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幼兒心理專家 郭瞻予
兒子兩歲半,最近我發現他有一個不好的行為,就是做錯了事情不愿意承認,還推卸責任。比如說在樓下玩時,明明是他把小朋友推倒了,不僅不承認,還說是別人干的。我該怎樣教他呢?
答: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來分析一下你兒子推搡小朋友的行為。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在一歲多的時候就表現出了侵犯性行為,一般到四歲時達到頂點。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侵犯減少,言語侵犯增多。從這一點分析,你兒子推搡其他小朋友的行為是孩子常見的侵犯性行為。
其次,關于 “推卸”責任的問題,可能有這樣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兩歲半的孩子已經懂得一些簡單的是非標準了,家長經常告訴他打人不是好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等等。所以,孩子做錯了事,自知理虧,也就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錯。二是當孩子有了錯誤行為的時候,家長只是一味的指責,甚至用威脅的口吻對待孩子,這就會使孩子產生懼怕心理,擔心受到大人的懲罰,于是對自己的錯誤就采取了否認的態度。
因此當孩子有了不良行為時,家長不要馬上劈頭蓋臉的批評和一味的指責,應該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講道理,說明該種行為是不對的,讓孩子慢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外,家長也要注意及時表揚、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
三歲多的女兒不知從何時起變成了“小報告”,幼兒園的老師也說她特別愛告狀,一會兒這個小朋友拿她的玩具了,一會兒那個小朋友碰著她了,事兒特多。我和她爸爸都是很憨厚的人,她為什么會這樣呢?
答:小孩子喜歡告狀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家長對孩子不必擔心也不必指責。首先,三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懂得了一些簡單的行為規則,他們開始能夠用一些規則來要求他人。但這一時期的孩子還不能用規則來要求自己,而且一切行為都帶有“自我中心”的特點,即只能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能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又由于自我意識剛剛處于萌芽時期,所以只能對他人的行為做出初步的評價,而不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評價。所以,三歲左右的孩子只看到別人的“不好”行為,而不知道自己行為的對錯。
其次,小孩子向大人告狀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當同伴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他們總是希望成人幫助解決。告狀也屬于這種心理表現。有的孩子愛告狀,可能是獨立性相對差一些,有的孩子是因為與人合作的能力比較差,缺乏忍讓和分享的能力,拒絕與同伴的接觸。
孩子喜歡告狀雖然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形成一種習慣可能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要改變這種情形,家長和幼兒園的教師首先要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要一切包辦代替。即使是孩子們之間有了矛盾沖突的時候,也要給他們自行解決的空間和機會,家長和教師起協調的作用。另外,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與同伴合作的能力,學會關心和寬容。
我們家有個“吹牛大王”,才四歲的兒子一張嘴就變成了“咸蛋超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且特喜歡和幼兒園的小朋友攀比,比誰的玩具多、甚至是誰說話的嗓門大。對于他這種表現,我們是聽之任之,還是適當的加以糾正呢?
答:四、五歲的孩子想象力開始發展起來,其突出特點就是喜歡夸張,小孩子喜歡童話故事,原因之一就是童話的內容夸張;另一方面,幼兒也經常混淆假想與真實,他們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當作真實的事情。例如,有的孩子想坐飛機上天,可是不能實現,這一直是他的愿望。過了幾天,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就說自己已經坐過飛機上天了。有些家長認為這是孩子在撒謊,其實是他們常常把想象和現實混淆在一起,把他們的強烈愿望當作真實的現實。
兒童想象的夸張性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逐漸改變。為了減少這種夸張的傾向,成人可以有意的幫助孩子區分事物的特征,引導他們全面的觀察和注意事物的特點,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區別什么是已經發生的事,什么是將來發生的事。采取有益的方法和措施促進幼兒認識水平的提高。至于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要及時糾正。一方面不要一味滿足孩子的虛榮心,另一方面,家長也要注意防止攀比心理,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