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向前走著,一些珍貴的記憶被吞噬;不知不覺中,孩子長大了,無數張零零碎碎的照片;為了拒絕遺忘,我們將故事寫進日記,數年后,卻忘記誰是那個名叫“阿三”的人……
不記得從什么時候起,城市里一些非職業攝像者掀起了一場DV運動。這些愛好者們,把DV當作全新的、表達自我的影象語言。行走著,記錄著,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解讀人生,思考人生……
有人說,DV的誕生,從一定意義上講,滿足了人們延續生命的幻想,同時也滿足了人們渴望再現完整現實的夢想。的確,對這些愛好者而言,DV是類似日記那樣真實生動的視覺形式和自述方式,“我們拍下的那些東西將會永遠地變成生命中最珍貴的回憶,有歡笑,也有憂傷……”
走進尋常百姓家
DV的表現形態是非常感性的,它捕捉著生活中的事實和細節。你可以去記錄都市青年人瀟灑、飄逸、浪漫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拍攝兒子呀呀學語的樣子;放假時,帶著家人旅游觀光,沿途的風景順便一并帶回家中;還有那些靜謐的事物,黃昏時的鄉村,都市中叢林般的建筑……
當然,同學聚會、家庭聚餐、結婚慶典也都可以帶上DV。若干年后,當我們白發蒼蒼、步履蹣跚時,就安詳地坐在搖椅上,讓DV幫我們打開封塵已久的記憶吧。
不一樣的思考
有人說,這個世界變得不再單純了。但是DV的出現,讓這個世界的單純存在于一個更加復雜的媒質中。
記得看過這樣一則片子。拍攝的是陜西地區,一個非常貧困的村子里人們的生活方式。其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一條腿瘸,很丑,口齒表達模糊,30多歲,未婚。他靠撿破爛和周圍的人救濟為生,但他很善良,照顧村里年邁的老人。他也有自己的信仰,每周都會到村里一個固定的破爛不堪的地方禱告。這就是他的生活,貧苦的,日復一日的。但在片尾,他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對我不公平,可我依然熱愛他。”據說,這個DV的拍攝者是個18歲的學生。
這樣的DV不同于生活瑣事的記錄,而是類同于影視文化——畫面是感性的,而核心卻是理性的。如果你想嘗試進行這樣的拍攝,那么你必須要有一種清晰的思路,一種正確的認識和一種看待、理解生活的客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