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1992年起作為有特殊貢獻的專家終生享受中國政府特殊津貼。先后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新聞系學習。曾在北京日報、三月風雜志、中國導報(美國)、華聲月報等新聞機構做職業記者,近30年的新聞生涯中,跑遍中國20余個省市區,采寫了大量反映中國社會發展問題的深度報道,撰寫過數十篇專業領域的論文。作為中國互聯網新聞傳播的早期從業者,直接領導創辦了《華聲報》網絡版,使其成為互聯網上的知名網站。50歲時辭去華聲報總編輯職務,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任教。
從社會環境上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加劇,中國經濟與社會變革的進程提速,社會生活的變化頻率日益加快,社會各個領域間的聯系日益加強,相互作用日益深刻。在這樣的環境中,任何一個具有新聞意義的發展變化,都可能包含重要的傳播價值,一項新的科學技術,一個新的建設成就,一起空難,一場瘟疫的影響力都會超出行業與地域的局限,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發生影響,從而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
從受眾環境上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的普及、文化的進步,受眾群體的年齡跨度日益加大,社會構成日益復雜,思想狀況日益活躍,價值標準日益多元化。快速獲取最新信息、精確接近深度信息、主動選擇實用信息已經成為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普遍需求。
從媒體市場環境上看,各類媒體走向市場已成不可抗拒的趨勢,電視、報刊、廣播、網絡等各類媒體已經覆蓋廣大的受眾群體,占據了傳媒市場的各個領域。從整體上看,中國的新聞媒體已經處于市場競爭的驚濤駭浪之中。
從媒體技術環境上看,信息數字化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已經使得新聞傳播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現代化水平,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局面,數字報刊、數字廣播、數字電視的快速發展改變著大眾傳播業的格局,互聯網為其代表的新型媒體的出現,加速推進著新聞傳播的全球化進程,加劇著媒體行業的世界范圍的競爭。
這樣一個全新的環境,已經向當今的中國新聞工作者提出時代的詢問: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怎樣才能在激蕩的變革時代中履行責任?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市場?在媒體的角逐中贏得受眾?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足跡?
從新聞實務的角度,我感到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十分重要的。
一、嚴格遵從新聞工作的專業原則,提高新聞的可信度和可讀性
如果按照重要度排列,新聞工作的第一原則恐怕就是“真實性”原則。新聞報道要真實,似乎是一件無可爭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實際新聞工作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往往也正在于此。
新聞的真實性在實際工作中有兩個層面的要求必須實現:一是保證每則新聞報道的內容的真實;一是追求新聞報道反映客觀環境本質性變化狀況的真實。
當我們看到類似于“比爾·蓋茨被刺身亡”之類的假新聞被我國知名的新聞網站作為真正的新聞在全球首發并被很多國內知名新聞網站轉載時,我們可能會感覺到新聞真實性面臨的威脅是何等嚴峻,我們可能會相信堅守新聞真實性的原則是何等不可忽視。一個新聞媒體如果連新聞內容的真實都不能保證,它就將失去社會公信,從而失去職業從業資格。這也是為什么《紐約時報》在發生了布萊爾造假事件后報社的執行總編輯和總編輯同時辭職的原因。
然而,作為“社會望者”擔負著為社會之船的航行“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的新聞工作者,其使命還不僅僅是保證對一個新聞事件或一則新聞報道所涉及的各個新聞要素的報道要真實,他們還必須承擔向受眾真實反映其生存環境的整體性變化和本質性變化的任務。這是一個更高的工作要求。
客觀環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從理論上說,新聞只需及時報道不斷變動的客觀狀態就能反映整體環境的真實。但是,實際生活中新的變動現象實在是太繁雜了,因此,識別和選擇報道內容是大眾媒體不可回避的任務,這之間,識別的標準、選擇的方式都會對新聞能否最大程度地反映客觀環境的本質性變動狀態發生重要作用。
為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我們的新聞媒體應該考慮建設一個工作方法系統。從方法上保證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實施。比如建立對新聞事實的核準制度,確定新聞價值的判斷原則及實現方法等等。試想,如果編發了“比爾·蓋茨被刺身亡”的假新聞的那個新聞媒體的編輯知道“一個新聞事實需要經由兩個以上來源的證實”這樣的國際新聞界近乎“法律規定”的職業工作準則,那么,這條假新聞是根本不可能發布出來的。
客觀性是新聞工作的另一個重要原則,也是新聞工作的基本操作規范。客觀公正被視為新聞從業者的基本職業立場,這也是保證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手段。在美國新聞界,他們提出的堅守客觀性立場的操作要求已經非常具體:
1.提供爭論雙方的觀點,以便識別沖突之下對手之間的真實主張;
2.提供代表這些真實主張的確切陳述;
3.直接用引號指明這是信息來源而非記者陳述;
4.首先依照提供最多事實材料的方式組織報道。
堅守客觀性原則,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是新聞報道真實可信的保證。我們新聞工作者是否知道在采訪一個新聞事件時必須聽取相關各方的描述,在面臨沖突發生時必須獲取相互對立的觀點,在報道問題時要查明問題發生的“合理性”,在報道成就時要了解與其并存的矜持和問題?可以說,在一個日益開放、日益進步、日益文明、日益多元化、日益與國際融合的國度間,如果不是這樣客觀公正地從事新聞報道,新聞就難以被人們所接受。
增強可讀性是我們目前在堅持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上面臨的又一個尖銳挑戰。可讀性是實施新聞傳播影響力的第一前提,任何新聞,必須要讓人們喜歡讀、喜歡看、喜歡聽,才能實現其傳播的價值。在2003年9月提出的“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命題的講話中,李長春同志提到:“要把思想性、指導性與可讀性、可視性、可聽性結合起來,辦出特色、辦出風格,有效引導群眾,更好服務群眾。”通過這些講話,我們可以看出,中央高層領導對新聞可讀性在控制新聞傳播效果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的關注。
新聞的可讀性首先不是新聞的表現形式的問題,而是一個新聞價值判斷的問題。要讓新聞可讀,最重要的是關注與人民利益相關度最高的新聞性事件和新聞性變動。
二、把新聞報道的重點聚焦在四大領域,披露客觀環境的重大變化動向
客觀世界的變動是紛繁復雜的,在千頭萬緒的變動中選擇什么樣的新聞投入傳播是新聞工作者時刻都會面對的問題。對于綜合性新聞媒體來說,要想贏得受眾關注,具有傳播威信,進入主流傳媒行列,一定要對自己的新聞價值標準進行精確的設定。為了真實反映客觀環境的整體性、本質性變動,新聞從業者需要把著眼點集中于四大領域,新聞機構需要將“重兵”擺布在這四大領域。
1.真實報道社會文明進步的重大動向
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往往造成受眾生存環境的深刻改變,讓人民知道自己生存環境的發展進程,會幫助他們準確認識自己生存環境的改善與自身命運改變之間的關系,這個領域的報道的意義絕對不僅是鼓舞他們生活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受眾為滿足自身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出決策和判斷,激發他們為改變自己的生存現狀、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而進行某種選擇與創造。
比如1996年中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達到世界平均水平,西方國家對占全球人口22%的中國是不是在掠奪海洋資源產生了疑問。此時,國內一家新聞媒體發表了一篇題為《耕海牧漁:中國加緊開發水中食物資源》的背景報道,對中國十年間利用內陸江河湖海開展了一場水產養殖革命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報道,其中不僅揭示了中國十年間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水產品生產大國的歷史發展進程,而且也客觀分析了中國取得這一成就所付出的種種代價,不僅說明了中國十年間獲得的豐富的水產品給中國人的生活帶來的改變,而且也客觀地說明了中國城鄉之間人民實際上水產品占有量的巨大差距。
這樣的報道,就有助于受眾對自己生存環境發生的變化有深刻的了解,由于堅持了客觀公正的報道立場,整個報道的內容也就顯得更加可信。做好這個領域的報道,最重要的是要破解社會文明進步的成果和動向與受眾利益之間的種種關系,說明這些成就會給受眾帶來什么,而不是簡單地對一些專業領域的發展成就作一般性的描述。在新聞中需要解釋這些進步與成就的由來,它們的出現對社會產生的作用和影響,甚至應該分析這些成就導致的舊的平衡打破之后新出現的矛盾對生活的挑戰與威脅。
2.深刻解釋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
各級政府的重大決策往往直接作用于一個地區、一個領域、一條戰線的發展進程,決定著一個事業的成敗興衰,從而直接影響著社會成員的利益得失與命運沉浮。因此各級政府的重要決策應該成為主流新聞傳媒的關注重點。在這個領域的新聞選題特別要關注的是真實、深刻、清晰地解釋各級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與普通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之間的關系,說明這些決策對整個國家或對某條戰線、某個地區發展進程的影響。
1996年召開的八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正式提出了中西部發展戰略。國內一家以海外華僑華人為讀者對象的新聞刊物發表了題為《戰略西移:中國命運的再度抉擇》的長篇解釋性報道。這篇報道分析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實行的“不平衡發展”策略給中國帶來的全新變化也讓中國支付了地區發展差距加大的代價,分析了中國西部社會與經濟發展滯后的復雜原因,披露了中國最高決策層作出“戰略西移”重大決策的背景和動機,報道基于中國政府部門為實施中國中西部發展戰略已經展開的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國內外一些重要企業向西部移動的動向的觀察,做出了“中國西部開放大潮將至”的新聞預測。人們從這篇報道中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社會發展的坎坷的歷史進程,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社會發展的未來走向。這樣的報道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明確地了解一項政府決策的來龍去脈和內容實質,而且可以幫助人們判斷自己的利益與命運與這一決策的關系。
在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劇烈變革中,政府的決策與民眾的利益更加息息相關。目前我們在這個領域的報道最明顯的缺陷是對各級政府的決策原文照發,缺少解釋和分析,致使一些原本非常重要的政府政策信息不被民眾深刻認識甚至不被民眾所關注。
3.用建設者的態度披露社會運行中的重大缺陷及弊端
新聞工作者是社會運行狀況的觀察者、望者,新聞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是察覺并披露社會運行中的矛盾,并為推動這些矛盾的解決提出建議。在中國目前所處的激蕩變革的時代,各種新的矛盾新的問題往往更尖銳、更突然、更大量地呈現出來,對社會生活的運行產生種種難以預料的震蕩。因此就需要職業新聞工作者以高度的職業責任感關注社會民生面臨的困難、問題、障礙、威脅,“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
《人民日報》對廣西南丹事件的報道,《南方日報》對孫志剛事件的報道,財經雜志對股市黑幕事件的報道,都表現出新聞媒體在實施社會監督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實施這個領域的報道,無疑需要有一個更好的新聞工作環境,比如一些領導者對“負面內容的報道”與“負面作用的報道”之間的界限要有科學的分辨,讓新聞真正執行新聞的任務、負起新聞的責任、起到新聞的作用。而新聞工作者自身在進行披露問題的報道中,不僅需要具有建設者的態度和立場,而且需要根據法律法規和職業操守制定出操作方法和對策,從而讓新聞報道在維護人民權益、伸張正義、完善社會機制方面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4.掌握對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主動權
重大突發事件往往對社會生活產生巨大的震蕩,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秩序。能否做好重大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是對新聞工作者職業素質的嚴峻考驗。也可以說,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是新聞媒體爭取受眾關注、擴大自身影響、參與輿論形成、左右傳播方向的重要機遇。
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第一,應該是快速反應。應該在第一時間對事件進行報道,這不僅是新聞媒體的職業責任,而且也會因此占據對事件進行深入報道和解釋的主動位置。第二是連續報道。重大突發事件一經披露,會立即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因此將其發展進程的每個環節及時告訴受眾實際上是把握報道主動權也是穩定人心的最根本的措施。第三是全面觀察。重大突發事件往往蘊藏著深刻的背景,牽扯到復雜的關系,因此對其進行全面的觀察是作出正確的判斷、發布客觀的報道的前提。第四是因勢利導。新聞媒體在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社會穩定等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在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要引導輿論,體現上述原則,達到自己的目的。
三、全面引入深度報道理念,揭示客觀環境變動的深層意義
面對中國正在發生的劇烈的社會變革,面對整個世界正在發生的急劇變化,中國新聞工作者要想更好地履行向受眾真實、深刻地報道客觀環境的變動狀態的職業使命,就需要在新聞報道中全面引入深度報道的理念,強化新聞背景的說明意識,強化新聞影響的展示意識,強化新聞發展的預測意識,從而讓自己的新聞報道具有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分析力、預測力。
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要想做好深度報道,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需要新聞工作者付出更艱苦的努力,解決好下面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要建立起高質量的信息采集渠道。要想讓新聞報道“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新聞工作者就先要“了解實際、了解生活、了解群眾”。信息采集渠道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新聞工作者對客觀變動狀態認知的及時度、寬廣度和深刻度。
其次是養成學習的風氣以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面對日新月異變動著的社會環境,新聞工作者要想及時識別新聞、準確判斷新聞、真實描述新聞、深刻分析新聞,就必須努力學習。通過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提高自己的專業工作能力。新聞機構需要針對自己承擔的任務,建立起學習的制度,學習各個領域的知識,特別是要學習影響著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各個領域的新知識。
再次是培養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新聞工作者對社會負有特殊責任,社會責任感是新聞工作者職業生命的終極動力,也是新聞工作者做好職業工作的先決條件。新聞工作者必須樹立起“新聞職業是神圣的職業”的觀念,樹立起新聞工作的職業責任不容懈怠、職業榮譽不容玷污、職業信念不容動搖的觀念。為此,我們應該從記者自律、機構管理、行業監察、社會監督、法律約束等各個方面著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新聞工作者遵循職業道德、忠于職業操守、履行職業責任的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