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之一,因古字中“五”與“午”通,故另有“端午”、“重午(五)”之稱。而“五”字又是單數,屬陽,便俗稱“端陽節”。這一天,民間有許多很有風趣的習俗。如制艾虎、懸菖蒲、飲雄黃酒等。后來,又增添了吃粽子、劃龍舟的習俗。據說這一切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那是公元前278年,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眼見君王寵信奸佞,國家滅亡在即,自己卻回天無力,便在極度悲憤之中于五月五日投入汨羅江。人們為了不讓其葬尸魚腹,就在水中投下大批粽子等食物,供水族們食用,江上龍舟也競相打撈屈原遺體,便逐漸形成了這種習俗,遍及南方各地。
在北方的青海河湟地區,另盛行著一種繡香包、贈香包、戴香包的習俗、情趣尤濃。世居這里的漢、回、土、藏、撒拉族農家婦女,歷來很看重針線活兒,視針線活兒為女子能干與否的標志。女子出嫁時,就有“擺針線”一項,這就是把姑娘縫做的陪嫁衣物,亮在婆家及眾鄉鄰面前,質差線粗則無疑使新娘的娘家人丟臉。因此,河湟人家的姑娘打小時候起開始飛針走線學針線手藝。這樣,端陽節繡香包兒,自然是河湟姑嫂們顯能的機會了。
香包用料多是縫做綢緞衣服時剪下來的零碎布片絲線和山野里生長的香草。香草有草香、石香之分。草香山野里多有生長,稈高尺許,開著白生生的小花。做香包前,把連根挖下的香草曬干,將枝、葉、花朵和根一起揉碎使用。
石香比草香香味濃些,而采集也相對困難,多長在遠山的石崖縫里,有三、四寸高的身段,指甲片大的綠葉,開著藍瑩瑩的小花。
河湟農家姑嫂們,平時都很注意購買五顏六色的絲線,收藏五光十色的綢緞碎布片。每當端陽節快來到的時候,她們便在農活間隙,或雨天休息的炕頭上繡起香包來。有三、五個一堆的,有四、六人一塊的,相互學習,別出心裁。那出自農家女兒手中的香包兒,可是一件件精美的布藝呵。這兩年,由于市場經濟的影響,有的農家婦女把自己做的香包,拿到城里出售,沒曾想買的人還很多,尤其是國外來的游客更為喜愛。做為旅游品購買,香包也走進了市場。
河湟農家婦女繡出的香包,不但樣式眾多,纖巧玲瓏,還大有名堂哩。大的香包一般都有一個主題,什么“并蒂蓮花”,蓮藕上開著兩朵白蓮花;什么“蓮生貴子”,蓮花蕊中坐著一個胖娃娃;什么“吉慶有余 (魚)”,一個凈肚娃娃懷抱一條大鯉魚。還有大老虎、小白兔、鹿羔兒、貓娃兒的,花草蟲魚,應有盡有。心靈手巧的姑嫂們,還繡出佛手觀音、大肚子彌勒佛,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一個主題大香包上,又常連著三、四個小香包,什么繡球、煙袋、蘿卜、辣椒等……每個香包,還用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絲線打穗子,掛在胸前,連在背后,穗子隨著身子走動,飄來飄去的煞是好看。
青海人在端陽節,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歡連香包,說連香包能“祛邪免災”,類似南方人佩戴艾虎。大人把香包連在襯衣內,孩子們佩戴在胸前或背后。端陽節早晨孩子們身著新衣,連著流金溢彩的大小香包,跑跳起來,香氣撲鼻,顯得格外搶眼。如果哪家的孩子沒有連香包,哪家的女子就要被人們奚落和笑話的。
河湟農家姑嫂,更喜歡視香包為愛情的信物,在端陽節給情人送香包。一首民歌里這樣唱道:墻頭上蹲著個鸚哥兒,鸚哥兒擺動著尾巴;你給我繡給個香包兒,我給你買一聯手帕。①饋贈情人的香包,一定要在五月初四前送到情人的手中,不然認為失去了贈送香包的情意,所以民歌中又告訴贈香包的人:繡下的香包端五連,端六拿來再不要了。
這種當做愛情信物的香包,繡工精細,多是用紅緞做的,有兩個棗兒并在一起、大小形狀是兩顆緊貼在一起的心,表示與情人心心相印,永不分離。香包的上端綴著一個金絲線的扣環,是往鈕口上連著用的。端陽節過后,便做為珍貴的紀念品鄭重保存起來。有的到第二年端陽節拿出來再連,表示他們之間愛情依舊。定親未出嫁的姑娘,在男方家端陽節前來送“節禮”時,必須要做兩顆心相連的香包,送給未婚夫,作為回贈的信物。
二
青海人習慣將中秋節稱“八月十五”。這時節,正值家鄉五谷豐登,果熟瓜落的農事季節,一年辛苦,春華秋實,吃新麥子面,吃新鮮瓜果,這種“吃新”的心情是何等快樂?又恰逢“月到中秋分外明”,望著天上的滿月,親人團聚,沉浸在幸福之中,“月圓花好人長壽”的心情,該又是何等令人歡欣??!為此,人們又稱中秋節為“豐收節”、“團圓節”。過中秋節,青海人有蒸月餅、獻月餅、送月餅等項活動,隆重而風趣。
中秋節頭樣大事是蒸月餅。青海農家的月餅堪稱面塑藝術,月瓶之大、之精、之香和花樣之多,色彩之艷,可敵食品店出售的京式、廣式等各式糕點。
蒸做月餅,這可是青海農家婦女顯手段的機會。中秋月餅有大、小兩種,均用蒸籠蒸做。大月餅一家只做一個,一扇直徑尺五左右的大蒸籠里也只蒸一個,是供祭“月神”用的。小月餅一扇大燕籠可蒸四、五個,直徑也不小于五、六寸,是饋贈親友用的。月餅蒸做的第一道工序,先是將揉好的面團分層搟開,每層上面抹上青油,撒上一種食用“色素”(即用香、色、味俱備的綠豆、姜黃、紅曲和紅黃相間的紅花等研成細粉的食料),有的還加上紅、白糖粉,然后層層相疊一塊卷起來,切成塊形,摶成饅頭狀。就成了月餅的餡,再在外面包上一層白色面皮。這樣蒸出的月餅,切開時會看到斷面上十層八層的紅、黃、綠等不同顏色,十分艷麗,吃起來香酥可口。
做月餅的第二道工序是“貼花花”。就是在摶好包有面皮的月餅面上,用較硬的面拼貼圖案。這項活兒要比做餡兒精細得多。農家婦女們用捏、拼、摶等技法,靈巧地把軟硬不等的面塑成各種玲瓏小巧的動物、花卉,蘸上清水貼在包有白色面皮的月餅上。圖案中有象征人壽年豐的雙喜圖,兩枚麥穗中嵌上一個紅色大壽桃;有象征乾坤的太極圖,日月交映,一條長蛇仰首對月②。還有牡丹、蓮朵、菊花、竹葉等各種花草,栩栩如生,使一個個出籠的月餅倍增意趣。
中秋節晚上的祭月儀式更是盎然多趣,現在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當沉沉暮靄降臨大地時,家家大人在庭院中心或西、北屋檐下,擺起供桌,木盤中間呈獻上一個大月餅,周圍四個碟子里壘塔似的盛滿西瓜、花青、蘋果、梨子之類的新鮮瓜果,并供有一碗滿滿的清水和一面圓圓的鏡子。有的人家還要點燃紅燭,焚香煨桑來祭祀“月神”。全家老少靜靜地供候桌旁,待一輪皎皎的明月從東山頭冉冉升起露出笑臉時,大家也頓時喜笑顏開。老年人先將月餅、瓜果掐取少許,對著月亮向空中一一拋去,說是對“月神上食”。接著舉起斟滿酒的盅子,虔誠地祈禱幾句,多是祝福出門人四季平安,家里人和睦有福之類的吉祥話。這種對月述懷,不正應和了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良好心愿嗎?
祭罷“月神”,就將大月餅切開共餐,把瓜果分給全家人。家人有暫時外出的,定要留下一份月餅和瓜果。一家人在皎潔的月光下,吃著香酥味美的“團圓月餅”,嚼著甘甜清涼的“團圓瓜果”,盡情地笑談,那情景別有一番味兒
相互贈送月餅,也是青海人中秋節的一個重要禮俗。從八月十六日起,從早到晚,鄉村道上送月餅的人絡繹不絕。那配對成雙的年輕夫婦更為顯眼,籃子里提著月餅,上面蓋著花花頭巾,她們步行,不辭路遠,小心翼翼的生怕碰掉了月餅上的“花花”!當把完好的月餅送到親友家的大紅柜上時,誰能體會到他們最大的樂趣和情感上的滿足呢?更有情趣的是重在“禮尚往來”,你送來了月餅,我也要去回送一趟。即使忙得不能去回送,當親友走時,定要在親友的籃子里回贈自家蒸做的一對月餅。
中秋節這種贈送月餅,除訪親拜友,相互祝賀一年豐收,全家有福的良好心意外,還有“博覽月餅”的用意。當送月餅的親友們走后,媳婦隨婆婆,女兒跟媽媽來到堂屋柜前,對眾多的月餅開始觀賞品評起來。大家指指點點,有贊有評,有褒有貶,嘻嘻哈哈,一片歡樂。朋友,你能說這不是一次分散在千家萬戶中的月餅展覽和學習面塑藝術的良機嗎?俗話說得好:“內地人的菜,青海人的饃”。怪不得青海農家月餅的蒸做,有如此的高妙哩!注:
①手帕原是青海農家婦女用的絲織長頭巾,價錢較貴,長約3—5尺,寬尺2。一聯,即一條。
②傳說蛇是月神的衛士,過去人們把月蝕說成“蛤蟆吞食月亮”。而蛇能吸吞蛤蟆,使月亮解災消難。這種“花花”多貼在祭“月神”的月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