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尊重父母首先就是要聽父母的話,長者具有天然的權威??墒?,伴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日益老去,兩代人從生活觀念到生活習慣,矛盾不可避免地顯現出來。此時羽翼已豐的孩子開始試圖去改變父母的“不良習慣”,但世間沒有哪位父母樂于聽到孩子對自己說“不”,即使他知道這個“不”字也許說得有理……
不戰而敗篇
向父母大人說“不”,很多時候是找“抽”
老人省一點,孩子寬一點
我從沒對我爸媽說過“我愛你”,也許是羞于啟齒。我對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很簡單,小時候就是做家務,長大了就是花錢為他們買吃穿用品。
我發誓,從我掙錢起,我要盡可能地滿足爸媽物質方面的要求,就像從前他們滿足我一樣。于是我給他們買衣服,買鞋子,買許多他們不舍得買的東西??擅恳淮?,他們都會找到名正言順的借口將東西退掉。
也許是走過從前的人,即使生活在再奢華的年代,骨子里仍有著艱苦樸素的痕跡,能省則省,那么的根深蒂固。我很少看我媽去大商場買衣服;需要理發時,有五元的,她從不花十元;有時上街,兩三站的路,她干脆步行,就為了省那么一塊錢……
心疼,卻也恨她的這種“斤斤計較”。
談笑時,我總勸我媽要“及時享樂”,什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什么“有花堪折直須折,莫等無花空折枝”,我處心積慮地轉了無數的文,可她卻說:“我攢錢還不都是為了你嗎,萬一哪天需要用錢了……”
無言。后來,我自告奮勇每月上交生活費,老媽也同意了。每次發薪時,我都交給老媽一部分,回到家便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我的生活??蓵r間長了,我才知道,每月我以為的“孝順費”都被老媽分文不漏地存進了銀行。
瑛 夏
服從,“孝”的第一課
我幾乎是仰視著父母長大的。他們給了我一份無從拷貝的愛,而我也從沒有抗拒過他們對我的要求。
對我媽來說,女兒的言聽計從是最好的孝敬方式,只要你“乖乖的”,她就覺得是那樣的心滿意足。這樣的生活方式一直持續到我25歲,我的聽話已成為一種順理成章。
我媽說:“今晚8點前必須回來。”我便在同學聚會的高潮時期漸漸隱退。
我媽說:“好好工作,沒事兒養什么狗?!蔽冶沣負]淚告別心愛的寵物。
我媽說:“這么大了,怎么連茶都不會品。”我便一頭鉆進茶店向那家老板討教。
我媽說:“你不許背著我交男朋友。剛才打電話的是誰???”我便坐在那里一一交代。
……
也許對我媽而言,我是她另一個自己。她說:“因為許多事情我經歷過了,所以不希望我的女兒再走彎路。”可是,我媽忘了,我們是兩代人,而生活是沒有捷徑的。很多時候我想開口對她說“不”,但每當面對她那不容置疑的眼神時,也許是不忍,也許是無奈,我終究是退卻了。
細 水
家務活,不干就是懶惰?!
我剛到單位,椅子還沒坐熱乎呢,就接到媽媽的電話:“你快回來吧,你爹把衣服都收拾好了,說要回家?!蔽业念^“嗡”的一下炸開了,“天啊,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非要跟爹較這個真呢!”
自從我生了孩子,爹爹就離開家到我這里幫著照看孩子,辛勞自不必說,還常常為我的“懶惰”而生氣,昨晚的沖突也是因此而起。
爹爹是個很傳統的人,用媽媽的話來評價:“他這輩子能看上的女人就兩個,一個是他媽,一個是他妹妹?!蹦棠毯凸霉枚际菢藴实霓r村家庭婦女,極為能干,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爹爹特別希望我能夠繼承這種勤勞的美德,并因此為我取名為“勤”,遺憾的是,我這個“勤”是不勤勞的“勤”。在家里,除了帶孩子,我基本上不干什么活,家務勞動都被我以一個月500元錢的價格承包出去了,爹爹對此頗有微詞,嘀咕幾次,都被我以“白天上班已經很累,晚上還要帶孩子,哪里有時間干別的活”為由給擋回去了,這次,麻煩依舊出在這個事上。
對于爹爹而言,“白天上班,晚上帶孩子,還要做其他家務”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他們那個時代的女人都是這么過來的,怎么到了我身上就不行了呢?姑姑忙一年,養十個豬崽子,到年底頂多能賣上2000元,我每個月500元錢說拿就拿出去了,就為了自己偷點懶,多敗家啊!
說實話,我特別理解爹爹的想法,但是,卻沒有辦法讓爹爹理解我。我沒有分身術,不可能又照顧孩子又做家務,所以我選擇把業余時間用來陪女兒玩;即使是女兒不需要我來陪,在我有經濟能力的前提下,我也不想讓家務勞動占據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我想享受生活,讀書、看電影、會朋友、逛街。對于爹爹而言,我的這些想法等同于對家庭不負責任、在生活上追求低級趣味……
我知道,這就是普遍存在的“代溝”,當我對家務勞動說“不”的同時,也等于對爹爹說出了“不”,顯然,這是為人父母最不愿意聽到的一個詞。
爹爹回家了,在我告饒請求、軟磨硬泡等十八般武藝都使出來也無法勸阻的情況下,以實際行動向我的“懶惰”發出警告,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改變我的觀念;而我,也開始琢磨,到底怎樣才能讓爹爹接受——我有我的生活。
解 語
說也白說
說實話,一聽這題目我心里就打怵,向父母說“不”?說過啊,不過那能好使嗎?
迄今為止,咱有理有據,明明白白說出的“不”至少可以舉出兩例。第一個“不”是反對父母的剩飯全包。每次從外地返家,老爸老媽都是張羅一大桌好的吃食。于是一頓吃不完下頓還得熱,下頓又做了新的,然后每頓桌上都會有上一次的剩菜,還過得眼去的大家吃,熱過不只一遍的老媽會說:“這個不是給你們的,你們吃好的?!?/p>
勸也是勸過的,不做這么多行不?也省得剩!老媽說這你甭管,你們又不?;丶遥艹晕規谆仫埬?,再說除了閨女,還有姑爺和大外孫呢,一個也不能慢待嘍。其實我知道,老爸老媽平時也是省吃儉用慣了,家里但凡有點剩飯剩菜,只要還沒變質,就決不會輕易倒掉。還指責我說:“像你們呢,什么都講扔!”有一次我特意搬出報刊中的專家觀點來說服她:吃第一次做的菜營養好比是金,熱第二遍它已經變成了銀,再熱個三遍四遍的在營養上也就是破銅爛鐵了。沒想到這個論調一點也沒改變老媽的一貫做法,反倒惹得她多少有點不高興,私下里跟老爸叨咕:我閨女嫌我給她吃破銅爛鐵了。唉!
第二個“不”是反對父母慣孫子。小侄女從小長在爺爺奶奶身邊,說和爺爺關系最鐵,因為爺爺最好說話,要啥都給買。嫂子跟我談到孩子的教育時說,多少次了,跟咱爸說那小食品和小玩具不衛生,沒好處,不要隨便給孩子買,說了也沒用,老爺子不聽。我跟老爸談,你何必又搭著錢還惹得我嫂子不高興,再說對孩子也沒好處,你那錢干啥不好?老爸聽了只是笑,說:“你侄女可會說了,每次我去接她,她都先跟我說,爺爺我今天怎么怎么表現好,然后路過小攤點時就會提醒我,那你是不是應該獎勵我?”我聽著心里高興,再說她喊我爺爺,她一喊爺爺我就想給她買。
老爺子是鐵了心了,不管兒媳婦愿意不愿意,誰說也不好使,你們不高興,我和我孫女高興就行!你說對孩子不好,一是沒看出來,二是也不差我這一點。
這明明白白說出的“不”還不好使呢,甭說那不注意時“溜達”出來的“不”了。有一次在電話里跟老媽聊得開心,她突然就冒出一句;“你知道我多久沒主動給你打電話了?”當時我就一愣,還真沒留意過誰主動誰又被動這件事,想打就打唄。她這才笑著說:“你上次回家時說過什么什么,我聽了心里很不高興,就故意不給你打電話?!碧?!本來沒多大個事,解釋開說這話時自己心里是怎樣想的也就過去了,差就差在我自己當時覺得沒啥,而老媽聽后卻在心里結了疙瘩,人又不能常見面,她按她的思路,越想越氣,說不定還給你聯想到翅膀硬了、不孝順了之類的大方向去,一上綱上線,這誤會算是結大了。從那以后,我有時像開玩笑似地提醒她:“媽啊媽,甭管我說錯過什么話,您可得跟我說,別不主動給我打電話。”
您說,這“不”字是那么好說的嗎?
欣 媛
智取華山篇
老小孩老小孩,有時候老人就是小孩
步步為營 智取“麻將迷”!
媽媽退休后,迷戀上麻將,幾乎到了“玩物喪志”的程度,早晨吃完飯就急沖沖地趕到樓下的老年活動室,怕去晚了沒有位置;中午在小賣店隨便買個面包就算是一餐;晚上常常是等到幼兒園孩子都快走光了,才想起來去接姐姐家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晚飯后,還要接著戰斗。時間一長,家里人難免會有意見,但礙于媽媽多年來在家中積攢起的威望,居然沒人敢言語!
很快,迷戀麻將的危害在媽媽的身體上顯現出來,她的糖尿病本來已經控制住了,但在麻將桌前的日子一長,化驗單上的加號明顯增多,視力也日漸下降。我們能允許她不給大家做飯吃,能允許她晚一些接孩子,但絕不允許她病魔纏身。終于,我和姐姐商量再三之后,決定和她好好談一談。
“媽,這麻將,咱不玩了行嗎?”姐姐試探著問道,“要不就少玩一會兒?”我在一旁接話?!霸趺戳??玩會兒麻將怎么了?”媽媽的語氣中明顯流露出不耐煩的情緒?!澳憧茨悻F在身體都這樣了,還不是玩麻將玩的?!苯憬阌悬c沉不住氣地回答。“你們怎么不說我是干活累的呢?怎么玩麻將能把人累出病,干活就不能啊?”媽媽言之鑿鑿,顯然是不想承認她的身體狀況和玩麻將有直接關系。
第一回合,短兵相接,我和姐姐幾句話就敗下陣來。
也是,當了一輩子教師,說了一輩子上句的媽媽,怎么能允許我們揭她的短呢?
強攻不行就智取吧!
“媽,別人送我兩張游泳卡,我也沒時間去,給你吧。我大舅媽不是會游泳嗎,讓她教你,正好你倆一人一張?!苯憬隳弥谟斡攫^辦的游泳卡對媽媽說。這一招果然很奏效,媽媽為了不讓價格昂貴的游泳卡白白浪費掉,把每周一、三、五的下午安排為游泳時間,“戒掉麻將”已初見成效。
“媽,我今天去老年大學采訪,覺得他們的課程安排得挺好的,要不你去看看?”其實說這話時我心里特沒底,也不知道媽媽能如何反應?!霸趺?,想讓你教了一輩子書的媽媽當學生?。繉W什么呢?”還行,我暗暗竊喜,“音樂啊、書法啊、美術啊、棋牌啊、醫療保健啊,挺多呢,我記不全。要不,明天我給你要份課程表?”
第二天,媽媽從老年大學的課程表里選了兩門課。
就這樣,在我和姐姐“不經意”的滲透下,媽媽逐漸放棄了固有的“麻將時間表”,興趣漸漸廣泛起來,身體也明顯好轉。雖然偶爾還是會玩玩麻將,但已經是明顯地有節制了,沒辦法,她被各種各樣的興趣纏住了身,分給麻將的時間,只能是一小杯羹了。
有時候,父母就像孩子,想讓他們聽你的,得哄著來才行。
綠琦
真科學戰勝偽科學
爸爸是個認死理的人,他要是認準什么事情,十頭牛都拉不回來。這不,不知道他從哪本書上看到了一個早餐配方,據說對冠心病人有好處,于是就實踐起來,而且一吃就是一年多。
這種特殊的早餐,說白了就是把紅棗、芝麻、枸杞子、核桃仁、面粉等東西放在一起做成炒面,然后用開水沖著吃。吃不出毛病是肯定的,但我怎么也不相信吃它就能把冠心病吃好了,而且就這么日復一日地吃下去,能保證營養的全面供給嗎?
我的意見表達了很多次以后,爸爸依然是不動聲色地每天沖他的炒面當早飯,看著那稀了咣嘰的一碗炒面,我這個氣??!
為此,我改掉了每天吃西餐的早飯模式,開始早起做各種中式餐點,小米粥、白饅頭、拌小菜,或者是出去買筋餅、豆腐腦和油條豆漿,總之是想盡辦法使家里的早餐看起來引人食欲。只是,爸爸面對滿桌子的餐點,依然是拎起暖瓶去沖他的炒面。
面對這么執著的選擇,我真的是無計可施了。
直到有一天,同事向我推薦洪昭光的一本書《登上健康快車》,翻了幾頁后,腦海中靈光一閃,古人云“心病還得心來醫”,爸爸這盲目迷信偽科學的毛病,是不是也得由真科學來醫呢?
于是,我到書店買了幾本和健康有關的書籍,并在其中早餐的篇幅做了折頁,然后拿回家,把它放在爸爸的床頭柜上,一句廢話也沒說。
幾天后,當我再次把小米粥和饅頭擺在餐桌上時,我看見爸爸終于拿起筷子,而不是羹勺!
雖然表面上不動聲色,但我內心卻是一片狂喜,爸爸終于跟他的炒面說“No”了!
春 泥
得罪人的話,請別人說
“人有雙重父母”,這話指的是每個人在結婚之后,都要管自己先生或太太的父母叫“爸爸、媽媽”。在結婚儀式中,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程序,而且在改口之后通常會得到一筆數目不小的“改口錢”,只是,當我們把這“改口錢”樂顛顛地裝進衣兜后,是不是同時也把為人兒女的責任珍藏好了呢?
有時候,我們既要把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當成親生父母那樣愛戴,但同時,心底里還要時時刻刻緊繃著一根弦——那不是我的親生父母。這話聽起來矛盾,但要想維護好這種關系,還非得這么辦不可。
比如說,盡孝心時,我們得記著他們也是自己的父母,該花的錢一分都不能少;但當意見不一致時,千萬得管住自己的嘴,這可不像自己的父母,打斷了骨頭連著筋,無論怎樣都能冰釋前嫌。不是有句話叫“隔層肚皮隔層山”嗎,得罪了他們可不是鬧著玩的。
可是,既然是一家人,有接觸就難免有矛盾,有些事情能忍則忍,但一些關乎到原則的問題,這個“不”字該說還是要說的,不過,要更加講究方式方法。
最常見的不能忍的問題就是孩子的事情,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疼愛孩子的心情自不必說,但他們有時會把這種疼愛轉化為溺愛,長此以往,孩子勢必會被慣壞。此時,這個“不”字怎么說?
舉個例子。吾家有女,年方兩歲,生性頑劣,爺爺奶奶甚是寵愛。如果她不小心摔碎一只碗,爺爺就會說:“太好了,寶寶會摔碗了,太厲害了!”受到鼓勵的孩子就會積極地去摔第二只碗。我看在眼里真是哭笑不得。公公是大學教授,什么事理不明白?可他就是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毫無原則。
再比如,小孩子對吃是最感興趣的,什么東西都想嘗一嘗,平時在家里我們一般都會按照三餐的時間有選擇地讓她吃,可是一到周末,爺爺奶奶來了,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既不按頓數吃,也不管食物是否易消化,搞得孩子每個周末都要拉肚子。如果說公公婆婆是由于缺乏常識導致這種后果,倒也好辦,問題是婆婆本身就是醫務工作者,這其中的道理能不明白嗎?
有一段時間,我為此悶悶不樂,不知道該如何去跟公公婆婆講,如何讓他們知道不能再這樣對孩子。
后來有一次,女兒在吃過冰箱里存放的酸奶后腹瀉不止,在醫院打吊瓶時,我明知故問地詢問醫生:“她為什么會拉得這么厲害啊?”醫生當然要從孩子吃過什么東西詢問,我就把女兒吃過的東西一樣樣地往外說,聽完我的陳述,醫生對婆婆說:“你這也不像在醫院呆了一輩子的人?。∵@么點的孩子能讓她一下子吃這么多東西嗎?酸奶不放在冰箱里都不能讓孩子多喝,孩子太小消化不了,還直接從冰箱里拿出來就喝,不拉才怪呢!”打那以后,在吃東西的問題上,我就不怎么擔心了。
可公公依舊慣孩子,我曾試過直接阻止他的溺愛行為,但效果并不理想。到目前為止,每當見到他領著女兒在房間里肆無忌憚地橫行霸道時,我也只能報以苦笑。
胡 笳
三方四國篇
陽光大道固然好,有時候也不妨走走獨木橋
父母說
孝順 孝順 以順為孝
老年人和年輕人的觀念不同,特別是我們這一代和你們這一代差距懸殊。我們太窮了,體會過吃糧票、花布票,一個月三兩油的日子。每月30、40絕不會超過50元的工資養活全家人,秋天借了錢才能買得起準備過冬的白菜。生活的艱苦使我們這一代人形成了實惠、節儉、勤勞、樸實的生活觀念,享受水平低,有錢就想攢著,攢一點心里就踏實一點,花一點錢都心疼,浪費更心疼!常能看到年輕人硬把老人塞進出租車里,那車里的計時器是蹦字兒的,蹦到10塊,老年人就會想2斤肉??!蹦到12塊,又馬上聯想到10斤糧??!平時像有沒有注意關燈啊,電視開多久啊,他都很在意。
而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在困難時期過過,享受水平高,電燈電話敞開用。老一輩拼命省錢,年輕一輩花得大方。老人看不慣孩子,心里生氣;孩子也看不上父母,認為保守,這類問題真是很普遍。
再有老年人對孫子輩的愛比對兒女輩還親,是死乞白賴地愛,是看著兒媳婦的眼色來愛,愛得非常實,非常深,怎么看怎么喜歡,就想看他們樂,慢慢地真可能就成了溺愛。甚至連兒子管孫子,他都能為心疼孫子而想打兒子。對老年人的這種心理年輕人也要理解。
作為老年人呢,要認識到自己的弱點,年輕人說自己落后、保守、跟不上時代,確實是有道理的。老年人對年輕人有看不慣的地方是因為時代發展了,就好像當年攢一柜子自己舍不得穿,想留給兒女長大再穿的衣服,等兒女真長大了,再好的衣服也過時了,成了垃圾。老年人要順應時代,提高自己的享受水平。時代發展了,消費水平提高了,你管孩子也管不了,何必跟他生這個氣呢?當孩子說你這個“不”字時,也要接受得心平氣和。
兒女們呢,也要尊重老年人,理解老年人,孝順、孝順、以順為孝。老年人有不對時也應該順著老人說,別嗆著,也別頂著來,當父母高興時再想法溝通。怕的就是沒好氣,相互頂撞,這樣傷了老人心,也影響了兩代人的感情。大人言
專家說
別把“不”字說硬了
聽兒女說“不”時老人一般會有的心理反應是無可奈何、慍怒,覺得孩子不聽話,不批評孩子會覺得不舒服,心情不爽。如果平時兩代人關系就有隔閡,原本感情基礎就不好,很可能不論說輕說重都會引起生氣的反應,雙方會大吵,會覺得孩子這樣說是對父母的頂撞,是不孝順。
年輕人呢,會認為老年人太頑固,說了“不”也不好使。其實不是老年人不想改,是他的觀念改不了了,尤其是60、70歲以上的老年人,他改不了的你就要順應他,不讓他改了,只要他活得高興就行。比如把老人硬塞進出租車的例子,老人不是不知道坐出租車的舒服,是心疼錢;與其讓老人坐在出租車里著急上火,還不如就陪他坐公共汽車回家,到家再慢慢勸他,說咱要坐出租車不是早到家了?說話的語氣要輕柔些。
老人最不能接受的是用訓斥、教育或指責的口吻和他說話。比如老人舍不得扔東西的問題,老人不是不知道剩飯難吃,是思念一茶一飯來之不易。做兒女的在這點上要理解老人,而不是指責他。你可以先表揚老人勤儉節約的精神,再跟他講現實生活已經不那么苦了,吃剩飯萬一吃壞了肚子咋辦?咱現在也不在乎這一點兒了,你不要對自己太苛刻。這樣一講沒有老人會不愛聽。相反,你若當著老人的面,嘲諷他連刷鍋水都舍不得扔,或“啪”地把剩飯一倒,老人肯定接受不了。
對老年人來說,感情是基礎,尊重是前提,老年人的自尊心很強,也很敏感,只要在尊重的基礎上什么話都好講,方式方法倒是次要的。
當兒女與父母的意見不統一,斗爭得比較激烈時,最好的辦法是把這事先放一放,過一段時間再說。如果你做的事說的話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那父母將來也是會理解你的。
李鳴杲(全國著名心理學專家)
和事老說
家家都有難唱的曲,分歧再大,關起門來還是一家人。所以啊,這個“不”字還是能不說就不說,實在要說,好好說。比如說:
祥林嫂法則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就收半導體。”倘若這條廣告語成天盤旋在你耳際,估計逢年過節走親戚送禮時,您肯定邊琢磨買什么,邊朝半導體的柜臺走。這就是軟磨硬泡、死乞白賴的魅力。
對爹娘亦是如此。“不許吃剩菜,剩菜有毒”、“不許吃剩菜,剩菜有毒”,你若成天對爸媽如此叨咕,并每次都付諸于實踐時,你一定會被冠上“精神上有毛病”、“忘本了”、“敗家子”……這些頭銜。但“風雨過后定有彩虹”,堅持到最后,勝利一定屬于你。
阿Q法則
阿Q當年摸小尼姑未果的情況下,訕訕地說:“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記住,有些事,“和尚摸得”,而你真就“摸不得”。
有時我們不必和父母辯論得面紅耳赤。此路不通可以繞道行。把事情和道理講給他們的同齡人,親戚或朋友。老人之間比較容易溝通,相互勸解也會緩和周到得多。
循循善誘法
為什么“第三者”總被稱之為狐貍精,為什么總提倡“以柔克剛”,其實無非都是在說一個真理——人們對柔美事物的設防力要遠遠低于剛直不阿者。
我們的父母未見得沒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只要你循循善誘,施展出“美人計”中的一兩點,他們立刻會方寸大亂,那么你也就勝利在望了。
小人法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無數事例證明,隔輩人之間容易達成共識。不是“小人”精明,而是老人樂意就范。你想說的許多話,完全可以策略地教給孩子,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而你只需坐在一旁,裝一裝蒙娜麗莎就可以了。
聲東擊西
人在高興的時候往往都比較好說話。所以事先把父母逗樂呵了很重要。笑話是最好的催化劑。倘若有一笑料能把你自己逗得彎腰捧腹,又何況父母乎?而在這種歡樂的氣氛中進行“談判”,你的目的沒達成才怪。
迂回戰術
人做事,無非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真正的原因,另一個則是聽起來很不錯的原因。別讓父母們覺得是在被迫做事。正如你目的是一只雞身體下面的雞蛋,你不妨先夸雞的主人漂亮,然后再胳肢胳肢那只雞……
以毒攻毒法
打著“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的招牌。他好搜集舊物,你比他往家搬得還兇;他對自己吝嗇,你一天只吃一頓飯……總之處處有過之無不及。雖說有點苦肉計的味道,但效果還是立竿見影的。
大魚吃小魚
自古一物降一物。武俠小說里也講人都有“死穴”。如果咱爸目前為止都沒逃出過咱媽的手掌心,那何不請老佛爺出陣作戰。懿旨一到,什么事都解決了。
精神勝利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有解決之道。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咱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有時你不得不佩服阿Q的心理素質,一個“祖上比你闊多了”,比任何心理醫生都好使。
無計之計
你肯定聽說過“謊言重復千遍也會成為真理”這一撥亂反正法。在父母身邊這么久,你看不慣的東西,耳濡目染地也會對你有所浸染。這種“隱性基因”說不定在你老了的時候也會發作。佛家也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凡事都有兩面性,你也就難得糊涂一次吧。
胡作非
請您說說?,?/p>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向父母說“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偶有想法,想一想也就算了。本期我們亮出了自己的觀點,有時候,這個“不”字一定要說,但要以尊重為前提,還要講方法。
您呢,向自己的父母說過“不”嗎?或者,在這個問題上,您有什么不一樣的觀點嗎?把您的經歷或想法告訴我們,也許,在下一期雜志上,就會有署著您的姓名的文章哦!
快來信吧,伊妹兒也行,說出您的心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