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變老的那一天,這是人生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人老了都期盼著有個幸福的晚年,然而,什么樣的晚年才能算得上幸福美好呢?歸納眾多老年人的體會,有如下幾點:
有點“老底”手頭寬。中國的父母都特別疼愛、甚至溺愛自己的兒女,有的老人辛辛苦苦勞累了一輩子,都是為兒女上學、工作、結婚而操勞。有的甚至不惜借債為兒女的婚事大操大辦,把大半輩子的“老底”都掏光了。待到自己年老體弱時,自己有一份養老金的生活尚可;而單純指望兒女贍養的往往都不那么愜意,少數甚至遭到兒女的虐待和遺棄,晚年生活凄凄慘慘,這些事例常常見于報端。俗話說:“兒有女有不如自己有?!碑斎?,人老了要靠兒女,要靠社會,尤其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更應該這樣。但是,要想晚年生活手頭寬裕和隨意一些,還是要積點、留點“老底”為好,這好比現在搞養老保險一樣,年輕力壯時多苦點,多省點,存放在那里,年老體弱時就無后顧之憂了。
有個老伴“共白頭”。俗話說:少來夫妻老來伴。現在的老年人雖然比如今的中青年人多幾個兒女,但兒女大了都有各自的工作和家庭,哪能像老伴那樣經常相互陪伴著呢?即使老人生病時兒女來陪伴你,但人老多病,久病床前難得孝子啊!而老伴卻知疼知熱,照顧得也周到,有些事兒女也不一定能替代得了,有個老伴,平時還能常常跟你說點知心的話。再說,人老了,怕孤獨,晚年有個“白頭偕老”的老伴在身邊陪伴,那也是一種福分。
有個身體“老來健”。人到晚年有個強壯的身體特別重要。老年人雖然不再工作,但有個好身體,不僅可以免去病魔之痛苦,而且還可以使自己發揮余熱,為社會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反過來又能愉悅身心、促進健康,使晚年生活更充實,更幸福。
有群“老友”好聊天。人活著不僅要有家庭的溫暖,還要有社會的關懷,特別是有一些知心朋友,平時串串門,或者經常邀請他們來家里聊聊天,下下棋,打打牌,偶爾還可以小斟幾杯。一個單位或居住在一起的老朋友還可以結伴外出旅游觀光,探望老友等等。這樣做,可以減少老年人心中的一些失落感,使生活更加充實;同時也可以使老年人在純真的友誼中進一步陶冶情操,更加熱愛生活。
鶴發童顏靠童心
季衛華
如今,不少老年人自覺地保持一顆童心,常常和孫輩們一起做游戲、猜謎語、背唐詩、聊天說笑話,生活充滿陽光,自然活得有滋有味,才會養出鶴發童顏來。童心不老,就能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北宋大學者程顥詩云:“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背檀髱煈阎活w童心,固而健康地活到耄耋之年。那么,怎樣才能保持一顆童心呢?
天真無邪地笑。笑是每個人隱藏的本能,笑能使人快活。倘若人到老年那愛笑的性格正在消失,或在病痛悲傷時,就應該盡量回憶童年和過去的愉快經歷,引發愉悅的笑聲而把這些痛苦置之度外。
富于童趣地幻想。童年富于幻想,童年的幻想鼓勵著孩子探求真理。老年人也應這樣,老年的幻想多是經驗積累的反應,被這些正確的幻想鼓舞,就會使老年人獲得創造的靈感,推動老年人回到創造追求前進的征途上去。
像少年那樣交友。童年時互相認識的人,容易信賴,很快變為真誠的朋友。老年人多因某些習慣因素,互相防守,天長日久就容易孤單了。應該走出去,多結識一些不同性格的人,互相交談。這樣將有助于老年人擺脫孤獨感。
用童心面對現實。“萬事休矣”、“老朽無能”,這是老年人常有的感覺和感嘆。其實,這是精神老化的不健康心理。要學會像孩子那樣去接受哪怕是惡劣的環境,比如孩子就喜歡暴風雪,并從中得到個人的享受。老年也要有接受一切困難和打擊的心理準備,用童年的勇氣去接受各種不良刺激,就能泰然處之,從而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