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外出打工的農民經過數年辛勞,學到了技術,手里有了積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心中難以割舍的戀鄉情結愈來愈強烈,加之老家還有需要贍養和撫育的親人,于是一些人開始攜款還鄉。如何發揮這些返鄉農民的技術、資金優勢,引導他們實現再創業,富裕小家,造福大家呢?針對這個問題,前段時間本欄目已向廣大熱愛“三農”事業的人士征稿,得到了大家的關注,紛紛投來稿件介紹當地的先進典型。下面我們摘編部分來稿,看看他們是如何做的。
輸出與回流形成共振效應
近年來,河南省上蔡縣巧做勞務輸出文章,一方面全力組織農村剩余勞力有序輸出,一方面實施“引鳳還巢”工程,引導擁有一定資金、技術的外出務工人員還鄉,為家鄉的經濟建設做貢獻,從而形成了輸出與回流的“勞務共振效應”。早在20世紀90年代,上蔡縣就有組織地向沿海和邊疆地區輸出農村剩余勞動力,加上季節性外出打工的民工,全縣外出務工人員達到26萬人,年掙回11億元。針對這一潛在的巨大經濟優勢和勞務現象,上蔡縣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從資金、場地等方面予以扶持,為他們優先登記發放營業執照,優先解決土地和經營場所,優先提供水、電、通訊等配套設施,同時,對成績顯著的回鄉創業人員,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表彰和提拔重用。優惠的政策、感情的交流、寬松的投資環境,使大批在外務工人員深受鼓舞,新的創業熱潮在上蔡涌動。
把外面的精彩搬回家
走進四川省南部縣楠木區花冠廟村,被村民們稱為“江浙型“、“廣東型”、“西安型”的小洋樓,一幢幢地呈現在你的面前,讓你難以相信這里曾是偏僻的山村。這些變化是該村外出打工者們帶來的。去年春節,村里采納40多名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的建議,選址建設集中居住區,并在居住區內興建市場等各種配套設施,以圖大發展。建房設計時,見多識廣的打工者們把他們走南闖北見到的各地民居風格搬進來,集資改造了通往山外的村道,建成了3條街道、80多間鋪面,還建了學校,從而引來了無數商機,在家鄉干起了大事業。
遨游商海競風流
甘肅省會寧縣以每年輸出11萬勞務大軍而成為聞名遐邇的勞務基地。憨厚老實、勤勞苦干、任勞任怨是會寧民工的品牌。數年下來,他們大多掌握了一技之長,開辟了一片天地。其中也不乏一批有為青年致富歸來,報效家鄉。他們做到了學一門技術,辦一個企業,帶一方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群眾。
柳勝利是會寧縣柴門人,中學畢業后,去白銀建筑企業打工,因腦子活、手腳勤,工作業績突出,被派往西安鄉鎮企業大學學習經濟管理,學成回來,被提升為企業的辦公室主任。但他深感和文字材料打交道不是他的長項,虛于應酬、迎來送往不是他的初衷。于是他辭別培養他、重用他的企業,回到家鄉創辦了勝利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公司下設廣告業務部、小肥羊連鎖店,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企業資產已達百萬元,解決當地青年就業60余人。
溫剛是會寧太平人,18歲出外闖蕩,搞過建筑,跑過買賣,最終定位于服裝加工。他先后到蘭州、北京等地拜師學藝、取經覓寶。他在會寧辦起了紳韻西服公司,帶動了會寧職專的發展,解決職專縫紉班學員100多人(次)就業,人均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
在會寧,這種例子不勝枚舉。這些返鄉打工者,他們給家鄉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技術,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新觀念。他們是家鄉的希望,是家鄉的財富。
編后語:如何使這批返鄉農民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再創業,歸納各地的經驗,主要有三點:一是要“引”。引導返鄉農民認識到“小富不是富,大富才是富”;“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富而思源,富而思進”。他們外出學到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是當前農村急需的資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就會逐漸浪費掉;他們帶回來的資金,不求發展也會“坐吃山空”。二是要“幫”。外出農民絕大多數都是做員工,對項目開發、資金運作不熟悉,對家鄉的資源狀況和環境條件也較陌生,這就要求當地政府多幫助他們確定方向,找準路子、保駕護航,讓他們瞄準目標、放心創業。三是要“扶”。政府部門要扶助農民利用好資金,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給予他們支持。對他們手中的資金不要“殺雞取卵”,而要“借雞生蛋”,扶助他們發展起自己的事業。(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