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博士陽陽坐在一塊大石頭上,正給小伙伴們講鄭板橋畫竹的故事。“鄭板橋是我國清代著名的畫家,尤其擅長畫竹。他筆下的竹子,又生動,又形象,仿佛活了似的,叫人贊不絕口。我認為,鄭板橋畫竹有三個訣竅:第一是‘用眼睛當攝像機’。鄭板橋在屋后的園子里栽了許多竹子,夏天,他搬個小床躺在竹林中仔細看竹子;秋冬時節,他用薄薄的白紙糊窗戶,看著竹子映在窗上的影子。天長日久,竹子的特征被他抓住了,‘園中之竹’變成了他‘眼中之竹’了。”
小博士講到這里,坐在一旁的丁丁似有所悟,脫口而出:“這樣說來,描繪事物先要‘仔細觀察’噢!”
“對,丁丁說得很對!一個擅長觀察的人,他的眼睛就好像一架攝像機,能把人物或景物的形態、顏色等拍下來,印在腦子里,寫起文章來就得心應手、活靈活現了。這是把文章寫生動形象的基礎。據說當年施耐庵為寫好《水滸傳》中‘武松打虎’這一章節,曾特地跑到老虎出沒的深山老林中,在樹上搭個草棚,仔細地去觀察老虎的動態。他把老虎的一些特征印在了腦子里,因此寫‘武松打虎’這一章節時,就能把老虎的動作、形態刻畫得栩栩如生。”
小伙伴們聽得直點頭稱是。丁丁那急性子又來了,忙問:“鄭板橋畫竹的第二個訣竅是什么?”
“他的第二個訣竅是‘用腦子放電影’。要畫竹的時候,鄭板橋就開動腦子里的‘電影放映機’,于是那深的、淺的、明的、暗的、靜的、動的種種姿態萬千的竹子形象,就在他腦子里動起來。這樣,‘眼中之竹’進一步變成‘胸中之竹’了。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展開想象’。展開豐富的想象,是把文章寫得生動形象的關鍵。”
看著丁丁挺欣賞的樣子,小博士緊接著說:“其實這并不是很困難的事,現在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竹林,然后閉上眼睛,把看到的竹林景象在腦子里一一展現。”
丁丁試了試,那雨后更顯蒼翠欲滴的竹林景象果真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在腦海中閃現。丁丁再也按捺不住了,不停地催促道:“陽陽大哥,鄭板橋的第三個訣竅又是什么呢?你快給說說呀!”
“鄭板橋的第三個訣竅是把‘胸中之竹’變成‘筆下之竹’。畫家把‘胸中之竹’變成‘筆下之竹’用的是線條的粗細,色彩的濃淡;我們寫文章采用的則是語言文字,也就是要選用恰當的詞語,運用合適的修辭,這樣才能把人物或景物寫生動,寫形象,寫活。”
文本鏈接
鄭燮(xiè),字克柔,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生于1693年(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卒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元年中進士后,曾任范縣(山東范縣)、濰縣(山東濰縣)知縣十余年,后因辦理賑濟等事得罪豪紳而被罷官,寄居揚州,賣畫自給。燮能詩善書,尤工書法,其詩不為當時風氣所囿,能自成一格,散文亦頗具特色,著有《板橋集》。