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內,部分新聞記者憑借“無冕之王”的頭銜,大搞“有償新聞”,結果受到了業內外的一致抨擊。時至今日,另一種形式的“有償新聞”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只不過這次付費的主體變成了媒體和記者:記者要想采訪,必須先付費,采訪金雞百花電影節交費、采訪金鷹電視節交費、采訪皇馬交費,甚至連采訪古墓發掘也得交上錢才成。毫無例外,向新聞來源付費是這種新聞的關鍵。在付費采訪越來越普遍的今天,我們有必要考慮這種形式的采訪對于新聞業產生的弊端。
付費采訪降低了記者的采訪報道能力
從目前新聞業付費采訪的形式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新聞來源向記者索取采訪費,并將之作為接受采訪的首要條件,如很多演藝界明星不見金錢不采訪,這在目前的付費采訪中屬于最多的一種類型;二、記者或媒體主動給信源付費,以期獲取更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以各大媒體的有獎征集新聞線索為代表;三、新聞來源由于某種原因不愿接受采訪,記者或媒體以金錢引誘信源,最通常的表現是信源出賣自己或他人隱私;四、新聞來源和記者之間達成的一種常規性、定型化的合作,雙方心照不宣地進行信息與金錢的暗地交易,以通訊員和記者之間達成默契、在發稿和取酬方面互相合作這一形式為代表。從這四種形式來看,沒有一種付費采訪是真正考驗記者的采訪技能的,相反促使記者躲在金錢的背后,堂而皇之地將金錢作為自己偷懶的借口。
在傳統新聞時期,記者的采訪工作主要體現在搜集線索、展開采訪、整理事實并寫出完整稿件。黃遠生曾經將記者的能力歸結為“四能”,即腦能想、腳能走、耳能聽、手能寫。付費采訪出臺后,記者能否采訪到新聞,特別是對某些重要事件能否采訪到獨家新聞,已經與記者的職業素養無關,金錢的有無和多寡才是記者報道能否完成和完成質量高低的關鍵。
在這樣的情況下,記者的采訪技巧明顯退化:一、采訪手段變少。付費采訪大多采用觀察、交談等簡單手段,其他的如體驗采訪、多點采訪、隱性采訪等采訪行為方式無法展現。二、采訪質量偏低。在付費采訪中,采訪時間均有限制,以群體采訪為主。如果是單獨采訪的話,時間更少。如2002年6月,報社出資5萬元,僅能采訪人氣組合F4半小時。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記者如果準備不夠充分的話,很難有所發揮,至于反映的事物是否完整就更難說了。三、采訪范圍變窄。付費采訪發生之前,被采訪對象往往會首先設置采訪范圍,比如能提問什么,不能提問什么都有規定,很多情況下使得記者的預先設想落空,采訪效果可想而知。四、采訪活動減少。當能夠輕輕松松地通過通訊員和熱線獲取新聞時,記者當然樂得躲在辦公室,這無疑助長了記者的偷懶習性,不利于媒體和記者本人的發展。
付費采訪的出現,還改變了記者的競爭模式。在這之前,記者們比拼的是新聞敏感力、采訪技巧、努力程度,在付費采訪中卻是赤裸裸的金錢競爭。記者們不再考慮如何利用自己的職業素養去獲取有較高質量的稿子,因為這些都有了前提:金錢。長此下去,必將使得記者的采訪報道技能大幅度下降,新聞稿件的質量自然也會直線下落。
付費采訪侵害了受眾的知情權
“新聞是人在社會實踐中經驗并關注的新鮮事實,它具有不依賴于任何個人的主觀意志而向整個人類社會呈現的性質,而新聞傳播不得不依賴于‘報道’這一主觀形式”。①在大眾傳媒時代,普通民眾對于某一特定事項信息的知曉,更多的也是依賴于媒體的信息發布。從表面上來看,采訪報道只是媒體及其從業人員的專利,實際上它是民眾知情權落實的主要途徑,是保證受眾知情權的前提。作為公眾知情權的延續,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只要不妨礙公民和政府的相關合法權益,不超出憲法和法律明文規定不予報道的范疇,任何被采訪對象都不應該、也不能進行刻意回避。面對記者,被采訪對象有義務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只有這樣,才可能讓記者全面、客觀地了解整個事件的真相,從而更好地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它是整個社會新聞活動能夠正常開展的基礎。
付費采訪嚴重干擾、否定了記者正常的報道權。首先,它將記者人為地劃分出三六九等,有無付費和付費的多少成了被采訪人提供信息多少的標準。在“龍馬大戰”中,除了一些大媒體能夠免交采訪費之外,其他的媒體都被一一劃分等級,并需交納數目不等的采訪費用,原本屬于公眾的新聞資源劃出了等級分明的地塊。記者能否采訪到新聞事實,付費是前提,記者的報道權依附到了金錢之下。其次,付費采訪使得只有少數媒體享有發布信息的權力和可能性,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更多的媒體失去了這一機會,更多的記者被拒絕于采訪報道大門之外。再次,部分媒體為了獲取獨家報道,不惜主動向信源付費,買斷其信息發布權,從而剝奪了其他媒體和記者的正當采訪權益。
付費采訪侵犯了記者的采訪報道權,使得人們得到信息的渠道更單一,在無形中又侵犯了普通民眾的知情權:一、面對更少的信息發布渠道,接觸到該信息的民眾數量無疑更少。二、削弱了受眾的選擇權。當一件事情只能由一兩家媒體進行報道時,受眾無形中就喪失了選擇的自由,主動尋求變成被動接受。三、付費采訪使得本來可以由很多媒體從方方面面進行全方位展示的事情,只能通過某一家或幾家的有限視角進行報道,普通民眾了解的事實全面性、立體感降低。
“由于每家媒體和每名記者的不同立場、興趣愛好和知識背景,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道完全可能有不同的方式,而公眾對某一事件的全面和正確了解,恰好需要從各媒體的不同視角和不同側面報道中獲得。”付費采訪“實際上就會造成渠道單一的局面,從而有害于公眾的知情權”。②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民認為,記者的采訪權實際上就是受眾的知情權,向媒體收費就等于向百姓收費,是不尊重百姓的表現。“知情權是公民實現民主權利的基礎,也是保護自己多種權益不受侵害的有效手段”。③付費采訪侵害了記者的采訪報道權力,變相地剝奪了人們的知情權。
付費采訪損害了新聞的本質
從最初的“有償新聞”到今日的付費采訪,記者和媒體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角色轉換。有人認為,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在媒體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有限的新聞信息已經處于賣方市場,新聞信息的價格自然從無到有、水漲船高,在某種程度上信息就是金錢。很明顯,這種說法是新聞商品化的另一種表現,嚴重損害了新聞的本質。
首先從新聞傳播的過程看。新聞傳播大致經過了解事實、信息加工及信息傳播三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決定了最終傳遞到受眾中的新聞是否真實。采訪是新聞真實性的第一道保證,是新聞傳播的基礎。采訪能不能客觀全面、能不能深入詳細,決定了記者能不能夠準確地把握事實。付費采訪給記者設置了人為障礙,不利于記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事實。它使得少數個體打著“稀缺”的名號公然壟斷了新聞資源,如果付費采訪得到推廣,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采訪成本激增。任何一個個體在面對記者或媒體時,都可以說“先付費,后采訪”,這將迫使媒體和記者不得不選擇那些成本低的事實進行報道,無疑會使得新聞不斷地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新聞終將不成為新聞,最終損害包括信源在內的所有公民以及媒體自身的利益。
其次,付費采訪有損專業精神,有違記者職業道德,一方面容易導致業內不公平競爭和信息流向被人為地控制,另一方面也容易讓記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發生動搖。1974年,臺灣省發布《報業道德規范》,在第一部分“新聞采訪”中指出,付費采訪實質上是想壟斷信息,與記者的職業道德不符,記者應當“不以恐嚇、誘騙或收買方式收集新聞”。④此外,從目前付費采訪個案來看,需要付費的大多是娛樂、體育等新聞,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消息幾乎無需付費。如果付費采訪成為采訪的主流,容易造成記者糾纏于小節,不分好壞地抓取新聞,大賣社會新聞,而對黨和國家的重大事件、重要新聞重視程度不夠,過多壓縮要聞,讓花花綠綠的娛樂新聞等充斥版面和時段,喪失“耳目喉舌”的功能,最終淪落為“娛樂化”小媒體。付費采訪還使得媒體的注意力從關注全體社會轉移到少數名人、名事、名物上,弱勢群體將被忽視,媒體的公正性被削弱,社會公器的作用消失。
再次,從社會影響方面來看。付費采訪容易造成新聞業商業化的表象,讓人誤以為商業原則同樣適用于新聞業,不利于新聞業的良性發展。目前有些報紙片面地將商業行為搬進新聞報道中來,片面地套用“顧客是上帝”,提出受眾是上帝,受眾的需要就是媒體的追求,把賣點定位于部分讀者身上,而忽視了新聞的社會效應。部分媒體因為無法支付昂貴的采訪費用,甚至臆造新聞。有的媒體則與被采訪對象展開合作,一方面被采訪對象向媒體主動爆料,讓媒體獲取新聞,而媒體給被采訪對象的回報則是虛假的宣傳。新聞業發展應當遵循公益性原則,付費采訪卻簡單地將商業化原則推及到新聞業當中,強力構建“一切東西都可以用錢收買”的觀念,使得新聞變成商品,改變了新聞的本質。它會在客觀上鼓勵消息來源不見金錢不開口,為了獲取更多的錢,甚至撒謊或者夸大其詞。這無疑破壞了新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敗壞了新聞的品質。
①芮必峰姜紅:《新聞報道方式論》
②《中國青年報》,2003年1月10日
③顧理平:《新聞法學》
④李建賢雷永耀彭芳谷《報業道德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