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林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啟示
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曾經是主要經濟指標在呼和浩特市所屬各區縣中位列倒數第一的國家級貧困縣,經過不懈努力,聚集了一批以蒙牛乳業公司為代表的快速成長的優勢企業,近年來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以財政收入為例,2002年比1999年增長了32倍,年均遞增61%。盛樂經濟園區成為內蒙古發展最快的開發區之一。解讀“和林格爾現象”,我們發現,這是當地政府和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擴大開放,與時俱進,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努力培育和發展支柱產業,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結出的必然碩果。同時,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看,和林縣的發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呼和浩特市這一中心城市的擴散效應。
長期以來,和林縣經濟增長緩慢,工業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和財政收入都很低,城鎮實力也很弱,很難帶動農村和全縣經濟的發展。因此,振興和林縣經濟,必須有外力的強有力推動。但當時和林縣歸屬烏盟管轄,而烏盟本身經濟實力比較差,根本無力提供和林縣加快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要素。九十年代后期,自治區正確決策,把和林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由此從體制上理順了呼市與和林縣之間的區域經濟關系,使和林縣能夠更容易地融入呼市經濟圈。回顧近年來和林縣的發展,可以看到,正是呼市的各種要素隨著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和通訊的改善快速向和林縣流動,構成了和林縣經濟的新的增長因素。蒙牛公司通過快速擴張,迅速成為和林縣經濟的支柱性企業,奠定了和林縣農畜產品加工業的基礎,成為財政收入增加和就業增長的重要保證。而蒙牛正是在呼市的人才、資金管理等等生產要素向和林縣擴散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起來的。同樣來自呼市的伊利,與蒙牛共同帶動了和林縣奶牛養殖的迅猛發展。蒙豐種業的進入,則使和林縣種業發展有了很好的支撐。近年來和林縣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也是由于呼市這個龐大的市場在拉動。目前,已有呼和浩特的著名高校決定落戶和林縣。
城市是現代社會各種經濟社會活動的集聚中心。一般來說,人口、資金、物資、信息等和各種要素大多向這里聚集,或者由此向周圍農村地區擴散。正是由于城市在區域經濟中所起的這種樞紐作用,因而通過城鄉技術經濟技術聯系和信息交流,將市及其周圍的農村地區緊密地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城市經濟區。各個城市經濟區相互連接起來,將在更大的地域范圍內形成一個有機的城鎮等級體系。在這個城鎮等級體系內,以大城市為中心的生產要素的集聚和擴散效應是最顯著的。
應該說,和林縣自覺地運用了區域經濟學的理論,通過政策引導,積極吸納大城市的生產要素,把和林縣的發展與呼市的發展緊密結合了起來,走出了一條縣域經濟發展的成功之路。
二、西部縣域經濟發展要緊緊依托中心城市
和林縣的發展是一個中心城市輻射作用的典型例證。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只有縣域小康建設取得大的成效,全區小康建設才能有堅實的基礎。以內蒙古為例。當前,我區縣域經濟以農牧業經濟形態為主。有61個旗縣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高于第二產業,約占全區旗縣區總數的60%。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達到一半以上的旗縣有68個。在這樣一個發展的階段背景下,內生力量不足以使縣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必須借助外部力量。所謂外部力量就是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只有借助強大的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縣域經濟的發展才能走上快速和跨躍式發展的道路。因此,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縣域經濟的發展要與中心城市聯系起來,通過各種方式從城市吸納現代經濟的要素,全區縣域經濟發展同樣要實施不平衡發展戰略,特別要選擇中心城市周邊的旗縣優先發展,有條件的成為城市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把中心城市的發展與周邊旗縣縣域經濟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制定中心城市發展規劃時,要與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起來考慮。中心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城市布局的調整,要考慮周邊地區的發展。中心城市市中心實施“退二進三”時,要把有關工業項目適當安排在靠近城市的周邊旗縣。中心城市周邊旗縣要把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與中心城市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招商引資、產業結構調整中使自身產業與中心城市實現優勢互補,積極吸納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要利用中心城市的信息優勢,架設對外經濟聯系的橋梁。積極利用中心城市的技術優勢,改造自身傳統產業。通過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指定優惠政策,引進和聯合,與中心城市的龍頭企業建立更為密切的關系,推動農牧業產業化和縣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