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姓楊的15歲的少年把自己的名字由“能俊”改成“成武”時,沒人會想到他日后會成為一員開國上將。
1914年農歷九月初九,楊成武出生在福建省長汀縣張屋鋪—個農民家庭。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身經百戰,戎馬一生,驍勇果敢,功勛卓著。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27年,年僅13歲的楊成武深受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參加當地打倒土豪劣紳的學生游行示威。1929年參加閩西農民暴動,暴動隊伍很快被編入朱毛領導的紅四軍。從此,楊成武踏上了漫長的軍旅生涯。紅軍時期,參加了歷次反“圍剿”。長征中,任紅二師第四團政治委員,率領紅四團血戰湘江,力保遵義,三奪婁山,四渡赤水,出色地完成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前衛任務。特別是在突破烏江天險,飛奪瀘定橋的戰斗中,他身先士卒,指揮若定,帶領紅四團,為危難中的紅軍殺出一條血路,飛奪瀘定橋也成為紅軍長征無數傳奇中最精彩的篇章。在反“圍剿”和長征中,楊成武的腿部三次被子彈打穿。
抗日戰爭時期,楊成武任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團長,獨立第一師師長,晉察冀軍區第一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冀中軍區司令員。在抗戰中,他率領部隊挺進敵后,開創抗日根據地,在平型關大捷中起到關鍵作用。隨后,又成功組織反掃蕩,打破了日寇的“鐵壁合圍”。尤其是在黃土嶺一戰中,率部擊斃侵華日軍中將阿部規秀,在全世界引起重大反響,日本朝野更是為之震動。日本《朝日新聞》以通欄標題“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痛悼,并連登三天。這家報紙發表文章說:自從皇軍成立以來,中將級將官的犧牲是沒有這樣例子的。的確,這是中華民族整個抗日戰爭中擊斃的級別最高的一個日軍將領。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及全國各地抗日團體紛紛致電祝賀,蔣介石也向朱德發來賀電。
解放戰爭時期,楊成武任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晉察冀野戰軍第二政治委員,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司令員,第20兵團司令員。他率領第三兵團在短短一個月內殲敵萬余,解放15座城市。在華北戰場最吃緊的時刻,楊成武率領西進兵團出其不意,攻萬全,奪懷安,占領柴溝堡,對張家口形成圍殲之勢,打亂了傅作義的華北戰場戰略部署,拉開了華北決戰的序幕。第三兵團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整個戰場的大局。甚至連東北野戰軍入關的行動,都要受到第三兵團行動的影響。林彪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稱:“東北主力行動時間,須視楊成武部行動的遲早才能確定。”楊成武率部攻克張家口后,馬不停蹄,兵臨城下,圍攻北平。隨后又西出太原,取得了華北戰場最后一仗的勝利。
朝鮮戰爭爆發后,1951年6月,楊成武奉命率第20兵團奔赴朝鮮戰場。臨行,毛澤東請楊成武共進午餐,一口菜未吃用大杯連敬三杯酒。楊成武曾回憶道:“毛主席敬我三杯酒,我在三八線堅守陣地兩年,創下三項紀錄:日殲敵最高紀錄、戰役殲敵最高紀錄和殲敵總數最高紀錄。”
“文革”對楊成武的人生來說是一個重大轉折。1965年底,原總參謀長羅瑞卿被撤職,楊成武由副總參謀長出任代總參謀長,其政治地位急促上升,至1967年的7、8、9三個月,達到高峰。原因是這段期間,他跟隨毛澤東南巡。此行的任務,用周恩來的話說,就是“一是給主席當聯絡員,二是保證主席的安全”。
正是“聯絡員”這一特殊身分,使楊成武落入了當時中國政治旋渦的中心。他是當時最接近毛澤東的人之一,毛的一些最高指示通過他記錄并傳達。
楊成武的特殊角色引起林彪的猜忌。林彪對楊成武繞過他直接向周恩來和毛澤東匯報工作不滿,而葉群屢次向楊成武探聽毛澤東的口風,結果均是無功而返。
1968年3月的一個深夜,厄運降臨。幾十名全副武裝的軍人在邱會作和李作鵬的帶領下闖入楊成武的住處,說“林副主席請你去開會”。在人民大會堂的新疆廳,林彪親自宣布撤銷楊成武的職務。之后,他開始了七年的軟禁生活,輾轉數地,在開封,他被關在曾經關押過劉少奇的房子里。他母親同陷囹圄,奄奄一息時想吃一個雞蛋的要求竟不能滿足。而1974年他重見天日后,從周恩來處得到的是他的大女兒楊易已被迫害致死的噩耗。
1976年,在黨和國家命運處于最危險的關頭,楊成武再次挺身而出,擔當起葉劍英和聶榮臻兩位元帥的聯絡員,為一舉粉碎“四人幫”立下殊功。
1986年5月30日,楊成武偕夫人趙志珍到洛陽香山寺,這是15年前關押他們的地方。觸景生情,老將軍心底蕩起—股激流:“江山盡為人民有,觸目萬物才是情。”
作者為解放軍總參謀部辦公廳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