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vs布什:戰爭故事
《新聞周刊》 2004年2月23日
年輕時,約翰·克里毫不猶豫地加入了軍隊,赴越南作戰。這場戰爭在1965年~1966年間迅速升級,那時他正在耶魯大學,即將畢業。克里也曾懷疑美國介入越南是否明智,但是作為耶魯的學生領袖,似乎服役是理所應當,正如那首校園歌曲所唱:“為了上帝,為了國家,為了耶魯。”他在耶魯大學精英團體“Skull and Bones”中最親密的朋友,當時都參軍了。但其中一位說:“如果當時是1968年,我們的選擇可能完全不同。”
兩年光陰,變化如此之巨。1968年,布什畢業于耶魯。那時,只要可以避免,沒有一個耶魯的畢業生愿意參軍。戰爭及其帶來的文化傳到了耶魯。穿襯衫、打領帶的有為青年很快變成蓄長發的憤青。舞會取消了,大麻代替了啤酒。在社團里,布什并沒有傾力參加反戰運動。但是,他也不想去越南,考上研究所即可緩征的制度在1968年春天終結了。最終布什抓住另一個機會——參加了得克薩斯空軍國民警衛隊。
近期,這兩個人還在為越南爭戰不休。克里在保守派的電臺節目里為自己辯護,該節目說,克里從戰場回來以后,和著名演員、反戰分子簡·芳達一起反對戰爭。白宮也公開了布什在空軍國民警衛隊服役期間的文件,以示其沒有像民主黨人所說的那樣當過逃兵。
這些口舌之爭不過是些皮毛,更重要的是,越戰對這兩個人的影響都是至關緊要的,但結果卻迥然相異,這是階級、性格微妙的作用,二人之間的時空轉變雖微小,卻相當致命。
無巧不成書,如無意外,2004年總統競選的兩個候選人,都將是耶魯大學的畢業生,而且都是“Skull and Bones”的成員。按照美國人的標準,布什和克里都是藍血人,出自多金的名門望族。這兩個人年齡(布什58歲,克里60歲)和背景如此接近,卻在理想和文化上截然對立,他們所代表的也正是今天美國的兩個主要派別。克里溫文爾雅、思想自由,而布什帶著牛仔的鼻音,充滿對東部精英的蔑視。這兩個特權階層之子卻代表了如此不同的兩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