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伏牛而襟漢水,望金盆而掬瓊漿。仰天時而居地利,富物產而暢人和。”這是南陽府志中(今河南省南陽市)對社旗縣的描述。
素有“豫南糧倉”之稱的汁旗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沿,史稱賒店,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綠豆基地縣,也是優質棉花,全國聞名的南陽黃牛開發基地和優質花生、煙葉、芝麻、油菜生產區。賒店,因東漢時劉秀舉義兵賒旗而得名,到清代乾嘉午間最為繁榮,曾為“地瀕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馬,總集白貨”的“豫南巨鎮”,歷史上與景德鎮、佛山鎮、朱仙鎮齊名,為當時全國四大商業重鎮之一。
1988年元月,國務院公布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陜會館就座落在社旗旦,被國家義物專家譽為“中國第一會館”。
山陜會館興建干乾隆21年,至道光18年竣工,工期歷時136年。會館以其建筑之宏偉,保存之完好,工藝之精美和商業文化內涵之豐富,成為全國現存80余座商業會館類建筑中的杰出代表。社旗山陜會館的占地面積達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6000余平方米。國家多位權威古建筑專家均對社旗山陜會館的建筑藝術及商業文化內涵給予高度贊譽與評價。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呂濟民題詞贊為“藝術輝煌,絕無僅有”,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題詞贊為“輝煌壯麗,天下第一”。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由眾多權威專家所公認的社旗山陜會館將會發揮它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今天,文化的因素愈來愈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社旗除了山陜會館外還有三大歷史文化品牌,即:“中華御酒之鄉”、“劉秀賒旗故地”和“歷史文化名鎮”。因此,2004年2月底,在南陽市思想宣傳政治工作會議上,南陽市委書記何東成提出將打造以社旗山陜會館為豐的商業文化市的思路。為此,社旗縣委外宣辦采取多種措施,突出社旗特色,加大對賒店商業文化的挖掘、包裝、推介力度,籌劃外宣品制作,組織賒店歷史研究會工作人員編輯出版賒店歷史文化研究系列書籍。現在第一部力作《賒店之輝煌》正在加緊審稿,可望于5月份出版發行;而且還邀請河南省內外著名電視編導到社旗拍攝高質量的電視專題片《中國第一會館》;還有編印了中英文對照外宣畫冊,重點介紹社旗商業文化、歷史古跡,并邀請山西、陜西的新聞記者到社旗尋根采訪等,以多種形式利用各種媒體構成對外宣傳攻勢,叫響社旗“中華御酒之鄉,歷史文化名城”,在海內外打響山陜會館、賒店老酒、賒店“三粉”三大品牌,為社旗擴大開放、招商引資和建設歷史文化名城造勢助威。
社旗是個農業縣,近年來,社旗除了在歷史文化品牌上下功夫,而且把多種經營和帶領農民致富作為首要任務,為此,社旗縣在青臺鎮搞起了5萬畝的國家級高新農業示范區,在日光溫室花卉棚旦,百花吐艷;在蔬菜棚里,伴著山風甘霖泥香的金品櫻桃番茄、孢子甘藍、碩果累累,外來的客商絡繹不絕。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種花的人越來越多,到了春天,家鄉賓館里的蒸槐花、榆莢等傳統菜,很受顧客青睞。從部隊轉業的張運中出由此深受啟發。他從城關鎮租了50畝地,投資20多萬元:興辦了全縣第一家食用花卉示范區。為了種好花,他賣掉了家居縣城的獨家小院,全家四口吃住在花卉園里,打了機電井,建立了冬暖溫室和遮蔭棚,并聘請省里著名的花卉專家為顧問,采取了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原則,從國內外引進食用花卉1000多種,20多萬株,草木、木本齊全,花香四季。今年以來,他與省內外1000多家客商建立了食用花卉的銷售業務,在他的帶動下,周邊的100多家農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除此之外,野菜也登入了大雅之堂,眼下,春回大地,正是品鮮的好季節,在綠色的麥田里處處是三五成群的農民,正在田里忙著挖薺薺菜、面條菜等野菜。這些野菜經過清洗、包裝銷往上海、武漢等10多個人中城市,可稱是“報春鮮花、野菜香”。在賓館飯店,由于鮮花、野菜其色香味俱全,成為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也吸引了各地游人的到來。
社旗從歷史文化的沉淀到鮮花野菜的佳肴,這些都是我們外宣工作的契機。
為了拓展外宣領域,全面展現社旗新亮點,社旗縣委外盲辦開通完善了《中國社旗》外宣網站,內設了社旗概況、鄉鎮之窗、招商引資、項目推介、企業形象、賒店文化等欄目,并做到定期更新內容。同時,利用《中國河南網》、《中國南陽網》等網站大力推介社旗。在網絡宣傳中,上至縣委書記、縣長,下至外宣辦工作人員,人人找選題,個個寫稿件,全體關注網絡新聞,在網絡上奏響了“投資社旗,商機無限”大合唱,如今《中國社旗》外宣網點擊率逐漸上升,已成為宣傳推介社旗的重要媒體,通過網上招商,宣傳社旗,起到了轟動作用,有力地推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今年以來,已通過網絡招商吸引了沙特阿卜杜拉公司、馬來西業金獅公司、河北三太子食品有限公司等國內外客商紛至沓來,現已投資2億多元來襯旗興、業辦廠。
今天,社旗正以嶄新的英姿展現在中原大地上,熱情豪爽的社旗人民,竭誠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的來觀光旅游、投資開發,重振古鎮輝煌。我們相信,社旗縣會像一面鮮艷的旗幟,飄揚在中原大地上。
責編:張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