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是合一的。這話聽起來再明白不過了。然而數百年來,盡管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精神意識的健康是指身體的整體健康,但醫生們還是把這兩者區別對待。
我們會給你解釋精神意識為什么能保持和促進身體健康。此外,通過學會控制精神狀態,你甚至能避免疾病的發生。毫無疑問,身心之間存在著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聯系。例如:壓力有時會導致嚴重的疾病,但有時又不見得完全是壞事。如果你把壓力處理得當并關注自己情感的各個方面,你就能過上健康長壽的生活。
精神意識對健商極為重要。其關鍵在于能處理潛在的有害情感,比如憤怒、抑郁和焦慮等。健康的精神意識是指情感智力高,自尊心強;滿意自己的外表,樂于學習,善于思考,記憶力強,精神集中;豁達樂觀;能知人所想。應用你的精神意識,你就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對付壓力和不良情緒,對健康做出明智的選擇。
對此感到懷疑嗎?你不一定非得相信我們。我們先來看看不斷涌現的證據,它們可以證明在身心之間的確存在著極為重要的聯系。
先看看身心關聯問題
形神合一是我國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已流傳了千百年。中醫認為精神不守則內疾生。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皆可致病。七情是造成內傷病的重要病因之一,是疾病的根源。如果七情中的任何一種情志過激或長期持久,都會使人氣機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每種情志都與特定臟腑相關。例如,喜傷心,怒傷肝,憂、悲傷肺,思傷脾,驚、恐傷腎。
在其他醫療中,認識到精神影響身體的觀念已有數百年歷史。在安慰劑治療中,治療的力量實際上是病人的積極意念。如果你認定醫生能治好你的病,就算他給你一粒糖做的藥丸,你也會因為心理作用而痊愈。一個又一個研究證明,無論是何種疾病,給病人服食沒有任何藥理成分的安慰劑,大約三分之一的癥狀確實得到改善。
神經學家利用先進的成像技術,能演示出情感反應期間大腦的活動。這一發現有助于解釋大腦活動如何反饋情感反應,比如對壓力的感受如何影響生理功能。
再看看精神狀態與免疫系統
研究已經揭示,人的思想和感受與體內活動之間有直接的聯系,并能被測量出來。令許多免疫學家吃驚的是,研究結果表明大腦的化學物質一方面控制著人的思想和感情,另一方面又管制著機體的抵抗力。
情感與免疫系統之間的另一聯系是人受壓力影響時釋放激素。受壓力影響期間,兒茶酚胺、皮質醇、泌乳素以及天然阿片類物質———內啡肽和腦啡肽都被釋放出來。每一種激素都對免疫細胞產生作用。這種作用雖然很復雜,但其主要作用是免疫細胞的功能受到阻撓,因此壓力的入侵遏制了人體防御機制中的免疫抵抗力,這種情況至少會暫時存在。如果壓力不斷增加、持續和強化,這種遏制就可能長期持續下去并使身體生病。
我們可以緩沖疾病
還是有好的一面的。你其實可以用積極的態度來處理煩惱、焦慮、敵意、憤怒、悲觀和抑郁等情緒,為自己創建一個疾病緩沖區。一項研究表明,患晚期乳腺癌的婦女中,有感情支持的患者存活的時間比沒有感情支持的患者要長一倍。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默念、放松練習和參加支持團體可以預防和治療疾病。其風險不大,但潛在的回報卻很高。據研究表明,通過緩解壓力、改善情感狀態,就少得病,甚至能抵御流感和普通感冒一類的日常紛擾。
做一個樂觀主義者
樂觀開朗對健康總有益。此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研究證明,年齡為25歲的悲觀主義者還不如年齡在40歲至60歲之間的樂觀主義者健康。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人的生活態度能以多種方式影響健康。有些研究提出免疫系統可以起到調節作用。但有些研究卻指出人際關系才是原因,比如社會關懷;也有行為模式方面的原因,比如飲食健康、經常鍛煉等。但可能性最大的是,所有這些因素都與健康有關。雖然這個問題懸而未決,但健康專家已經在探索各種方法,通過改變人們的生活態度來增進健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可能是精神療法。精神療法最初是用來抗抑郁的,現在發現它能使人成為樂觀派。
你要怎樣做呢?先改變你的消極態度;但不光是使自己積極起來、樂觀起來就可以了,你關鍵還要處理好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只有這樣,你才能獲得自我掌管生活的成就感,它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逆境商數AQ
你想知道另一個商數嗎?現在我給你講講逆尚(AQ)。逆尚是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的縮寫,它是指人類主宰和駕馭生活的基本欲望。保羅·斯托爾茨發明了這個概念。他提出一些基本觀點,解釋人的動機、能力和行為如何構筑身體健康和幸福。他挑選出以下因素:
無助:這種消極情感會加重抑郁。
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樂觀主義者比悲觀主義者更長壽。
耐性:堅忍不拔使你能承受得住逆境。
彈性:你恢復能力越強,你就越健康。
人的耐性和彈性可預測整體狀態和健康狀況。對逆境的反應與身心健康直接相關。耐性會影響免疫功能、術后恢復能力,并減少得重病的可能性。
從長遠來看,嬌生慣養實在是很不利的。
研究表明,與童年順順利利的人相比,那些小時侯吃過苦的人成年后的生活要好得多。經歷過童年艱辛的人往往婚姻更牢固,身體更好。缺乏生活磨練的人,最終會像銀勺一樣,新的時候光亮奪目,日子長了就暗淡無光,我們要警惕。
友情助你更長壽。社會交往少的男性和女性,與那些社交活躍、家長和朋友眾多的人相比,生病和早逝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請關注身心健康與信仰
在歷史上,信仰一直是治愈身心創傷的良藥。據大量文獻記載,在傳統上宗教和醫學是聯合在一起治病救人的。
大多數信仰和個人信條都是基于對某種力量、生命的推動力或能力的體驗,不論給它起個什么名字,從健康的觀點來看,區別都不太大。不管它叫什么,其結果都是一樣的:有信仰的人往往健康問題要少許多。
全心全意投入信仰活動的人不會有太大的煙癮和酒癮,其生活方式往往更為健康。長期以來,人們在信仰活動中獲得輕松、平安和喜悅感,可能是因為信仰團體里的人有“相同的世界觀,歸屬感強,大多婚姻穩定,能在頻繁的信仰活動中進入平靜和安寧的狀態”。
祈禱和默念確實能在生理上產生實實在在的效果。當你反復祈禱、排除雜念的干擾時,就會引起放松反應,從而誘發一系列生理系統的反應:新陳代謝、心率和呼吸頻率減少、腦電波明顯縮短。這些變化與壓力引起的變化完全兩樣。它可以治療許多疾病,例如高血壓、不同形式的慢性痛癥、失眠癥、不育癥、經前綜合癥、焦慮以及輕、中度抑郁癥等。很顯然,祈禱和默念都具有治療效果,有信仰和信仰堅定可以使健康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