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進行的中國“兩會”與2004年的世界“大選年”形成了有意味的反差:在全球五大洲數十個國家舉行的政府或議會的換屆選舉中,從美國到俄羅斯,從中亞的阿富汗到東南亞的印尼、菲律賓,均有女性候選人在總統選舉的大戰中競逐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寶座,而在中國,卻傳出了婦女參政比例在國際排名下降的消息。
這種反差,勾起了一縷綿長的關于女人與中國政治的思慮。
中國婦女參政比例國際排名下降
如果說男性參政者是以政治為職業,那么參政的中國女性大多算是一個兼職者。
1995年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行動綱領》要求女性在各級權力機構中的比例在2000年實現30%。然而,占全世界女性人口21%的中國女性,其聲音在這個世界大國的政治舞臺上卻并不響亮。
在中國的政策制定部門、黨的代表機構以及國家領導層中,男性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目前,中國共有7位女性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3位女性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顧秀蓮、烏云其木格;l位女性副總理——吳儀;2位女性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延東、郝建秀;1位女性國務委員——陳至立);在國務院29個部門中有正、副女部長14人。
性別的不平衡性不僅表現在中央的領導層,還表現在地方各級政府。
在省、地、縣三級地方黨政班子中,擔任領導職務的女干部有5000多人。據《華商報》2002年報道,全國有16位女省委副書記、30多位女省委常委,668個城市中,正職女市長比例僅為1%。另據中組部的一項統計,截至2002年底,全國黨員總數為6694.1萬名。其中女性黨員僅為1191.8萬名。
中國女性的政治地位與她們的經濟地位極不相稱。據統計,2001年,中國婦女勞動力對中國GDP的貢獻已超過40%,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另據中國女企業家協會2001年的一份調查數據,目前中國的女企業家約占中國企業家總數的20%左右,個體和私營經濟中的女企業家占女企業家總數的41%。
“比例情結”
在中國女性與政治的關系中,始終潛伏著一種“比例情結”。
解放初期,甚至在根據地時期,就開始注意到“性別比例”的問題,不過當時不叫“性別比例政策”,而是叫“性別保護政策”或“性別傾斜政策”。
上個世紀50年代,在當時社會主義平等原則的政治氛圍中,在鄧穎超等婦聯領導的極力推動下,形成了一套建立在“委任制”基礎上的行之有效的保護婦女參政的政策。
1990年,中組部在長春市召開了全國第一次培養選拔女干部工作座談會。1995年底,中國政府又頒布了第一部《中國婦女發展綱要》,提出婦女參政的明確目標,同時各級組織部門相應出臺了一些特殊的傾斜政策,比如確立了100%的縣(市、區)和50%以上的鄉鎮黨政班子中要有一位女性領導的目標。2001年,《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1——2010)》出臺,也明確規定,要提高婦女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及決策水平;提高婦女參與行政管理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女干部占干部隊伍總數的比例。
2003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婦女代表大會提出一個奮斗目標:在今后5年,北京各級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中的女性比例要分別達到28%以上;提高領導班子中女干部的比例,局級達到20%以上,黨政機關處級達到25%以上。
其實,早在2001年制定的《北京市“十五”時期婦女發展規劃》就在婦女參政方面提出了同樣的指標。但幾年過去了,北京市局級女干部的比例還只有16.7%,處級女干部的比例也沒有達到標準。
北京市的這個規劃被一些人認為過于激進。而激進的理想遭遇堅硬的現實后,其宿命幾乎是注定了的。
中國政府在各級崗位中規定女干部的比例,并且在中國最高權力機構中規定女代表的數量的行為,被外界說成是“政治憐憫”。《中國婦女報》曾經對婦女參政要不要“比例”保證展開討論,起因是黨的十三大選出的政治局沒有一個女委員。
政治要不要“男女平等”
這一性別比例政策在社會轉型的今天受到了挑戰。一個高調的說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治舞臺是不講男女平等的”。認為性別比例政策違背了“公平競爭”的原則,應該取消。
在這個背景下,理論上,在各級領導班子換屆中,同等條件下實行“女性優先”的原則,但實際操作中則存在著性別盲點。
干部委任制轉為差額選舉制度和公開聘任制后,更使原先剛性的性別保障規定出現了松動,婦女候選人在選舉和競爭中大量落選,一度形成了全國聞名的差額沖擊波。1998年全國農村村委會進行直接民主選舉,取消了性別比例名額,農村女村委委員在村委會選舉中比例也在一路下跌。
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曾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提出立法修改建議,明確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女代表的比例,為了確保這一比例不在層層選舉中“流產”,可考慮實行男女代表分開選舉。
堅持性別比例的專家認為:女性參政比例政策不能全部撤銷,不能完全靠公平競爭。因為歷史已經造成不公平,適當的照顧其實反而公平。
另一方面,政黨提名采取性別比例原則似乎逐漸成為世界性的趨勢。自1970年開始,許多北歐國家的主要的政黨先后采行了政黨性別比例名額,有效提升了婦女參政人數。
來自高層的堅持婦女參政比例的取向是堅定的。中組部制定的2001年到2005年的工作目標中,就要求省、市兩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班子都要配備一名女干部,這比上世紀末的要求各級黨政領導班子中有一名女性的目標要有所突破。
六大障礙影響著中國女性參政
聯合國2002年對65個國家的187位女性從政者做了調查,其中,80%的女性從政者指出,“因為婦女參政,公眾開始相信政治。”
對于女人從政,西歐一位女性從政者指出:“女人使政治世界人性化了。”研究婦女從政問題的專家說,婦女從政“不是出于權欲,而是為了改變事物。”而且,女性領導在從政、參政期間所表現出的公仆意識、勤政廉政、自律自控能力、奉獻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公眾中所贏得的認同度,不但有助于她們在政治參與中維護自己人格的尊嚴,樹立婦女從事領導職務的良好形象,更能提升婦女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盡管女性參與政治有如此美妙之處,但據分析,有六大障礙影響著中國女性參政的步伐。
第一,多重角色對女性的影響。傳統的文化價值和性別角色定位成了限制婦女參政的主要因素。女性參政議政需要付出的精力要遠遠超過男性。女性承擔著社會物質、精神生產和人類再生產的雙重任務。
第二,女性參政的意識不強。中國文化中有含蓄、隱忍的一面,對女性尤其如此,這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參政婦女的自信心和形象。
第三,社會職業歧視。這明顯表現在招工、分配、招干和提干中。通常,女性的體力和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弱點往往被放大。相反,女性從事女性化工作的優點則得以強化。而這兩年女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使女干部的后備力量建設更顯不足。
第四,年齡的限制。在目前的公共政策和立法中,仍然存在著不利于婦女參政的因素。最明顯的是國務院規定退休年齡為男60歲,女55歲。這個退休制度是50年以前確定的。
第五,大眾傳媒的偏見。一位西方女性從政者說,“媒體既能造就也能摧毀一個女性從政者。”
第六,缺少強有力的制約、監督機制。許多地方讓為數極少的婦女參加領導班子,僅僅是為了性別的點綴,并沒有認識到女性參政是事業發展的需要。部分單位和部門在班子配備時把“至少有一名女干部”認為是“只要一名女干部”就完成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