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大戟屬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亦稱紅芽大戟野紅參,中醫以其根入藥,有類似人參益氣生津補益脾胃的功效。
近年來,紅大戟用量成倍增長,年需求幾十萬公斤,主產地云南、廣西、廣東等省只有零星分布,年總產量不足2萬公斤,且逐年減少,野生資源已瀕臨枯竭,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因此,發展種植紅大戟將會大有“錢途”。
一、種植環境及經濟效益分析
云南省永仁縣幾位頗有經濟頭腦的藥農,歷經數載觀察野生紅大戟的生長情況并采挖野生資源移植庭院和菜園喜獲成功,創下667平方米(1畝)產值3萬 ~ 3.5萬元的經濟效益。
紅大戟可露天種植,亦可大棚溫室栽培,栽后12 ~ 14個月便可采挖。以667平方米計算,其經濟效益分析如下:
投入:種苗5000元,肥料300 ~ 350元,合計5300 ~ 5350元
產出:紅大戟干品300 ~ 350公斤,單價110 ~ 120元/公斤,合計33000 ~ 42000元
效益:27700 ~ 36650元
二、種植技術
紅大戟為野生多年生草本藥材,株高50 ~ 80厘米。花期6 ~ 7月,果期8 ~ 9月,生長于陽光充足、溫暖的荒山草坪及雜草叢中。耐干旱、貧瘠,不耐寒。喜氣候溫和且濕潤的環境,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沙質土壤或夾沙土壤種植較佳。
前作收獲后,將土壤深耕20 ~ 25厘米,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廄肥或土雜肥1500 ~ 2000公斤,加普鈣50公斤,均勻撒施土中做基肥。栽種前,再淺耕一次,然后開溝理畦,畦寬1.5 ~ 2米,長依地勢而定,四周整好排水溝以利排水。
繁殖方法:分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8 ~ 9月采摘成熟花序在陽光下曬干備用,待來年春季育苗,但此種方法成功率只有5% ~ 10%而且生育期較長,不宜采用。一般采用種苗繁殖,在3 ~ 4月直接挖取野生種苗,邊挖邊移植,在整好的種植地按行株距10厘米 × 5厘米開穴平栽入溝內。栽入深度應做到深不埋心,淺不露根。栽后澆一次定苗水以利成活。以后視土壤墑情適時澆水,整個生育期土壤濕度應始終保持在60% ~ 65%,即以用手捏成團一搓即散為佳。
田間管理:苗齊后,結合施肥667平方米用尿素5 ~ 10公斤溶入淡糞水中澆苗,并結合進行中耕除草,鋤草宜淺不宜深,應做到田園潔凈。
采收及加工:除留種的植株以外,其余植株的花序一律摘除,以利提高產量。冬天莖葉發黃倒苗時,小心挖起塊根分株的種苗,照樣移栽于地內并用秸稈薄膜覆蓋越冬,春季拆除覆蓋物,仍同前期方法管理直到采收。(云南省永仁縣蓮池鄉羊早舊乍村17號 唐云永 郵編:65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