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的中國,百廢待興,鄧小平力挽危局,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一年,是年輕中國的轉機。
1978年,在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都是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一年。它以結束過去、開辟未來而載入史冊。而這一切,都與鄧小平這個名字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我是到處點火
1978年來臨的時候,中國人已從粉碎“四人幫”時的狂歡中逐漸冷靜下來。
然而,積壓在人們心頭的重重疑慮并沒有伴隨新年的到來而消散。“文革”結束了,賴以發動“文革”的錯誤理論與主體部分卻不能去觸及;提出“抓綱治國”,重申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仍然是在“以階級斗爭為綱”、“大批促大干”的框架內進行;在“文革”中瀕于崩潰邊緣的國民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但旋而又掀起了“躍進”的熱潮;撥亂反正取得了局部性的進展,但幾乎每一步都遇到來自上層的阻力。
彼時,歷史給人們提出了這樣的難題:要深刻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徹底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就不能不深刻認識并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如果因為毛澤東晚年犯了錯誤而不能正確地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那就會否定黨和人民的奮斗歷史,否定過去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因而也就無法真正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這樣一個兩難的問題,擺在了黨和人民面前。
大智大勇的鄧小平,找到了解開這道歷史難題的思路。他反復強調必須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明確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
鄧小平的大聲疾呼,成為大規模思想解放運動的先聲。到1978年春,人民群眾要求改變現狀的呼聲與鄧小平等革命老人對歷史的深刻反思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股無形卻強大的合力。這種合力要求拋開阻礙社會進步的僵化的、保守的觀念,實事求是地評價過去的一切,實事求是地探索新的道路。這種合力,終于以5月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引發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而迸發出來。

鄧小平以敏銳的政治眼光,意識到這場討論的重大意義,并給予堅持真理標準的同道強有力的支持。他所到之處,都指出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的,強調要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體系,堅持實事求是,認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他公開批評“兩個凡是”,指出這樣搞下去,要損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自己說:我是到處點火。
這把思想解放之火在鄧小平的支持下,終成燎原之勢。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高度評價這場討論,并向全黨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改革開放思路的發端
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正面臨著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再次調整產業結構的大好時機。能否抓住這個時機,使中國的經濟起飛,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面臨的新的挑戰。
鄧小平再度復出后,在他的推動下,中國人再次睜眼看世界,中國再次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1978年,有12位副總理和副委員長以上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20次訪問了50多個國家。鄧小平先后4次出訪,到過8個國家。“最近我們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們落后。什么叫現代化?五十年代一個樣,六十年代不一樣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樣了。” 鄧小平說。
鄧以寬廣的世界眼光,深刻把握世界大勢,敏銳地指出要以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作為中國發展的起點,并要求樹立這個雄心壯志。為此,他說:我們要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來建設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要虛心學習外國一切先進的東西,學習和借鑒外國的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1978年9月,鄧小平在視察東北三省時指出:世界天天發生變化,新的事物不斷出現,新的問題不斷出現,我們關起門來不行,不動腦筋永遠陷于落后不行?!耙锩?,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補補?!编囆∑降脑?,斬釘截鐵,擲地有聲。
在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推動下,改革開放引起中央領導層的重視。1978年7月至9月召開的國務院務虛會,明確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問題。9月召開的全國計劃會議提出經濟戰線必須實行三個轉變:一是要把注意力轉到生產斗爭和技術革命上來;二是把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轉到按照經濟規律辦事、把民主和集中很好地結合起來的科學管理的軌道上來;三是從閉關自守或半閉關自守狀態轉到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利用國外資金、大膽地進入國際市場的開放狀態上來。可以看出,這兩次會議是中央領導層重視改革開放的重要開端。

到這時,改革的呼聲同樣在基層涌動。1978年11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收到北京一家工廠的一位技術員的來信。信中對改革企業的管理制度問題提出建議,其中包括讓會管理的人有權、建立崗位責任制、實行崗位津貼等內容。鄧小平在來信上批示:可印發工作會議各同志看看。這件事充分表明,改革開放已成為從上至下的共同愿望和普遍要求。
盡管在1978年,改革開放的思路還只是一個發端,在實踐上也剛剛艱難地起步,但按照這個思路走下去,中國必將走上全面改革開放之路。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正是鄧小平。
轉機和新路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人不僅需要從這場內亂中解脫出來,更需要從總結沉痛的教訓中奮起,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重新思考自己的發展道路問題。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付出艱辛努力并取得積極成果,但是,也遭受過嚴重挫折?!拔母铩苯Y束后,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把國民經濟搞上去,迎頭趕上世界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成為當時人們普遍的急切心理。
鄧小平及時地把工作重點轉移問題提到黨和國家的議事日程上來。1978年9月他在東北視察時,明確提出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最遲在10月,鄧小平的建議已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贊同,并決定在11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討論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問題。
這次中央工作會議原定議題是討論經濟問題,因鄧小平提議討論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并得到中央政治局的認同,所以又增加了這項議題。這就改變了會議的方向。
按照事先的安排,鄧小平在這次會議上的講話,主題是工作重點轉移問題。
中央工作會議開幕后,鄧小平出訪歸國。他在了解會議討論的情況和社會上發生的情況后,改變了原來的思路。他親筆擬定講話提綱:解放思想,開動機器;發揚民主,加強法制;向后看是為了向前看;克服官僚主義,人浮于事;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加強責任制……很明顯,鄧小平對講話內容的基本設想改變了。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已不僅僅停留在工作重點轉移問題上,而是在思考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問題了。鄧小平講話思路的這一改變,再次改變了中央工作會議的方向。
鄧小平的這篇講話,提綱挈領地抓住了歷史轉折中最根本的問題,提出了黨和國家繼續前進的方向和指導思想,清晰地表達了作為第二代中央領導核心的鄧小平的治國方略。它最重大的意義,在于提出了未來中國發展的新道路,宣告了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宣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
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災難之后,我們再來看1978年,再來看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的歷史性轉折,何嘗不是一種歷史進步的補償。以1978年為轉機,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開辟這條道路的領頭人,正是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