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巡航——蘇聯K-219戰略核潛艇沉沒揭秘
1986年10月3日,蘇聯K-219號戰略導彈核潛艇在美國東海岸附近沉沒。次日,塔斯社發表通告:“蘇聯核潛艇在百慕大群島東北約1000公里海域執行任務時隔艙起火,艇上部分官兵遇難……。”
第十三次戰斗巡航
1986年9月,蘇聯Y級667АУ型戰略導彈核潛艇K-219號從巴倫支海出發前往大西洋擔負戰斗值班任務,這是它第13次參加戰斗巡航。潛艇穿越北海后,開始進入了大西洋。要進入巡航海域,首先必須突破北約設置的海底聲納探測系統。冷戰期間,為了監視和封堵蘇聯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北約耗巨資在蘇聯潛艇進出世界大洋的航道上設置了反潛線。僅在北大西洋海底就部署有數千個傳感器,這些傳感器負責向駐英國諾福克的北約聲納情報中心提供海底信息,該中心對信息進行處理后,將分析數據傳送給美國大西洋艦隊司令部及艦隊航空兵司令部。
蘇聯的潛艇部隊官兵清楚,要想隱蔽地進入巡航區,最可靠的辦法是緊貼在商船的下面,利用商船的噪聲來偽裝自己。接近反潛線后,K-219艇艇長伊格里·布里丹諾夫海軍中校指揮潛艇在指定海域潛伏了兩個晝夜,靜靜地等候著掩護目標的出現。戰略核潛艇不同于一般的潛艇,它必須嚴格按照海軍參謀部批準的線路航行,以便使預定的核打擊目標始終處于潛艇彈道導彈的有效射程之內。第三天,掩護目標終于出現了,布里丹諾夫指揮潛艇迅速貼了上去,靠著商船的偽裝,潛艇進入了北約的反潛區。偽裝非常成功,潛艇尾隨航行了數日,商船絲毫也沒有察覺。當然,美國人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他們能夠將水面艦船與潛艇的噪聲分開、判定出潛艇的噸位和航向……,但這需要時間。
終于到了百慕大東北海域的值班區,現在可以降低速度、關閉機械裝置,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潛艇噪音。進入值班區的第二天發現了美國“奧古斯塔”級“洛杉磯”號核潛艇的蹤跡,它正沿著K-219的航線尾隨而來,看來它已嗅到了什么。“洛杉磯”號是下水還不到一年的美國最新型攻擊核潛艇,它裝備有先進的聲納系統和魚雷等武器,而K-219已服役了15年。為了避免與“獵手”不期而遇,布里丹諾夫不得不指揮潛艇與“洛杉磯”號展開周旋。
1986年10月3日凌晨5點,潛艇浮上水面進行例行的通信聯絡,偵察參謀在搜索周圍海域的情況時,敏銳地感覺到附近有美國潛艇在活動,布里丹諾夫下令緊急下潛,甩掉“尾巴”。輪機長領會了艇長的意圖,潛艇迅速提速,然后來了個180度的急轉彎,向著來的方向急駛。美國人將這種戰術動作稱之為“瘋子伊萬”,在這種情況下跟蹤者將不得不加快速度,以便盯住目標。當然,尾追潛艇發出的噪聲也會急劇增大,這樣就增大了它的自我暴露機會。不過,這種機動動作非常危險,有可能與尾追而來的潛艇迎頭相撞,或迫使跟蹤潛艇發起攻擊。但在和平時期,在沒有查明敵我的情況下,潛艇一般不敢貿然采取行動。
導彈艙起火爆炸
就在潛艇加速機動之時,K-219潛艇導彈艙內的16枚彈道導彈有一枚發生彈體斷裂。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彈體斷裂,時至今日俄羅斯的潛艇專家仍存有爭議。一種推測是,事故源于導彈儀表故障,導彈艙在潛艇駛離基地前就已存在隱患。這種推測有一定的事實依據,導彈艙在整個航行期間一直處于異常狀態,而且后來導彈艙又進了水,導彈艙乘員向艇長報告艙內出現冷凝物就是有力的證據。
另外一種推測是,導彈艙進水是由于與美國潛艇相撞造成的。據一些乘員證實,在爆炸前幾分鐘,他們感到了兩次猛烈的撞擊。當潛艇浮上水面后,乘員們在黑色的艇身上發現了兩條深深的凹痕。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海軍總司令切爾納溫海軍元帥也傾向于這種意見。
無論是哪種原因,彈道導彈薄薄的外殼都承受不了這樣猛烈的撞擊。據事故原因調查組的專家披露,由于P-27導彈體內的氧化劑筒斷裂,導致了導彈燃料泄漏。從彈體中溢出的硝酸,開始腐蝕它能浸泡到的一切,首先是導彈彈體,接著使導彈艙也失去了密閉性。于是,導彈艙內開始流入劇毒的庚基氧化劑,這是造成爆炸起火的直接原因。在短時間內,艙內就積蓄了大量的有害氣體,其中氧化劑蒸氣的濃度超過了允許值的1000倍。
潛艇的全體乘員開始為生存而戰,但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災難,誰也不知該如何著手,操作規程中沒有說明應如何應付這種從未見過的情況。氧化劑蒸氣具有劇毒性,吸入0.1克就可致人死亡。
除了燃燒外,導彈氧化劑還會向相鄰艙室擴散。當擴散到整個潛艇時,反應堆事故保護裝置就會自動啟動,潛艇會因此失去一側的動力。由于對氧化劑泄露束手無策,導彈艙很快就傳出了劇烈爆炸聲,導彈艙艙蓋被掀開,導彈戰斗部被炸出了艙外,導彈戰位長亞歷山大·彼得拉奇科夫少校和隔壁軍官餐廳的兩名列兵當場身亡。導彈艙與潛艇艇身的焊接處也炸出了許多裂縫。這時,話筒里傳來了布里丹諾夫和機電戰位長伊格里·克拉斯利尼科夫中校的命令,“上浮!中速送風!”但潛艇仍在下沉。深度70米,90米……,速度越來越慢。一直下降到117米,潛艇才停了下來,然后開始迅速上浮。
儀表準確顯示,爆炸2分鐘后潛艇浮上了水面。導彈艙在熊熊燃燒,它的旁邊就是反應堆,情況仍然十分危急。在潛艇燃燒、擺動不止的情況下開始了救援工作。從艇長、戰位長到普通士兵都顯示出了非凡的冷靜、沉著的素養。
避免生態災難的普列米寧
導彈艙爆炸后,破損變形的艙門把艇上的乘員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被隔離在艇首艙,另一部被阻擋在艇身后部的配餐艙,兩部分乘員已無法自由往來。經過15個小時的拼死搶修,恢復供電系統的努力沒有成功,一個核反應堆因自我保護裝置啟動已自動關閉,檢測和控制系統在爆炸中被損毀,重新啟動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這樣,就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既然潛艇已無法返回祖國,就應把另一個反應堆關掉,否則將會出現第二個切爾諾貝利事件,而且艇上還有剩余的核彈頭,如果引爆將會造成無法估量的生態災難后果,再說這里又靠近經濟發達的美國東海岸。應當立即關閉反應堆,但遙控裝置已全部失靈,防止核災難的惟一辦法是派人手動關閉核反應堆。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進入泄漏了有毒氣體的第7隔艙,鉆入狹小的設備操作間,將平衡板轉到制動檔上。搶修小組6次進入反應堆艙,但將平衡板放到制動檔的努力都沒有成功。
尼古拉·別利科夫上尉和列兵謝爾蓋·普列米寧開始進行第7次嘗試,他們穿上防護服進入反應堆艙。別利科夫很快就找到了板動平衡板的專用工具箱,揮起錘子砸開了防護架。接著,別利科夫開始用板手轉動平衡板上的螺母,可螺母就像是銹在了平衡板上,使盡了全身的力氣才只能扳動一點。就這樣,直板到第240次,才放下了4塊平衡板中的3塊。由于吸入了有毒氣體,此時的別利科夫已無力地倒在了地上,當人們把他拖出艙外時,已處于高度昏迷狀態。應當趕快放下第4塊平衡板,這個任務就落到了列兵普列米寧身上。普列米寧知道,死亡時刻會降臨到他的頭上,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邁出了這一步。
最后,普列米寧放下了第四快平衡板,但用去了太多的時間,艙內不斷增大的氣壓已將艙門死死封住。即使有再大的力氣普列米寧也無法將它打開。高級準尉葉若夫帶領兩名列兵一齊用力撞擊艙門,但一切都是徒勞。水兵們眼含熱淚聽著普列米寧絕望的敲門聲,眼睜睜地看著他被憋死在艙內。這一年,謝爾蓋·普列米寧才剛滿21歲。
1986年10月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布命令,授予列兵謝爾蓋·普列米寧紅星勛章。11年后的1997年8月7日,俄聯邦總統葉利欽又頒布命令授予他“俄聯邦英雄”稱號。
最后離開的艇長
潛艇仍然在燃燒,酸性物質以每小時一毫米的速度快速地腐蝕著堅固的艇體,其他艙也開始進水,潛艇在慢慢地下沉。艇上裝備著16枚彈道導彈、2個反應堆。此外,在第一個隔艙內還有大量魚雷。對于這種具有巨大危險性的潛艇,只有裝備精良高度專業化的救援隊伍才能實施緊急救援行動。出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蘇聯水兵們最終拒絕了美國人的援助。
23點03分,核潛艇的船頭首先消失在海平面之下。根據海事法則,最后一個離開遇難艦船的應該是船長。當布里丹諾夫離開潛艇3分鐘后,K-219完全沉入了大海。官兵們在悲哀的沉默中目送了海軍發展史上這悲壯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