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22日對劉涌案經再審后作出判決:以故意傷害罪,判處劉涌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正義終于實現了!雖然是遲到的正義,我們仍有理由感到高興。劉涌案在我國司法審判史上可以成為一個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劉涌個體的存活,在這個案子中已非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生死,體現了中國司法在百姓中的公信力,增強了百姓對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信心。
劉涌案一波三折,一審判死刑,二審判死緩,中間又有法學大家出具“法律意見書”,法院審理中又適用不多見的“刑訊逼供排除證據規定”,最后由最高人民法院提審并最終判其死刑。這個案子復雜程度讓人眼花繚亂。實際上,無論是法官,還是律師,還是法學大家,只要視法律為神圣,本著公平公正的立場來對待,惟法律至上,惟正義至尊,這個案子出現任何結果,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出于私心或者中間有不可告人之目的,那么由最高人民法院最后提審劉涌案則是法律的悲哀。
正義實現之后,司法界應當立即展開調查,看看到底是什么力量阻擋正義遲來。如果有陰暗的角落,有看不見的手操縱,應將之揪出來,公示天下,讓世人看看他們是如何差點對司法公正造成了毀滅性破壞。如果一切是清明的,那么我們有理由懷疑一些法官的水平,為什么可以在這樣一個萬人矚目的大案上犯錯?
(摘自“人民網”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