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鄰邦越南,我們并不陌生。然而,今日越南的種種有趣的發展變化,你或許就不知道了吧——
三條鐵軌的鐵路
從友誼關進入越南地界,你就會發現那里的鐵路有三條鐵軌,即在國際通用的兩軌之間又增加了一條。原來,全越南的鐵路都是窄軌,即兩軌之距為1.1米。在20世紀的大部分年代,越南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越南為了維護民族獨立,防御外敵入侵,所以鐵路窄了30厘米,以避免外國的火車長驅直入。在胡志明時代,越南為取得中國的物質支援,才在窄軌之外又鋪了一條鐵軌,以便與中國的鐵路接軌。
唱主角的女人們
不論在城市還是鄉村,越南的婦女都唱主角,尤其是農村。田地插秧、培埂、修渠、澆水、運輸等等,一切重活都由女人在干。而男人呢?人們說男人在家里看孩子、做飯。這是否可信,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樣,田里干活的90%是婦女。
沒有窗戶的房子
越南的房基與別的國家一樣,都是由國家統一批給的。但是,一戶一般只有4米寬15米長的面積,即臨街或向陽面為4米寬。如果人口多房子住不下,長度可以向后延伸,但最長只能延伸至25米,而4米的寬度則是不能改變的。走進越南的房間里就像進了窯洞一樣,因為沒有窗戶。子孫多的大戶人家,可往上加層。老人住一二層,年輕人住高層。進門是一個4米見方的客廳,接著是橫斜的樓梯,樓梯后面依次是臥室、儲藏室和廚房。高層的房間也大致如此。為什么要做成這樣的結構?這主要是為了防熱。由于越南地處熱帶,陽光直射,炎熱難當,這種格局的建筑能使風穿堂而過,涼爽宜人。當然,這種建筑比普通樓房更節省用地。
全民皆商
不論河內、海防或者鄉村小鎮,只要是沿街的門面房,都開設小商店,賣水果的、賣飲料的、賣日用品的、賣家用電器的,乃至建材、農具、服裝百貨等等應有盡有。這些商品雖然檔次不高,但品種齊全。越南的男女老少齊上陣,真可謂全民皆商。據說這種現象是近年才出現的,原來越南從1986年開始萌發走向世界的思想,進入20世紀90年代更明確提出革新開放的國策,并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為解決職工下崗失業的問題,政府號召人民自謀生活,包括現役軍人、黨政干部都可經商,并享有免稅優惠。這樣一來,家家戶戶都擺攤設點、自辟市場,各顯其能,既解決了就業問題,也活躍了市場經濟,政府和人民皆大歡喜。據說越南目前沒有國營商店,所有的商店都是私營或公私合營。在下龍灣碼頭附近,我問一家由兩位年輕婦女開的賣服裝、雜貨小店的經營情況,她們說小本生意賺不了大錢,但可以維持中等生活水平。
中國貨和中國文化
越南的商品很多都是中國貨,電池、布匹、服裝、糖果、建筑材料、電風扇、藥品等等,簡直就像中國的店鋪。老百姓說中國的東西便宜,質量也不錯,很受歡迎。在越南,還經常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不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隨處能見到佛教的廟宇,河內幾乎每一條街上都有一座修葺一新的廟宇,其匾額和橫聯都用漂亮的漢字書寫,它們對仗工整,韻律和諧。它們的內容或勸人向善,或修身養性,意義深遠。這些廟宇香火很旺,朝拜者很多。越南原先習用漢字,許多老先生的漢語功底厚實。
摩托車的世界
總體來看,越南的汽車雖然不多,但私人汽車比例較大,白底黑字為私人車牌,馬路上跑的絕大部分都是白牌車。城中一景是摩托車,滿街的摩托車浩浩蕩蕩,蔚為壯觀。這些摩托車大都是日本產的,每輛三四千美元之多。政府規定,一輛車可乘兩個大人和兩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于是在越南,一家三口或四口騎一輛摩托的現象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