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為期7天的第89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落下帷幕。大會在發表了《北京宣言》后,由北京市副市長孫安民和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會長譚秀珠將大會會旗轉交給下屆大會的承辦國立陶宛的世界語協會會長和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市市長。中國報道雜志社副總編輯、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秘書長于濤當選為國際世協7位領導成員之一,是迄今為止第一位進入國際世協領導層的中國人。
《北京宣言》高度評價了中國政府對世界語教學和應用的支持,并倡導各國政府把世界語教學引進教育體系,為建立國際語言新秩序、增進國際間的相互理解和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國際世協主席科爾塞蒂在閉幕詞中感謝中國政府對國際世界語運動的關注和支持,對本屆大會的組織工作給與高度評價。他說:“這次大會辦得太好了!這是一次神奇的大會;北京是一個神奇的城市;中國是一個令人贊嘆的國家。我們可以看到,世界語在中國是如何得到發展的,來自全國各地的世界語者非常熱情。如果我得到這個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的朋友,我就有十幾億朋友了?!?/p>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本屆大會籌委會副主任陳昊蘇在閉幕式上發表了講話。他說,這次大會是一次具有中國魅力和中國特色的大會,大會發表了反對語言歧視、維護語言平等的《北京宣言》,為世界語運動樹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他表示,這次大會的成功召開將進一步推動中國世界語事業的發展,同時促進全球范圍內的世界語運動的進步。
中國外文局常務副局長、大會籌委會秘書長郭曉勇在講話中代表大會籌委會對國際世協對本次大會的支持表示感謝,并向與會者表達了良好的祝愿。
大會期間,來自5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與會者在交流學習和推廣世界語的經驗和體會的同時,親眼目睹了北京日新月異的變化,參觀了豐富多彩的“感受中國·魅力北京”展覽,親歷了“世界語林”紀念碑揭幕的盛況,聆聽了“大會大學”世界語專家學者們高水平的演講,游覽了北京的名勝古跡,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會后,部分代表將分赴中國各地觀光游覽。
(來源:中國網)
“2004北京國際出版論壇”
9月將在京舉辦
“2004北京國際出版論壇”將于2004年9月2日至6日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
為了探討出版產業在當前改革中如何參考、借鑒國際化運作模式,為出版單位提供與海外知名出版機構和同行間的對話、交流機會,學習借鑒國際先進出版管理理念,進一步理清我國出版業改革和發展的思路,新聞出版總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將于今年8月30日至9月1日在北京舉辦“2004北京國際出版論壇”。該論壇主題涉及出版產業的集團化運作、企業的戰略化管理與國際貿易,集團化運作包括出版集團的結構管理模式及并購擴張,國際貿易包括版權貿易、出版走向世界的策略、科技進步和形勢變化對出版的影響等。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柳斌杰、培生集團首席執行官Masorie Scardino、美國國際數據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麥戈文(Patrick J.McCovern)等人士將作為嘉賓出席論壇。
(來源:媒中媒網)
中國將開展鄭和下西洋
600周年紀念系列活動
2005年是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國政府將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
2004年7月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說,鄭和是舉世聞名的偉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大創舉,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此次開展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紀念活動旨在弘揚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的優良傳統,增強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和平與社會發展。
據悉,8月8日,在鄭和600年前下西洋的出發地——江蘇太倉瀏家港,一只名為“鳳凰號”的單桅帆船,已駛離港口,開始了探尋當年鄭和下西洋海路的壯舉。 鳳凰號下西洋是鳳凰衛視、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五洲傳播中心和江蘇省太倉市政府聯合舉辦的一次不同尋常的“電視行動”。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首批赴臺
駐點記者抵臺采訪
中新社第一批赴臺駐點采訪的記者董會峰、曾嘉于2004年7月26日抵達臺北。至此,在臺灣駐點采訪的大陸媒體己達五家。
董會峰為中新社港澳臺海外部副主任,曾嘉為港澳臺海外部記者。兩人于26日傍晚抵達臺北市,他們駐點采訪的時間為期一個月。
中新社多年來一直注重對臺宣傳工作,致力兩岸新聞界的正常交往。1991年原中新社記者郭偉峰與新華社記者范麗青作為中國大陸首批赴臺記者入島采訪閩獅漁事件;1992年中新社記者周建閩作為全國記協組織的第一個大陸新聞代表團成員赴臺訪問;1992年中新社與臺灣《中國時報》首次在島內舉辦兩岸經貿學術研討活動。
目前,在島內駐點采訪的五家大陸新聞媒體是: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社。
(來源:中國新聞社)
新華發行集團總公司海外
連鎖經營網絡正式啟動
2004年7月15日,我國第一個海外連鎖經營網絡——新華發行集團總公司海外連鎖經營網絡正式啟動。這一海外連鎖經營網絡將包括兩大系統:在全球主要地區設立中國出版集團海外辦事機構、建立新華發行集團總公司的海外連鎖書店系統。
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書記、管委會主任、新華發行集團總公司董事長楊牧之介紹說,作為新華發行集團的海外辦事處,除繼續完成各海外機構承擔的書刊訂購、信息傳遞、貨物轉運等固有任務外,將進一步加強為國家“走出去戰略”服務的能力,逐步拓展海外業務。如版權交易、合作出版、海外出版、海外辦展等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增強對外宣傳手段和能力;借助于根植海外的有利條件,增強對中國出版集團、新華發行集團總公司以及國內出版界的服務。集團以目前海外的16家店為基礎,將在良性經營的前提下,繼續增加連鎖書店和連鎖音像店的數量,在全球建立自己的連鎖經營網絡。
(來源:媒中媒網)
第六屆亞洲藝術節
將于8月18舉行
第六屆亞洲藝術節將于8月18日至28日在北京市和吉林省同時舉行。屆時,來自蒙古、朝鮮、日本等17個國家的400余名藝術家將同臺獻藝。
27日在此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文化部長孫家正和吉林省省長洪虎共同宣布了這一消息。
孫家正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本屆亞洲藝術節是中國迄今舉辦的最大規模的一次,其宗旨是“增進了解,加深友誼,共同發展,再創輝煌”。他表示,藝術節作為中國惟一由官方舉辦的地區性文化交流活動,必將促進中國與亞洲各國的文化交往,為增進亞洲各國人民和藝術家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做出突出貢獻。
洪虎指出,在吉林舉行這一文化盛會對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有著特殊意義。藝術節期間,除各項演出外,還將舉辦高句麗歷史文化周、東北二人轉演出周、“創業潮”群眾文化活動月以及電影周等活動,使藝術節真正成為吉林“增進對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推動文化建設”的契機。
(來源:新華網)
中國將繼續推動
海外華文教育
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陳玉杰2004年7月27日在此間表示,中國領導人對海外華文教育工作非常重視,中國將繼續加大華文教育工作的力度。
陳玉杰是在歡迎“海外華裔及港澳地區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活動的200多位領隊時作上述表示的。夏令營由國務院僑辦和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來自世界36個國家和港澳地區的近4000名青少年參加了這項活動。
陳玉杰說,海外華僑華人學習中文,了解中華文化的熱情空前高漲,對華文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國務院僑辦在今后一個時期,將繼續加大華文教育工作的力度,與華僑華人一道,為海外華文教育的更大發展而努力。
據了解,近年來中國海外華文教育成績顯著,中國各高校華僑華人學生和港澳臺學生規模大幅勤口,畢業學生數以萬計。同時,中國各高校也為海外培養了大批華文教師。
(來源:新華網)
中美學生共繪
新世紀絲綢之路
“2004新世紀絲綢之路活動”7月26日在京舉行。來自中美兩國著名高校的1000名大學生、大學校長和著名學者參加了這一文化交流盛會。
新世紀絲綢之路是一個以和平為主題,在中美兩國高校中間開展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活動。該活動由中美國際項目交流集團創意,始于2001年,并將一直延續到2008年。在這8年中,中美國際項目交流集團每年都會邀請中美兩國名校各500名優秀大學生、大學校長和著名學者,作為中美教育界的和平大使相聚北京。他們每人將得到一塊一米見方的白色絲綢,并根據自己的想像在絲綢上面創作各種形式的以和平為主題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將被收集起來,到2008年連成一幅象征中國萬里長城的萬米真絲長卷,奉獻給北京奧運會。四年來,已經有200多所美國高校和30多所中國高校的學生參加了這一活動。
(來源:北京青年報)
紀念中德建交30周年
孔子雕像在柏林揭幕
國務院新聞辦為紀念中德建交30周年向柏林市政府贈送的孔子雕像2004年7月30日在柏林中國園“得月園”門前舉行了揭幕儀式。柏林市市長沃韋賴特等來自中德兩國的約200名嘉賓出席了揭幕儀式。
柏林市市長沃韋賴特在儀式上的講話中對中國向柏林市贈送的這一珍貴禮物表示感謝,稱孔子雕像將成為德中兩國以及柏林與北京兩市之間友好合作關系的重要紐帶。
中國駐德國使館臨時代辦史明德在致辭中說,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不僅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國文化的演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也為世界上許多國家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鬃拥裣裨诎亓职布冶貙檫M一步推動中國文化在德國和歐洲的傳播,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作出貢獻。
據悉由北京市園林局在1997年至2000年間設計建造的柏林“得月園”,是目前歐洲最大規模的中國園林。
(來源:央視國際)
中國網推出專題
《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
今年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中國網制作了專題《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于8月6日正式推出。
中國網早在四月就開始策劃制作專題紀念這一重要日子。為了突出中國網資料翔實、來源權威的特色,中國網特地與國內對鄧小平研究最有發言權的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多次聯系,得到對方支持。對方同意將剛剛編纂出版的100余萬字的《鄧小平年譜》獨家授權中國網,在網上全文登載。
專題設立了紀念活動、回憶文章、生平軼事、小平年譜、珍貴圖片、小平文選等欄目,力圖多角度、多側面地將一個立體豐滿的偉人形象完整地呈獻給廣大熱愛小平同志的讀者。
(來源:中國網)
責編:王 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