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東沿。縣城所在地社旗鎮,史稱賒店,因東漢時劉秀舉義兵賒旗而得名。
而流經此地的潘河、趙河使得賒店鎮成為“北走汴洛,南船北馬,總集百貨”的清代中原著名商埠。昤店歷史研究會會長徐東說,是梳水帶富了賒店,也帶響了賒店。潘趙二河從源頭伏牛山余脈汩汩涌出,一路向南流去,匯入唐河。它們像一雙舒展開來的玉臂,將賒店攬于懷中,也攬盡天下富商名賈,使其成為與景德鎮、佛山鎮、朱仙鎮齊名的全國四大商業重鎮之一。
“房舍重重依岸開,舟船日日順河來,馬幫鈴響丹霞繞,鐘靈毓秀惹人愛。”清代嘉慶裕州貢生李棟的詩再現了賒店鎮的繁忙景色和臨問設店,方便客商的楚楚風釆。英國人貝恩飛在《民國時期的土匪》書中也這樣寫道:豫西南的賒店鎮曾是通過唐河和白河運往漢口的貨物集散地,從蒙古和西北來的商隊也在那里逗留,將帶來的貨物,裝上船,那些從南方來的滿載貨物的船只,在返回之前先卸貨。
清乾嘉年間,賒店鎮已發展成為長五里寬四更的繁華巨鎮。全鎮街道密布,商號林立,聚居與流動人口達13萬之多,四方陸路人車如流,潘趙河船似游龍。20多家騾馬店朝夕客商不斷,40多家過載行日夜裝卸不停,500多家商號總集百貸,72道街分行劃市經營,鋪面相連,藥材、“三粉”(粉面、粉條、粉皮)布匹、煤炭、茶葉、食鹽等各種物資匯集于此,進行貿易、儲運和轉運。當時賒店極為熱鬧,傳說數公里就能聽到鎮內的喧鬧。
流金歲月,滄海桑田。昔日的喧鬧早巳過去,但鐫刻在那些舊城樓閣上的鬼斧神工不會遠去。當年的民居商埠,依舊如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潘趙河兩岸。如今,這里已成為中原最大、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群,其中規模最大的清代一條街尤為完整,1999年7月,賒店鎮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經徐會長介紹,在清朝乾嘉年間,全國各地客商云集于此,他們為了在這里有一處“敘鄉誼、通商情、崇忠義、敬關羽”的場所,遂集巨資修建了山陜會館、山陜廟,當時資助商號達400多家。
山陜會館始建于清乾隆21年(1755年),又名“關公祠”,“訪天下之名匠,運巨材于楚湘”,歷經136年才建成了被古建專家譽為“輝煌壯麗、天下第一”的會館。其中的懸鑒戲樓在全國僅存三座,除北京故宮的暢音閣、頤和園德和閣這兩座皇家戲樓外,這是民間唯一的一座。
在采訪中,社旗人說會館中的春秋樓是會館的最高建筑,因為樓內塑有關公夜讀《春秋》尼像而得名,相傳這里還是慈禧的第7行宮,大拜殿廍檐兩側有斗大石雕“龍、虎”二字,便是慈禧御筆。春秋樓結構獨特,遠遠看去,最高的一層如同懸在空中,所以有了“社旗有座春秋樓,半截還在天里頭”的說法。可惜,這座樓100多年前被一把火毀了,據說那火燒了7天7夜,四五十公里外的南陽市都能看到火光。目前,該縣重修了春秋樓月臺,并塑造了關公夜讀春秋的銅像。這幾年慕名游玩的人數劇增,每逢初一、十五香客達3C)00多人,并被中外游人譽為“古鎮名珠”。
今年春天,荷蘭王國“荷蘭中國友好協會”會長J·鮑雅樸看到山陜會館集古代宮殿藝術之精華,造型奇特,氣勢恢宏,館內無石不雕,無木不刻,雕刻工藝妙絕倫,豎起拇指連聲說道“天下第一”。徐會長還向我們介紹了“幡桃會”和“八仙過海”兩幅木雕:“這兩幅透雕最深達0.15米,這樣鬼斧神工的手藝,連原國家文物局長呂濟民也大為贊嘆:‘藝術輝煌,絕無僅有!’國家建設部顧問古建筑專家羅哲文、鄭孝燮更是推崇備至“高樓杰閣,巧奪天工,精雕細琢,錦銹裝成,公輸匠藝,壯哉斯館”。
四月中旬,山陜會館還迎來了香港、澳門政協委員一行10多人,一位香港委員在石碑上意夕哋發現了當初為建會館捐資的商號匯豐元,興奮地說“沒想到在這里見到了匯豐元商號,它在香港的生意還很興隆呢。”
其實,不光是匯豐元商號在延續著昔日的輝煌,賒店清代一條街上一個創立于清乾隆年間的“廣和堂”大藥房仍在紅紅火火地經營著。
會館對面保存完好的清代一條街名叫瓷器街,60多家店鋪,家家都是深宅大院,以顯示其資本雄厚,炫耀其店鋪富足。街市上尤以瓷器、藥材、茶葉,“三粉”、食鹽為大宗。縣博物館中至今還保存了五枚清代秤砣,皆在75公斤以上,可見當時這里是何等繁榮!現在,該縣正投資修繕清代一條街,民工們正在鋪設長l米,寬0.5米,厚0.2米的青石條。想到這條古街將成為賒店又一奇葩,不禁使人繾綣眷戀。
距山陜會館東面500米,還有一座完整的古建筑群——火神廟,它早于山陜會館31年,每年正月初七廟會寸,人們便來此拜祭火神,祈求平安。作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日,縣里已將此作為旅游景點積極開發。
在徐會長的陪同下,流連于老街古巷中,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遍布小城,偶然推開一家名叫鄭紅玉的居民的門就看到嚴絲合縫的清磚,透雕的葡萄架床,八仙桌,太師椅,年過半百的老鄭拿出了極其罕見的木版印刷古書,說是修繕房屋時在脊檁上找到的,上面寫著咸豐二年的字樣。
這里還有全國唯一的清代鎮級行政機構——賒店鎮街。雖歷經滄桑,還保留著一百多間房屋。當年這一進四的鎮衙分文、武兩個衙門,文衙稱南裕公司。分管南陽、方城兩縣,主管者民稱“鎮文衙太爺”,其武衙門專管地方民事武裝保衛及治安,王管者民稱“鎮武衙總爺”,當時,太爺、總爺出人衙門,都是坐八抬轎,前邊鳴鑼開道,轎后隨從衙役耀武揚威,威風凜凜。如今在賒店人的開發下,這里已形成從南陽府衙、內鄉縣衙、賒店鎮衙一條清代官衙黃金旅游線。
站在趙河橋頭,憑欄眺望,依稀可見數百步臺階的碼頭遺跡,仿佛又現當年船只往來,干帆競揚,桅桿如林,熙熙攘攘的繁華景象。
沿趙河而上,走在建于清咸豐七年的古城墻上,許會長指著9公斤重的清磚告訴我,前不久,河南省文物專家在社旗考察時,連連稱道,賒店城墻九座城門是全國除歷代皇城外的城鎮建制所獨有。一座賒店鎮就是豐部商業史。
面對在賒店鎮宛轉飄逸如練、從容而舒展的潘趙河,想起光緒年間的《南陽縣志》載“賒店鎮自鐵路輪船興,道解商賈日稀,近著就衰矣。”京漢鐵路的滾滾車輪,遮掩了汴洛古道上的粼粼車馬;潘趙河水位下降,消歇了唐問岸邊的帆影櫓聲;山陜商人的南下西還,抽去了支撐賒店的骨架。
采訪結束寸,社旗縣委書記李中杰告訴我,如今社旗人已不再享受流水帶來的繁華,但賒店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仍待字深閨人末識。最近縣里邀請南京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杭州師范學院環境藝術研究所、市規劃局等單位專家論證,編繪出《社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古鎮規劃區1.95平方公里。政府還出資對山陜會館、清代一條街、火神廟、福建會館、鎮衙等14處清代景點進行修復,并計劃用5~10年時間全面恢復賒店古鎮的歷史風貌,此工程已列入南陽文化大市三大建設工程之一。
196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名建立社旗縣,寓意“社會主義旗幟”。1990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對外開放縣。
責編:翟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