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寫東西是給外國讀者看的,不是為了給發稿人(指簽發稿子的領導人)看的。我們要真正做到有一支好的箭去射靶,就要編輯、記者寫稿時腦子里有讀者觀念,而不是為了取悅于發稿人,以便于稿子通過。
——愛潑斯坦
原《今日中國》名譽總編輯
中國主流大媒體從報道形式、選題到內容上,幾十年來完全依舊。這種老套不變的新聞風格帶來的是“三個脫節”:一是公眾不再把黨和政府的媒體作為日常信源;二是公眾不再把黨和政府的媒體作為重大新聞的信源;三是公眾不再把黨和政府媒體作為對重大新聞事件的新聞背景與解釋。
——李希光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我國傳媒領域現行的“游戲規則”從總體上說是按照將傳媒業視為純粹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理論構造出來的。因此,它對于傳媒如何履行輿論宣傳工具的功能方面的保障是強有力的。而我國現實媒介產業的發展邏輯是:如果傳媒業按照產業來運作的話,市場因素的滲透就是不可避免的;而市場化的發展必然帶來資源配置的集中化趨勢,即所謂規模化競爭和集團化建設;而資本市場的介入則是這種資源配置的集中化趨勢的最好“助力劑”;而資本市場的進入則意味著傳媒領域的游戲規則必須為資本的規模化運作提供必要的體制創新空間。這些都不是一個選擇問題,而是一個必然的邏輯和現實的發展趨勢。問題的關鍵僅僅在于,我們是早一點做,還是晚一點做;是主動做,還是被動做。我們認為,早做比晚做要好;主動比被動要好。
——喻國明
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
華人的群體非常大,而且占據世界各地,也就是說我們有一個很大的話語基礎。所以如果在這個圈子里建立起權威就可以影響到整個世界。我認為在華人圈里,要樹立一個權威,一個形象,文化底蘊很重要。中國如果想和世界接軌,首先就要在華人的媒體圈里樹立自己的權威,這是當務之急。如果自己人都不看好的話,更不要想讓外國人對我們形象認同了。
——周乃菱
《南華早報》資深記者
現在看旺海外華文傳媒的依據之一是中國近年的不斷走強與新移民和外移日多,而我看這恰恰是華文傳媒要面對的新課題。這些因素在一定時期促進了海外華文媒體的興盛,尤其是一些新移民報刊的問世,使海外華文報刊顯出前所未有的榮景。然而,新的情況是:中國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回吸現象”,新移民的回流速度大大加快,使新移民的總體數量將減少而非永遠增長。也就是說,海外華文報刊的潛在讀者今后將呈負數增長。
——阮次山
鳳凰衛視資訊臺總編輯兼首席評論員
美國學界對公共外交的研究熱潮以及美國政府對公共外交的覺醒,對已經加入世貿組織并正在崛起的中國有著重要啟示:如何開展恰當的公共外交活動,影響美國國會和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觀念,促其改變對中國的偏見看法,使中美關系朝良性發展,是中國未來必須考慮的重要方面,因為國會是美國民意的宣泄場所和重要輿論重地,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美國的民意,而選民與利益集團的看法是美國政治決策的基石。過去那種“反華議員”或“反華勢力”的提法是不科學的,實際上他們都有深厚的民意基礎,不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和其他國家公眾對中國的認識,就不可能杜絕反華輿論。因此,開展公共外交研究及活動也是我國迫在眉睫的議題。
——唐小松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外交學系副教授
以直接沖擊人的視聽感官為特征的電影、電視及音樂,雖然對大眾而言主要是娛樂產品,但它們同時也必然是文化傳統、政治理念或價值觀的載體;換言之,它們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在向他們暗示著、訴說著關于是非善惡、關于民族國家、關于倫常秩序的種種觀念或評價尺度。
——張詠華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
中國外文局傳播研究中心提供
責編:胡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