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在哪里:永不停息的尋覓
1990年夏天,一個6歲的小男孩與父親擁擠在一列悶熱的火車里,彌漫著餿汗味的車廂搖來晃去,父子倆的汗水摔在了赤裸的上身和地板上。盡管很熱,可小男孩還是緊緊拉著爸爸的手,以免被擁擠的旅客擠散。“爸,”男孩有些膽怯地說,“我媽去哪兒了?別人總罵我是野孩子……”男孩的話還沒說完,眼眶里已經涌滿了淚花……
“你媽早就死了!”父親一下子甩開兒子的手,發(fā)怒了……一天后,父子倆來到了山西大同,在離市區(qū)不遠的一家個體煤礦扎根了。父親在下井挖煤之前,將兒子送到附近的小學讀書,并給他起了名字:梅國華。
1984年秋天,梅國華出生在四川省宜賓市龍華鎮(zhèn)。在小國華的記憶中,從來就沒有媽媽的影子。記得4歲時,一次當他看見同村的一個媽媽領著小伙伴玩時,忽然感到自己缺少了什么。于是,他飛快地跑向山里。在山腳下,小國華遠遠地聽到了爸爸掄起重錘敲擊鋼釬那縈繞山谷的回響。爸爸是個個頭高大的石匠,看到兒子風風火火地跑來,格外愜意,他掄鐵錘的勁頭更足了。
“爸,我媽呢?”兒子喘息著,還沒停下就開口問爸爸。
爸爸一下子愣住了。兒子看到,他那沾滿白色石頭粉末的臉一下子變得潮紅,繼而大聲說:“死了!”接著,父親賭氣似的狠狠地敲打著鋼釬,堅硬的釬尖上,不斷揚起白色的巖石粉末……
一連幾天,爸爸都沒有再跟兒子說一句話。孩子知道,一定是他的問題得罪了父親。他更知道,如果再追問下去,他一定會挨巴掌。但在他的心中,多么想知道媽媽是怎么“死”的。后來,他看到村里一個伙伴給他媽媽上墳,才知道人死了是要埋起來的。他便對爸爸說:“我也給我媽上墳去……”
爸爸仍在打磨著石頭,一個做工精細的石獅就要完工。當他聽了兒子的話后,氣憤得一錘將獅頭砸下了一角:“你媽死在外面了,沒有墳!”
不久,為了生活,父子倆輾轉來到了山西大同。1995年冬天,父親所在的煤礦發(fā)生了瓦斯爆炸,這次事故使他永遠失去了右腿。小國華不得不攙扶著爸爸回到了四川老家。從這天起,小國華從爸爸手中接過了一串鑰匙,成為支撐這個家的新主人。
一次,小國華在清理爸爸從山西帶回的箱子時,意外地發(fā)現了壓在箱底的一張黑白照片。看得出來,照片上的男人正是爸爸,而那個扎辮子的女人,一定是他一直追尋著的媽媽!
這天,爸爸流淚了:“兒子,我不能再瞞你了。因為我脾氣暴躁,在你6個月大的時候,我和你媽就離婚了,從此她也就再也沒有了音訊。這么多年來,我總是放不下她,就一直偷偷地留著這張照片……我曾想永遠對你瞞下去,可現在我不能這樣做了。要是你能找到她,我也就放心了……”
爸爸還告訴小國華,媽媽的老家在宜賓一個名為土梁的小山村。小國華找到那里,媽媽的老家已空無一人。鄰居告訴他,媽媽離婚后,和她妹妹一起到重慶打工去了,此后再也沒有了消息。小國華尋找媽媽的念頭更加強烈了,他暗下決心:不管受多大的罪,都要找到媽媽。這年暑假,他一個人擠上了去重慶的汽車。但茫茫山城全是陌生的面孔,哪里有媽媽的影子啊!幾經尋找沒有結果后,他只好重新回到了家里。
但是,重慶這座城市緊緊鎖住了小國華對媽媽的種種想象,他總感到霧中的媽媽在等待著她的親骨肉靠岸。日子就這樣在小國華夢一樣的想象中一天天過去……
1998年春天,剛上初中的小國華因家庭貧困不得不輟學回家。出于對媽媽的想念,他選擇了去重慶打工。“尋人啟事:羅興銀,女,44歲,宜賓人……”在酒店打工的日子中,小國華寫下了一張張尋人啟事,半夜悄悄將它們貼到重慶的大街小巷……
在那些艱難的日子里,曾有幾個人向他提供線索,但最后都是一場徒勞。一次,一個30多歲的男人打來電話說知道羅興銀的下落,約小國華出來。這個男人說要先付300元的信息費,而小國華說找到他媽媽后再付。這時,這個男人兇相畢露,對著瘦小的小國華就是一陣猛打,然后搶走了他口袋里積攢了兩個月的300元錢。
大半年過去了,小國華張貼了無數張尋人啟事,但最終還是沒有見到媽媽的蹤影。后來,他先后去了資陽、成都、貴陽、長沙……在艱難的打工生活中,梅國華始終沒有忘記隨時張貼“尋人啟事”。盡管他知道自己的行為如同大海撈針,但有了這份信念,就仿佛與媽媽同時有了一根靈魂的支柱。每年回到老家,他都忘不了去媽媽的老家打聽她的下落。但讓他失望的是,沒有人能告訴他關于媽媽的消息。
好兄弟,打開你塵封十幾年的心靈秘密
2002年冬天,在西安打工的梅國華收到了爸爸的來信:“兒子:快要征兵了。這期兵是去東北,你不是說媽媽老家的鄰居說‘她有可能去了北方’了嗎,你去當兵吧,到部隊好好鍛煉。再說,去北方,找你媽媽也更方便一些……”
梅國華立即趕回了家。很快,他順利地通過各項檢查,成為了一名入伍戰(zhàn)士。臨走時,爸爸拄著拐杖送了他很遠。終于要分手了,爸爸意外地從懷里拿出那張有些發(fā)黃的結婚照,把它塞到兒子的手里,流著淚說:“孩子,別忘了找你媽媽……”
到了駐守在遼寧開原市的部隊后,北方一幅漫天飛雪的景象更讓梅國華想起媽媽。在集訓的日子里,他牢記爸爸的囑托,刻苦訓練,每一項基本功的成績都是優(yōu)秀。而心靈深處,他多么想到外面走一走,尋找媽媽的蹤影。但是,部隊對新兵的管理非常嚴格,不允許他們單獨出去。因此,梅國華根本沒有偷偷張貼尋人啟事的機會。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秘密,晚上,梅國華在被子里打開手電筒,悄悄地寫下了幾百份尋人啟事,壓在床頭等待著合適的機會張貼……
不久,在一次全團的演講比賽上,梅國華所在的連指導員劉延安朗誦了臺灣詩人余光中的詩《鄉(xiāng)愁》:“小時候,鄉(xiāng)愁是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臺下的梅國華不禁淚水漣漣:自己從小就不知道母親在哪里,因為故鄉(xiāng)沒有母親—這比鄉(xiāng)愁不知還要愁上多少倍啊!
梅國華表情上的變化,被細心的劉延安看在了眼里。在他心目中,梅國華聰明、肯吃苦,每一項訓練都比別人努力。但是,從梅國華的眼神和表情中,他感到這個新兵心里好像有種說不出的沉重。比賽結束后,劉延安找梅國華談心:“國華,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梅國華連忙說:“沒有,家里都挺好的。”
梅國華最怕別人知道了他心中的秘密。因為他知道,部隊里要求特別嚴格。入伍后的多次新兵教育中,一個雷打不動的內容就是消除想家的心理,而他對媽媽的依戀比想家更迫切、更重啊!另外,從小媽媽就離開了自己,這種不幸本身就讓他很自卑。
那天,梅國華在給父親的信中這樣寫道:“爸,在日常的訓練中,我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前半年的新兵生活很緊張,我把精力都用在了訓練上,等后半年有機會單獨出去了,我再將那些尋人啟事張貼出去。尋找媽媽的事在我心里一直放不下,我不甘心永遠見不到她。等幾年后我退伍了,我要走很多城市,一定找到她……”

很快,爸爸回信了:“兒子,我完全支持你,自從殘疾后,我也漸漸想通了。你長大了,應該找到自己的母親,也許她已經成了別人的妻子,但她永遠是你的親媽。你應該擁有這份親情,也應該去盡一份孝心……你媽最明顯的標志是右下額有一顆黑痣……”
2003年國慶節(jié),梅國華終于有機會單獨出去了。那幾天,他發(fā)瘋似的將隱藏了幾個月的尋人啟事張貼在火車站、電線桿及街頭建筑物上。
10月5日,連指導員劉延安的妻子來看望丈夫。當劉延安在火車站外等候妻子時,旁邊墻上一張手寫的尋人啟事引起了他的注意,尋人啟事的聯系人是梅國華。梅國華?難道就是連隊的那個新兵嗎?劉延安再次仔細查看后,得到了肯定,因為尋人啟事上的電話號碼正是連隊里的電話。突然間,劉延安明白了這個新兵臉上為什么一直掛著濃濃的憂郁,他有一種說不出的悲涼:這個好戰(zhàn)士的內心深處,竟埋藏著這么大的不幸……
回到連隊后,劉延安將梅國華叫到家里來吃飯。為了不刺傷他的自尊,劉延安沒有直接說出看到了尋人啟事的事,而是在飯后和他嘮起了家常:“我的老家在黑龍江農村,兩年前,我含辛茹苦的母親去世了……”這時,梅國華兩眼發(fā)澀。劉延安趕緊問:“小梅,你母親是不是叫羅興銀?”
梅國華一時愣住了。在指導員面前,他再也無法隱瞞下去了。于是,他講述了自己十幾年來尋找母親的坎坷經歷……一字一句,讓指導員聽得淚水直在眼眶打轉。他想:這個新兵有這樣的沉重的心事還能做到如此優(yōu)秀,他要頂住多么大的心理壓力啊!最后,劉延安拍拍梅國華的肩膀說:“說出來就好,不能再瞞下去了。來到了部隊,就要把部隊當成家,我和戰(zhàn)友們就是你的兄弟。現在,你還有個母親可以找,而我的母親卻再也找不回來了,所以你不要有任何思想負擔,大家都來幫你想辦法!”
全團作戰(zhàn):萬封友愛求助信全國大尋親
很快,劉延安向連長匯報了梅國華的情況,并召集排長、班長座談。大家約定,發(fā)動全連官兵通過自己家鄉(xiāng)的武裝部找公安部門,看能否查到“羅興銀”的情況,另外,請假回家探親的戰(zhàn)士,也要到當地派出所查一查,看有沒有“49歲的女性羅興銀”……
很快,一封封尋找戰(zhàn)友母親的信陸續(xù)發(fā)往湖北羅田、廣西憑祥、湖南華容、河南焦作……一排三班的戰(zhàn)士蘇明在給黑龍江安達縣武裝部寫信時這樣說:“我的同連戰(zhàn)士梅國華的母親19年前離家出走了,這位戰(zhàn)士尋母心切,一直找了十幾年時間。在連隊里,梅國華是我們新兵的榜樣,他尋親的坎坷經歷深深地感動了我們。為了幫助他找到失散多年的母親,我們全連官兵都與家鄉(xiāng)聯系,查找他母親的情況,請你們幫幫忙,到公安部門查一查有沒有一個叫羅興銀的49歲的女性……”
二排二班戰(zhàn)士鄭通在給家鄉(xiāng)四川奉節(jié)武裝部的信中寫道:“也許這樣尋找的成功概率只有萬分之一,但這萬分之一的成功也許就掌握在您手里,請幫他一下吧……”
來自福建壽寧縣的林清會回家探親時,在老家只待了三天就去了縣公安局。因為他知道自己這次探親還帶著一個特別的任務:查詢“羅興銀”的情況。這天,他帶著連隊的介紹信來到了縣公安局戶籍科,要求查閱一下全縣叫“羅興銀”的人。在公安部門的積極配合下,查出全縣共有137個“羅興銀”,其中絕大多數為男性,僅有兩個女性,且年齡與要找的“羅興銀”相差甚遠。但林清會還是詳細調查了這兩個女“羅興銀”的基本情況,在完全否認不是要找的人的情況下才作罷。
一個月后,反饋信陸續(xù)寄回了連隊,但內容卻讓劉延安等連隊領導越來越失望。“經查,四川三臺縣共有11名女性叫‘羅興銀’,但沒有一個是來自宜賓的,而且年齡也不符。”“叫羅興銀的女性在內蒙寧城縣共有6個,無一位系四川戶口遷移至此。經仔細排查,貴連隊要找的羅興銀不在本縣,在此表示遺憾。”……
2004年1月,就在梅國華被評為優(yōu)秀士兵的時候,連隊官兵為他尋找母親的行動以失敗而告終了。而這件連隊官兵為戰(zhàn)友尋親的事已被團政委陳本忠、團長李全興知道了,兩位首長看了一封封各地反饋回來的信后,動情地說:“多好的新兵連!這才是真正的戰(zhàn)友情啊,每個戰(zhàn)士的事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我們全團的官兵都行動起來,一定要尋找到梅國華的母親!”
很快,一個由團政委陳本忠、團長李全興直接負責的“尋親小組”成立了。全團官兵迅速行動起來,他們將一封封飽含激情的求助信發(fā)往每一個戰(zhàn)士家鄉(xiāng)的武裝部。
某連連長盧洪波在給家鄉(xiāng)湖南益陽武裝部的求助信中說:“現在,全團所有官兵都在為新兵梅國華尋找母親,請家鄉(xiāng)的弟兄們幫忙查一查……再回家鄉(xiāng)時,我多敬你們幾杯酒!”
來自重慶農村的機關戰(zhàn)士于進喜在求助信中說:“武裝部的領導,您好,全團官兵在行動,但有你們的重要參與才能落到實處,才能使這場特別的作戰(zhàn)有氣勢……”
“××縣武裝部:來自四川的我團新兵戰(zhàn)士梅國華,19年前與母親羅興銀失散了……”——在全團官兵“一人一封求助信”的特別行動的同時,團機關軍務股還印制了幾千份“尋親”公函,發(fā)往團內官兵家鄉(xiāng)外的縣區(qū)武裝部。此外,團政委、團長還要求,由團內各個連隊的指導員負責,向近幾年來的復員兵各發(fā)一封求助信,讓他們在各自的家鄉(xiāng)查找“羅興銀”……
一時間,萬余封求助信帶著部隊的溫暖和戰(zhàn)友的友愛,以排山倒海之勢發(fā)往吉林、寧夏、廣東、海南、湖北等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為了一位同團的小兄弟,這種特別的“尋親作戰(zhàn)”氣勢磅礴!
春天到了,當北方河邊的柳樹吐綠,當原野的小花綻放的時候,團內的官兵們正在仔細地查看著一封封來自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qū)縣級武裝部的反饋信。盡管打開每一封信件,都沒有他們期待的好消息,但他們卻感受到了各地武裝部和公安部門的深情厚意。
4月20日,一封來自河北保定市武裝部的信件引起了官兵的注意:“本武裝部收到家鄉(xiāng)軍官、你團排長李志雄的關于為梅國華尋找母親的求助信后,非常重視,也為你團這種真摯的戰(zhàn)友情所感動……經我們到公安局反復排查,保定市區(qū)及所轄幾個縣內共有6個叫羅興銀的女性,其中有一個年齡吻合,系四川宜賓人……現在她的戶口所在地為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古城鄉(xiāng)東足里村……”
這一信息立即讓官兵們的心高高懸起:梅國華的母親有消息了!團領導立即下令,指派排長李志雄即刻奔赴河北唐縣。
兩天后,在當地武裝部和村委會的配合下,李志雄來到東足里村找到了正在田間勞動的羅興銀。當他仔細詢問羅興銀的身世后,一切都印證了,眼前這位臉上寫滿滄桑的婦女正是梅國華的母親!原來,十幾年前,羅興銀流浪到保定后,嫁給了這里的一個農民。李志雄抑制住心中的激動,問她:“大娘,您在四川宜賓是不是有個兒子?”羅大娘立刻流出了眼淚:“是的。他今年應該19歲了,我曾經回宜賓找過他,但沒有找到,聽別人說他和父親去了山西……這么多年來,雖然我在這里成了家,但這個兒子我始終放心不下……”
2004年5月8月,梅國華所在部隊邀請羅興銀到遼寧開原作客。這天早晨,當列車停靠在站臺,羅興銀蹣跚地走出車廂時,梅國華走上前去,與媽媽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時,官兵們掌聲雷動,祝賀這對母子20年后的重逢……幾天后,梅國華依依不舍地將母親送回了唐縣。
得知兒子找到母親后,梅國華的父親在信中這樣對兒子說:“孩子,你多年的夙愿終于了結了,爸爸真的為你感到高興!你要在部隊繼續(xù)好好干,要多和母親聯系,好好珍惜你們之間這份遲來了十多年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