惡意,否則其控告即不成立,那么我們有理由相信,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會在我國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和用武之地。
注釋:
①《中國新聞實用大詞典》652頁新華出版社1996年
②《授權與權限:新聞事業與法制》31頁新華出版社陳發堂著
③同上42頁
④《精神交往論》346頁陳力丹著開明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