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9日,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由于經常性地畏懼接觸新事物,由此而產生的恐懼壓力心理可能會導致壽命大大縮短。
眾所周知,壓力會對健康有許多影響,如傷害腦細胞、降低腦細胞的活性等等,但在某些情況下,壓力也能夠提高對炎癥的免疫力。因此對于單個個體一生中壓力產生的影響是難以測量的。
剛出生后不久的老鼠,跟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它們對于未知的新事物表現出了一系列的反應:或是無助恐懼地畏縮,或是毫不猶豫地體驗。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小實驗老鼠的遺傳差別,研究學者分別從14個不同的鼠窩中挑選出14對幼鼠作為實驗對象,而每對幼鼠中,一只天性膽怯,一只天性勇敢。研究結果發現,在經歷過一次新體驗后,膽怯幼鼠血液中壓力荷爾蒙的水平比勇敢的幼鼠的高出20%。
而“新事物恐懼心理”對于老鼠壽命的影響也是驚人的:受試的膽怯老鼠的平均壽命是599天,而勇敢的老鼠的平均壽命是701天。研究學者還計算出,那些對新事物有恐懼心理的老鼠的死亡率比那些勇敢接受新體驗的老鼠高出60%。
目前,“新事物恐懼心理”與壽命長短的關系是否也存在于人類,這點尚未得到證實。一個復雜的原因是,現在的兒童往往受鼓勵去克服恐懼,這可能自小就改變他們對于新事物和陌生人的反應,難以進行控制實驗。
研究學者補充說,畏懼行為和無畏行為對于一個物種的發展都是有益的。無畏促使長壽,這固然是好事,但如果處于危險的環境,如出現掠食性動物或者有毒植物,那么那些因畏懼未知新事物而逃離的個體就有可能在日后延續后代遺傳基因。摘自《大眾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