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是否需要喝水
未滿4個月的小寶寶因為尚未添加副食品,飲食來源幾乎完全靠吃奶,而母奶或奶粉沖泡(正常方法沖泡)的奶水,其中85%以上是水分,吃奶與喝水幾乎是一樣的意思。奶水內含有嬰兒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寶寶就是靠著吸取奶水內的“熱量”物質,來構筑自已的身體,逐漸長大。
如果寶寶奶水吃得已經足夠多,每天每公斤體重超過100毫升的奶量,且體重在正常范圍內,每天小便量亦適量(不論流汗量多寡每日約排尿六至八次)顏色也清淡不黃濃,即表示寶寶身體的水分已足夠了,不需要刻意再喝水了。副食品中的蔬菜、水果也含有極充分的水量,寶寶如能吃也可攝取水分,就不需要額外給水喝。
但如果寶寶奶水喝得不足,每天每公斤體重未達到100毫升的奶量,且體重在正常范圍以下,那么與其喝水還不如多喝奶,因為純水(即一般的開水)除水外,并不含任何的營養物質。
每次喝完奶后,如能習慣性的再給寶寶喝兩口水,可以清除口腔內剩余的殘渣,保持口腔清潔衛生。
(上海許德文)
孕婦為何容易發生小腿抽筋?
半數以上的正常懷孕婦女可發生小腿抽筋。最早在懷孕2個月,最遲在懷孕8個月以后,絕大部分在懷孕3~8個月之間發生小腿抽筋。該癥狀實質上是由于小腿后部腓腸肌痙攣性收縮而產生的劇烈疼痛,俗稱小腿抽筋或腿肚子轉筋。
正常情況下,人體血中鈣的濃度平均為1.19毫摩爾/升(2.38毫克分子/升),其波動幅度甚小,是維持肌肉神經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孕婦為滿足自身及胎兒生長發育,對鈣的需要量明顯增加,但由于膳食中鈣及維生素D(可幫助鈣的吸收)含量不足或缺乏日照影響鈣在人體內的吸收;加上胎盤、子宮循環建立后,自懷孕3個月開始母體血容量增加,血液被稀釋等因素,導致血鈣水平下降,增加了肌肉及神經的興奮性。夜間血鈣水平比日間要低,故小腿抽筋常在夜間及寒冷季節發作。小腿抽筋屬于輕度缺鈣,嚴重時可引起手足抽搐。
抽筋引起小腿局部劇烈疼痛時,只要將足趾用力搬向頭側或用力將足跟下蹬,使踝關節過度屈曲,腓腸肌拉長,癥狀便可迅速緩解。
小腿抽筋的保健措施,主要是多攝入含鈣豐富的食品,適當的戶外活動,接受日光照射,便可以預防缺鈣引起的小腿抽筋,必要時還可服用鈣片和維生素D。(江西省彭澤縣中醫院1074-03信箱劉國應郵碼:33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