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閱讀此文,令人心中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心緒。一生中,人有時會無數次站在十字路口,有些選擇會讓人感受到痛苦,甚而最后的選擇是一條不歸之路。這些鏡頭給我們心靈帶來強烈的震憾,但我們又寧愿這世界上不再有這樣的鏡頭,作者其實就是給了人們這樣的思考……
新聞攝影作為一種報道新聞事件的獨立手段,在今天視覺傳播大行其道的新聞業發揮著日趨重要的作用。通過新聞圖片的直觀形象輔以簡要的文字說明來傳播信息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新聞報道形式。
災難性事件由于包含著諸多重要的新聞價值要素及其背后所蘊含的重大王題而日益成為新聞攝影報道中的一種重要題材。它一般包括自然性災難和社會性災難兩類。自然性災難是指來自自然界的人類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為因素而導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災害,如地震、臺風、火山爆發等;社會性災難是指由人為因素或各種社會矛盾而導致的重大的、突發性事件,如恐怖活動、戰爭、空難、交通事故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責任事故等。
對于災難性新聞的攝影報道,利用其題材本身所具有的視覺震撼力,再選擇適當的表現手法,就會獲得兼具新聞價值和形象價值的優秀新聞照片。但在這一報道過程中,攝影從業人員和媒體經常會面臨艱難的道德選擇,在做出決定時往往產生幾個不同價值觀的尖銳沖突。本文擬從災難新聞攝影的傳播目的、報道手法及傳播效果三個方面,運用規范人類行為的一些經典倫理學原則,對災難新聞攝影中所涉及的倫理問題進行分析,以提供相應的理論參照。
理智與良知的較量
新聞攝影作為攝影技術與新聞媒體相結合的報道形式,以報道新聞、傳遞信息為主旨。通過在事件現場拍攝下具有新聞價值的形象信息,向受眾傳遞相關的新聞內容,以實現一定的傳播目的。
一般而言,災難性事件大多是突發性的。攝影記者在面對突發的悲劇事件時,無法在摁動快門的同時干預事件的進程,從而陷入職業倫理與社會道德相沖突的兩難境地。許多攝影記者選擇不放棄唯一的拍照機會。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凱文·卡特,一位曾經默默無聞的南非小報攝影記者。在1994年因一幅《饑餓的非洲小女孩》(圖一)的照片而榮獲當年的普利策“特寫性新聞攝影獎”。然而事后面對人們的質疑,當時的他為什么選擇拍照而不先去救那個小女孩一把?凱文·卡特無法從自己內心的道德困惑和越來越大的精神壓力中獲得解脫,最終走上不歸之路??梢哉f凱文·卡特之死是記者在恪守職業倫理價值的情況下,與社會倫理價值尖銳沖突的結果,是處于這種倫理困境下的一宗悲劇。
遵循職業倫理中的客觀報道原則,記者應是所報道事件的中立的觀察者,而不是積極的參與者;他應當忠實地履行自己向公眾傳播新聞的職責,而不應當輕易成為新聞事件中的一分子。一名攝影師曾說:“我是一名攝影師,我做了職業訓練要我做的事。”Ⅰ媒體間日趨白熱化的競爭,對自身利益的考慮等原因也促使一些攝影iZ者做出殘酷的抉擇。美國全國新聞攝影師協會前任會長威廉·桑得斯提醒道:“你首先是人類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新聞記者”。Ⅱ當傳播信息與人道主義兩種相互競爭的價值觀看起來都具合理性時,攝影記者需要訴諸于更普遍意義上的倫理原則。
18世紀西方思想家康德提出了以“絕對命令”為倫理準則的“責任倫理學”?!敖^對命令”要求人們“只按你的意愿能成為普遍規律這一準則行動。”Ⅲ康德認為,世界上存在著這樣一種真理,領悟它不是通過理智而是良心。對康德來說,衡量行為道德與否的標準,要看促使行為主體采取行動的意志準則能否成為普遍規律。能成為普遍規律的意志準則必然是其良心在起作用,人們靠良心承擔道德責任。按照康德的“絕對命令”原則,攝影記者在面對災難事件時應該毫無遲疑地放下手中的相機,去幫助身陷困境的人,否則就會因為違背良心而產生負罪感,并因此承擔相應的道德譴責。
功利與情感的抗衡
同文字報道相比,攝影報道是訴諸于視覺形象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所謂“一圖勝干言”,新聞攝影用形象語言向受眾傳遞信息的方式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現場性等文字報道所缺乏的優勢。上世紀80年代后,隨著國際間攝影交流的逐漸繁榮,許多西方成熟的攝影理念被引進到中國,拓展了國內攝影人的攝影思維。許多攝影記者在拍攝照片時開始不滿足于僅僅“呈現對象”,而力圖展現拍攝者自身的個性與對攝影語言的諳熟。
在災難性事件的新聞攝影中,不合時宜地使用廣角、超廣角鏡頭,過多地關心圖像的構成因素,追求畫面盡可能強的視覺沖擊力。這種思維指導下誕生的新聞形象,雖然著實吸引了大量受眾的眼球,但是通過使身處困境中的人們面目全非、嚴重變形,或是進一步夸大其悲慘遭遇來強化視覺刺激,只會演變成攝影者對拍攝對象的一種極端個人化的侵奪。例如國內一些媒體對于某些疾病的報道,由于拍攝手法的夸張,細節刻畫的逼真,使患者受到社會的誤解與歧視,給他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形象表現應是展示新聞事件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充分利用新聞攝影的形象價值優勢凸現災難性新聞所具有的異常、沖突等特性,不能有悖于對被攝對象基本的尊重與關愛這一倫理準則。在盡可能運用最佳的拍攝方式與攝影語言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拍攝者以發自內心的情感去捕捉災難事件中震撼人心的畫面,而不是帶有功利性質的俯瞰。
在猶太教——基督教的傳統中,愛的倫理學是獨一無二的規范。這種以愛為中心的道德倫理認為,對人類來說終極美德只有一個:去愛上帝和人類,所有其他責任如公正、和平雖然都與這一中心責任相聯系,但都是“愛”這一中心的衍生物。因而,報道災難性事件的關鍵之處在于遵循“像愛自己一樣愛你的鄰居”Ⅳ這條倫理準則,像對待自己的伙伴一樣對待受害者。西方許多關于災難性事件的攝影杰作都體現了在巧妙運用拍攝手法與攝影語言的背后,攝影師對飽受災難的人們同情與關懷的真摯情感。如英國攝影記者邁克·威爾斯拍攝的《手—烏干達旱災的惡果》(圖二),通過豐潤的白人大手與枯瘦的黑人小手產生的對比性形象語言,運用長焦鏡頭拍攝特寫的方式,一方面給讀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將旱災給人類造成的惡果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進一步揭示向身處困境的人們伸出援助之手的深刻主題,使照片獲得了超出記錄與傳遞圖像本身的意義。
新聞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沖突
一般而言,災難性事件往往是受眾關注的熱點,尤其是與災難有直接、間接關系的人群非??释杆倭私鉃碾y的相關情況。通過災難性新聞的攝影報道,一方面可以使受眾獲得有關災難的具體形象信息,另一方面也可借助于新聞圖片真實生動的形象,使受眾對災難性事件本身的認知進一步深化,引發受眾對人類生存狀態與個體生命意義的思考,使受眾在接觸媒介圖像信息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尊重人權、關愛生命等諸多價值觀,從而達到積極的社會傳播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災難性新聞本身的特性,使相關的圖像信息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一些過于刺激的新聞圖片在刊登后引發了人們的倫理爭議。例如關于火災燒傷者的特寫,贊成媒體刊登的人認為照片可以起到增強公眾安全意識的警示作用。而持反對意見的人指出,讀者無需通過恐怖的畫面也能理解受害者的痛苦,刊登此類照片不僅是對受害者人格尊嚴的漠視和隱私的侵犯,也會給讀者帶來視覺上和心理上的不適,甚至會助長人們病態的欣賞口味,使他們的目光變得愈加麻木而變成悲劇的看客,實際的傳播效果反而是消極的。
對于媒體是否能以教育公眾、造福社會為由而侵犯公民的個人權利這一倫理爭議,我們應該從兩方面加以權衡。首先,保護個人隱私在道德上是對的,但從人的社會屬性出發,隱私的保護卻不可能是絕對的,每一個人在我們所生活的社會中都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例如當人們早年對艾滋病還知之甚少時,為了使公眾真正了解這一疾病,消除思想上的誤解與歧視,喚起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關愛,媒體從不同角度報道了關于艾滋病的新聞。1990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獲獎作品《嬉皮士的后遺癥》(圖三),由于主人公及其家人的坦誠與理解,記者特利斯·法拉以對艾滋病獨特的洞察力和對患者的深切同情,拍攝了這個快要死去的年輕男子與家人萬分悲傷的一刻,使讀者感受到了生命中的災難和深深的悲痛,增進了對艾滋病及其患者的理解。
其次,選擇是否刊登一幅新聞圖片,除了考慮新聞價值標準之外,還必須權衡其社會價值標準的高低。以英國哲學家穆勒為代表的功利主義倫理學認為:在面對不同的選擇時,正確的道德倫理選擇的結果應該總是為最大多數人帶來最大的幸福,或者最大程度地減少大多數人的損失。Ⅴ依據這一倫理原則,媒體為實現某種公共利益,往往會選擇刊登某些刺激性的圖片。這種公共利益的體現既可以是預防和阻止某類犯罪或不正當行為的發生,保障社會與公眾的安全,也可以是防止公眾受到某些個人或組織的誤導與欺騙。例如越戰中攝影記者拍攝的那些經典畫面——被汽油彈擊中后哭喊奔跑的小女孩、自焚的佛教徒、開槍射擊反對派分子的越南軍官等等,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幅殘酷的戰爭畫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戰爭的結束,促成了人類祈求和平、尊重生命這一共同利益的實現。
災難性事件作為媒體報道的熱點,將繼續在新聞攝影報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將日常的新聞實踐與嚴肅的倫理原則相結合,會促使攝影從業者以及.媒體從倫理學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災難性事件的報道中運用恰當的報道手段向受眾傳遞所需的信息,并最終實現積極的傳播效果。四
I 羅恩·史密斯《新聞道德評價》,新華出版社2001年9月;
II 羅恩·史密斯《新聞道德評價》,新華出版社2001年9月;
111 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媒體倫理學》,華夏出版社2000年8月;
Iv 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媒體倫理學》,華夏出版社2000年8月;
V 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媒體倫理學0,華夏出版社2000年8月。
責編:翟淑蓉 雪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