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作弊手段,常有曠世絕活兒。科考夾帶便是一例。
所謂夾帶,是指考試時暗中攜帶的與試題有關的材料。半吊子考生答題時有此作參考,勝算便會多幾分。等到擠掉那些書呆子,混上個舉人進士什么的,日子就美了去了。不過,這個便宜也不好占,其時考場對于夾帶搜查之嚴格,不亞于今天奧運會之檢測興奮劑。諸考生進得考場,先要接受搜身,之后詳查各種考具,之后翻檢隨身食物,逢到饅頭等“大件”,還要切上一刀,勘驗內部。因為一些夾帶制作極精良,稍有疏忽,便會漏網。南京的江南貢院舊址,陳列著一份30頁的夾帶,其長不過7.5厘米、寬僅5厘米,每頁竟密密麻麻印有540個字,全書1.6萬字。此等微縮精品,潛伏在饅頭中絕不會露餡兒。
這江南貢院,光緒癸卯年舉行鄉試時曾發生一樁奇案。據《梵天廬叢錄》記載,當時一個考生在接受搜查時,雖未發現夾帶,但因形色張皇,仍然引起監搜者懷疑,于是命其脫衣受檢。結果,居然在腹股間發現了整篇文章。原來該考生已打通關節拿到考題,并請人代寫了答卷,無奈過于魯鈍背不下來,只得謄寫在肚皮大腿上,打算進考場后脫下褲子抄錄。沒想到穿了幫。主考官聞聽此事,下令“褫其衿而長系焉” ,剝掉該考生的外衣,讓肚皮夾帶曬曬太陽。這下洋相算是出大了。
夾帶之基本功效,是掩護某些人逾越禁則以攫取實惠,故應用范圍甚廣。就連吃喝之中,也常有此事。據《眉廬叢話》記載,清末民初時京城幾個大宅門的太太小姐,常在某尼庵聚會。一日眾女士決定禮佛誦經之后吃齋飯。雖說吃齋,味道卻不能寡淡,廚師只好另外想轍。會餐之日,但見一幫丫鬟婢女守住廚房入口,對各種烹飪原料進行安檢,以防夾帶葷腥。就連洗碗布,也必須換成新的。殊不知,這洗碗布中便有玄機。“此新布之兩面,即涂滿雞脂。入廚后,沃以沸湯,可得最濃厚之雞汁。蓋非此則筍菌瓜瓠之屬,不能使之悅口。”此等夾帶,應該屬于逼上梁山,理雖難容而情有可原。
味之夾帶,上流社會亦有之。努爾哈赤的后代入住紫禁城后,宮中各處多依明制,惟獨對坤寧宮進行了改造,增添了兩口大鍋,用以煮肉祭神。每天要殺兩口豬。這兩口豬,即是用來孝敬神靈的,故而待遇甚高。每天清晨,最早進入東華門的就是它們二位,而且還要乘坐布圍騾車。等候早朝的文武大臣聽到嗷嗷豬叫,便知該出門了,絕對不會誤事。祭神之后的豬肉,則賜與宮中侍衛分而食之。每年2月初,皇帝皇后和各位嬪妃,也要聚集在坤寧宮吃上一回肉。有人曾賦詩記其盛況:“吃肉迎神溯國風,官家舉案樂融融。地衣新襲西洋毯,促坐齊來女御宮。”
祭神豬肉加工時有一規矩,必須白煮,不入鹽醬。興許是怕神靈一不留神患上高血壓,沒處找大夫。凡夫俗子享用此肉,也需同樣辦理,要用解手刀(即隨身攜帶的小刀)將大塊豬肉片薄,淡吃。據說常吃此肉的行家,可以將肉片得大如手掌薄如紙,功夫了得。祭神之肉必須淡吃,乃祖宗家法,任何人不得違背。這一規定當與古人慎終追遠的習俗有關。《禮記#8226;間傳》便曾明確規定,只有在父母去世兩周年舉行大祥祭后,子女才可以使用醋醬等調味品。幸好當時未曾限定兩年不許吃鹽,否則“白毛女”早就有了。
豬肉淡吃,偶爾一兩頓不算什么,今天一些地方還有將其做成甜食的。川菜中的甜燒白,便是以肥膘肉配上洗沙、糯米、紅糖蒸制而成。初嘗者,往往見之心驚而品后稱奇,確實好吃。但天天吃這等無鹽缺醬的玩意兒,則未免讓人膩煩。于是有人便想出了夾帶之術,將厚高麗紙切成方塊,以好醬油煮透而曬干之。待到開吃白肉時,以紙拭刀,以刀切肉,如此咸鮮之味便可滲入肉中,據說味道絕佳。
北京有一砂鍋居,創辦于乾隆六年(1741年),當年生意頗興隆。每日所煮的一口豬,不到中午即告售罄,掌柜的便可摘下幌子回家歇息去了。由此民間流傳開一句歇后語:“砂鍋居的幌子——過午不候” 。足見其生猛。砂鍋居的名菜白肉片,做法其實與宮中并無二致,也是純粹白煮。只是煮后可以用醬油、蒜泥、腌韭菜花、醬豆腐汁和辣椒油等調料蘸食,這才受到食客青睞。
白煮肉配以調料才適口,本為生活基本常識,為何清宮之中卻要沿襲陳規,不做改正?蓋因“祖制”二字重如千鈞,白話兩句變革容易,但真要動一動,就得冒風險,非有極大魄力者絕難推行。祖制不改則難免弊端叢生,“夾帶”流行只是小巫而已。
現如今,紫禁城的祭神肉早已無蹤無影,砂鍋居的白肉片卻依舊賣得火。世間之物,有味畢竟勝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