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歧視風波
2月19日,全國第一起因“乙肝歧視”引發的行政訴訟官司在安徽省蕪湖市新蕪區法院大審判庭開庭審理。當地某大學環保專業畢業的張先著去年6月30日參加了安徽省國家公務員考試,報考的是蕪湖縣委辦公室經濟管理人員,筆試和面試的成績排名第一位,然而在隨后的體檢中卻被檢查出感染了乙肝病毒,結果沒有被錄取。去年浙江嘉興一大學生報考公務員考試,在筆試和面試順利通過后,也是因為和張先著同樣的原因沒有被錄取,結果憤而將一名負責招錄工作的經辦人刺成重傷,將另一名工作人員殺死。也許是受這一事件的沖擊,浙江省在2004年公務員招考中,取消了對“無傳染性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排斥。
這幾起典型事件暴露我國反就業歧視立法上存在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處長武增介紹說,我國《勞動法》第3條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第12條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該條列舉式地規定了4種就業歧視的情況,對這4種情況之外的歧視,如戶口、年齡、身高、健康等方面的限制是否屬于歧視,《勞動法》并未做出規定。由于缺少法律對用人單位用人自主權的限制,這就使用人單位可以隨心所欲地制定用人規則,由此導致了用人單位侵害求職者平等就業權的現象經常發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劉作翔研究員也認為,對于就業歧視問題,不能僅停留在情感訴諸層面上,而是必須要有法律依據。比如,對于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問題,應當對不同的行業確立不同的標準,因為當公務員不會有什么影響,但做幼兒老師和廚師就可能會引起人們的恐慌。也就是說,身體健康的規定必須細化、量化。因此,反就業歧視既有很強的技術性(比如醫學的鑒定),又需要社會各方面對歧視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和對話。
北京大學法學院張千帆教授則認為,在立法和法律執行過程中對人或事的歸類是無所不在的。司法審查在實踐中的問題是法官應在什么程度上審查目標與手段的關聯性。在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歧視案例中,如果法律限制的目標是為了公共健康,這也許是符合憲法目標的。并非所有的乙肝攜帶者都屬于乙肝患者,也并非所有乙肝攜帶者都具有傳染性(當然這有待于醫學來證明),如果它不構成對公共健康的危險,那么,將所有乙肝病毒攜帶者排除出所有行業的規定顯然不符合憲法(保護公共健康)的目的,其手段也不符合保護公共健康的需要。它就可能構成憲法上的歧視。乙肝病毒問題不是人數多少的問題,而是其限制做法的目標問題。標準是靈活的,限制是要符合目標的。
“農民工”就業歧視是焦點之一
當然,這只是已經相當普遍和嚴重的機關用人和勞動就業中歧視現象的一個典型事例而已。毫無疑問的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權利的提高遲早要使反就業歧視問題提上日程。不過,2003年反就業歧視聲音的高漲卻有幾個同樣關鍵的因素。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會學系林燕玲教授認為,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因為,早在1958年,177個成員國中的159個國家就已批準了8個關于就業平等的核心公約,中國現在仍未批準,但每年都要提出報告接受審查,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社會的壓力。跨國公司要承擔的“公司社會責任”(CSR)之一,就是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
同樣在這個學院供職的喬健教授則指出了另一個重要的背景:經濟增長和就業的脫節。2003年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并未促進就業和勞動關系的改善,反之,就業和勞動關系與往年相比,都呈現出加劇不安的特征,比如,就業形勢嚴峻,失業率一度高達4.2%,當前城鎮實際失業率已達8%以上,同時形成了長期失業群體。在這種情況下,收入差距和貧富分化繼續加大,良好的經濟情況和堪憂的社會秩序情況之間出現了巨大的反差;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由過去以個人原因為主演變成現在的以社會制度和社會變遷為主要原因。
在北京大學人民代表大會與議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蔡定劍眼中,這種社會排斥主要就是針對“農民工”(這個詞匯本身已經被很多人抨擊有歧視嫌疑)。從世界各國的歷史看,外來移民或者所謂外來人口總是難以避免這樣一個過程。北大訪問教授、美國律師米德夫介紹說,美國歷史上最早反歧視的憲法訴訟就是19世紀70年代由舊金山華人提出的。當時,舊金山市議會通過了一個市政法規,要求洗衣店主,如果他們的機器不是由馬作為動力的話,需付15美元的執照費。這個法規獲得通過和批準。字面上雖然沒提針對華人,但實際情況是華人的洗衣店都不是由馬作為動力的。在律師的建議下,華人決定對這個法規拒不理睬。一年后的一天早上,市政當局展開一場特別掃蕩行動,11個華人洗衣店主被逮捕,原因是他們違反執照法規。6大華人會館提供人身保釋金,使被捕的人獲得釋放。會館并且花高薪,雇傭了前州長亨利·海德在法庭上替華人辯護,指責執照法規違反憲法。最后法庭宣布相關法規違憲。對華人的指控被撤銷,擔保金也發還給6大會館。
在蔡定劍看來,我國的法律實際上也規定了不少平等的原則,但大量歧視行為都存在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的各種規定政策之中。因此,應該加強對各地、各單位大量違反平等就業的憲法法律規定和精神的那些規定清理審查,必要時進行違憲審查,以彰顯法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的譚深教授認為,應積極引入非政府組織和社會中間力量,力促社會觀念和理念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