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21日,國際水協主席麥克爾·羅斯來到中國,此行的目的是落實兩年后將在中國舉辦的第六屆世界水大會。在他看來,這個大會遠比2008年的奧運會更重要。他的理由是:水比運動會更重要,尤其是在中國,有那么多的地方缺水,又有那么多地方的水質讓人難以承受。
國際水協是個世界性組織,有126個成員國,下設54個專業委員會,包括水處理、水供應以及污水治理等所有專業,薈萃了全世界各國水領域研究、管理等方面的專家。
羅斯在擔任國際水協主席前,曾是英國水質督察總長,任期長達10年。更早的時候,他還是英國水研究中心的總經理。在1993年~2003年就任英國水質督察總長期間,羅斯對英國國家水政的制定、水質的監管等許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積累了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
就中國發展中遇到的水難題,羅斯希圖能夠以自己多年管水的經驗,幫助中國尋求有效的管水之道。2月23日,在他下榻的希爾頓飯店,他與聯合國項目中國水務督察專家高中一道接受了《財經》的專訪。
兩種不同性質的水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也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國家之一。羅斯認為,主要問題在于長期以來中國缺乏水資源保護意識,以及對水行業的壟斷。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水的性質問題。羅斯認為,水有兩個價值,一方面,它是一種社會必需品,沒有水,任何人都無法存活;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種商品。當其作為社會必需品時,政府必須保障人人能夠用得起水,生存必需的水的價格決不能超出任何人的經濟承受能力;而作為商品時,水的價格則需要重新計算。非洲國家烏干達把水分為幾個部分,基本生活部分很便宜,如果用于商業,則非常昂貴。
由于水具有商品屬性,水行業保本微利的做法就受到質疑。高中認為,中國幾十年水行業保本微利,形成了幾大怪圈。一是窮廟富和尚,政府部門補貼,水企業就大把大把地花錢,然后再向政府要補貼。另一方面,保本微利又使得企業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高中看來,水行業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消費者的利益,而是保證水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如英國在相關憲章里明確規定,要保護水企業的發展,允許水企業盈利,但是不允許暴利。
建立有效的水務督察體系
水分兩種不同的性質,但在操作過程中如何區分?允許水企業盈利與限制其暴利的界線該如何把握?羅斯認為,關鍵在于建立一個有效的水務督察體系。
在羅斯看來,水務督察體系的主要作用是監督水質,使水務市場規范化,系統考量水的成本與價格,水的社會需求與水的經濟效益等方方面面的關系。即嚴格監管水企業的成本,使得水企業在提高效率的情況下,有利可圖,有所發展。
目前在中國,水務督察體系是非常薄弱的。羅斯認為,其原因在于中國的水務管理政出多頭,這正是構建中國水督察體系的難點所在。
高中對此有形象的解釋:“開世界水大會,別的國家來一位部長就夠了,而中國來兩三位還沒有來全。”現實確是如此:環保局監管水質,國土資源部管地下水,水利部管農村用水和水資源管理,建設部管城市用水,而水行業的管理和水價格的制定則要由發改委來負責。
羅斯認為,這種體制大大影響了水務工作的效率。而解決之道,首先在于打破壟斷,建立大水務觀念;其次要健全組織機構,統一管理,在全國建立起一個自下而上的水督察體系,不能各自為政,分散精力。
水督察體系中,政府監管非常重要。政府管的一是價格;二是質量,包括水質和服務質量;三是建立一個比較參數體系,以便針對水行業自然壟斷的特點,開展地區間的比較競爭。國際上又稱為標桿管理。近年來,伴隨著全球化進程及水項目的跨國資金流動,國際上開始了國家間同行業的標桿管理比較,其中經濟指標包括:單位成本分析、經濟模式效率分析、產銷差、資本投入、財務收益等。
在英國,圍繞水督察設了兩個機構,一個叫水經濟督查服務辦公室,強調為廣大顧客服務,用一個很復雜的公式來決定水價;另一個機構叫水務督察辦公室,專司水質檢查。這種督察很有權威性,能產生極大威懾作用。
目前中國水質督查體系項目,已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建設部合作,在北京、深圳及烏魯木齊進行試點,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今后全國城市供水水質的檢測,將是社會獨立系統或政府行為,而不再是供水公司的自檢自測。
向公眾公開公用事業信息
建立統一有效的政府水務管理部門,是水督察體系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但也有觀點認為,一個集中管理的水務部門權力太大,一方面,它要保證人人都能夠用得到優質的水,另一方面,又要介入水企業,計算其成本,核定適合各方利益的價格基準。權力過于集中,會造成新的壟斷,乃至越權腐敗。
羅斯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要進行透明度方面的制度建設。必須讓公眾知道,水的成本是多少,利潤是多少,企業是怎么運行的,為控制成本做出過哪些努力等。這種透明。無論是對作為商品的水,還是對作為社會必需品的水,都極為重要。因為透明,人們會知道水企業的價格成本是多少,企業運轉的效率如何,老百姓能夠承擔多少,政府需要補貼多少,腐敗自然就會受到遏制。
在中國,原本由政府獨家經營的公用事業,包括水務在內已經開放。2002年底的《公用事業民營化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民營資本和外資可進入原屬國家專營的城市公用事業行業,包括自來水、煤氣等。但一年多時間過去了,除了跨國水務巨頭進入踴躍外,國內民營資本進入水行業則頗為謹慎。
有關人士分析原因有二:一為水行業投資長,回報慢;二是水價的制定難以體現市場需求,同時也沒有顯現將有所變革的跡象。
羅斯認為,這樣的瓶頸在建立起有效的水務督察體系后,將不成為問題。在這樣的體系中,保證水企業可持續發展是其中心環節之一。據他介紹,傳統上,全世界的公用事業大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資、壟斷經營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才開始了公用事業民營化進程。目前,從全世界范圍看,公用事業大約就是兩種形式,大多數國家是由政府控制,以特許權經營的方式把它交給民營企業經營,其代表為法國;少數國家如英國和智利,則是把公用事業完全民營化。
英國的公用事業原來是皇家經營的,存在官僚陋習、低效浪費、不顧成本和效益等弊端。自撒切爾夫人執政后,為了提高公用事業的效率和解決政府的財政需求,對公用事業進行民營化的改革,電信、煤氣、電力、水務紛紛民營化,結果實現了三方面的滿意:對公用事業的補貼完全取消,稅收大幅度增長——政府滿意;通過競爭,電費、水價不升反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用戶滿意;股價上漲,企業效益提高,職工參股——企業滿意。
羅斯稱,不斷增長的公用事業投資需求與政府有限的財政收入之間的矛盾,是許多國家在發展中都會遇到的,民營化為此提供了解決辦法。在羅斯看來,水問題的最終解決,惟一的途徑在于構筑兩方面的和諧與統一:一方是建立一套富有效率與保證公平的水務督察體系,而另一方,則是打破行業壁壘,引進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并由此帶動行業內的競爭。
羅斯不太看重投資的主體到底是跨國行業巨頭,還是方方面面的投資機構,或者是真正的民營資本。“不管怎么說,他們都必須把事情做好才行。”
談到中國水務改革的關鍵何在,羅斯半開玩笑地說:“聘我做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